-
朱中原:以“工匠精神”鍛造文學語言
如何讓文學語言變得鮮活、靈動、豐富呢?我以為,文學語言不應丟棄漢語的深厚傳統(tǒng),要善于從現(xiàn)代書面語、地域方言、古代漢語、日用口語等多種語言形態(tài)中汲取鮮活豐富的活性元素,在“陳言務去”的表達驅動下,熔鑄為自成一體的特色文學語言 文學界存在一種誤解,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就是虛構故事,把故事編得好看就夠了,似乎越來越少有人提及文學語言。
2017-08-04
-
青年寫作的同質(zhì)化與美學共同體的悖論
討論青年寫作的“同質(zhì)化”現(xiàn)象,至少要兼顧創(chuàng)作與接受兩個層面,既要提防批評界刪繁就簡的權宜之舉,以“類”的歸屬削足適履地鉗制寫作者的個性;寫作的主體也要有美學自覺,以富有辨識度的文字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而不是沉陷于代際美學的大而化之。
2017-08-04
-
“華語語系文學”:必也正名乎
“華語語系文學”的概念,名不正則言不順,之所以有這樣一個不正之名,是潛藏在這個概念背后的“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tài)的干擾。
2017-08-04
-
“華語語系”中的洞見與不見
“華語語系”(Sinophone),作為華文文學和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中相對新鮮而又熱門的術語,其流動性和復雜性也是如影相隨。
2017-08-04
-
方巖:多維視野中的批評建構
一 劉大先曾在一篇自序中自述“批評前史”:“我之前學的是漢語言文學教育,碩士讀文藝學,博士攻讀現(xiàn)代文學,因為工作的關系頗多著力于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游學中又對比較文學和社會學多所用力。
2017-07-31
-
李林榮:法治中國,文學何為?
一 隆冬時節(jié),和師力斌兄在京郊一處電影基地開會偶遇,聽他談起呼吁重視“法治小說”的話題,頗有共鳴。
2017-07-31
-
張?zhí)抑蓿寒敶娫~要找尋與時代同步的契合點
今年正值中國新詩誕生百年,已經(jīng)有不少紀念活動和相關討論。
2017-07-31
-
中國文化的“天鵝之歌”
如果要我挑五本世界最偉大的小說,在我的閱讀范圍之內(nèi),我一定會包括《紅樓夢》,可能我還會把它放在第一名! 乾隆之后的十九世紀我們的文化一下子衰落了整個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都往下衰弱了所以這個時候是最高峰《紅樓夢》在此時成書這好像是獻給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天鵝之歌』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本書的文化意義是更加大的而且超越了時代 我在《白先勇細說紅樓夢》里面提出了兩個比較值得注意的問題,一個是版本問題,一個是后四十回問題。
2017-07-28
-
李德南:不“理想”的文學批評
平時看到關于批評的專題討論,每每圍繞著理想的文藝批評展開。
2017-07-28
-
汲取中國傳統(tǒng)敘事文學的精華
對當前長篇小說的發(fā)展,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雖然表面上看,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欣欣向榮,甚至可以說繁榮異常,每年幾千部的產(chǎn)量,如果加上網(wǎng)絡文學,數(shù)量會更加龐大。
2017-07-26
-
黃發(fā)有:媒體創(chuàng)新與文學的獨創(chuàng)性
進入新世紀以后,媒體技術突飛猛進,也帶動了文學的快速變化。
2017-07-25
-
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地域書寫
近年來,中國作家的小說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一些同質(zhì)化特征:只關注敘事,不關注描寫,經(jīng)常缺乏對具體物質(zhì)性環(huán)境的細致描摹,故事和人物仿佛懸置在沒有明顯時間和空間特征的真空之中。
2017-07-24
-
劉波:批評的困惑與有限性
十多年前,我從文學創(chuàng)作走進批評的世界,那時更多出于一些單純的想法,甚至就因為某種闡釋的誘惑和虛榮心。
2017-07-24
-
促進當前文藝批評健康發(fā)展
近日,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與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在甘肅蘭州聯(lián)合舉辦了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暨“馬克思主義與當前文藝批評”學術研討會。
2017-07-21
-
殷國明:從“炮聲”到“獅吼” ──關于近世中國文學批評的發(fā)生機緣與機制
對于中國文學來說,所謂“批評的時代”是一個喜悲交加、毀譽參半的過程,一方面孕育、生發(fā)、推動著中國社會從未有過的文化變革和思想解放運動,使文學發(fā)揮出從未有過的巨大影響力;另一方面,則意味著一種激進、急躁、極端的氣氛籠罩文壇,難以出現(xiàn)優(yōu)秀的、能夠在歷史上稱奇斗艷的文藝作品——盡管在文學研究和批評領域,急于寫史、忙于為作家作品排座次、不斷掀起呼喚經(jīng)典、打造經(jīng)典的聲浪。
2017-07-20
-
易暉:“革命的第二天”——合作化小說中的鄉(xiāng)村治理
內(nèi)容提要 合作化小說是十七年文學的一大類型,它以強烈的歷史理念、變革意識和未來信念揭示合作化的正義性與必然性,書寫運動中的新人物和新氣象,但客觀上也展示了合作化各方面的矛盾沖突。
2017-07-20
-
韓少功:什么是經(jīng)典,如何讀?
一、什么是經(jīng)典? 所謂“經(jīng)典”,只是一個彈性概念,一直缺乏精確的、公認的、恒定的定義尺度。
2017-07-19
-
關于青年寫作“同質(zhì)化”:作為真問題的“偽命題”
青年寫作的同質(zhì)化是一個真的“問題”——包藏著復雜的文化癥候;同時又是一個“偽命題”——僅僅局限在文學范疇中討論是沒有意義的。
2017-07-19
-
讓科技更溫暖 讓詩歌更有力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有悠久的詩歌傳統(tǒng)。
2017-07-19
-
科幻小說的鐵籠困境:人類、賽博格與后人類的幽暗未來
假如宇宙原則是一個不可抵抗的“冷酷方程式”,當人類集體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你會選擇丟掉人性而取得存活機會,抑或保持人性而直至最終滅亡?當“人人都是賽柏格(cyborg)”的技術時代到來,我們作為機器和有機體的混血兒,又置身于哪些人類社會的集體精神癥候,或者新的意識形態(tài)之中? 近年,伴隨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等相關科技的發(fā)展,后人類主義(post-humanism)及人文主義危機再次成為熱門的公眾話題。
2017-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