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小說”而非“表演寫小說”
作為錢鐘書的讀者,我想從個人的閱讀經(jīng)歷談談對這位“老文化人”的一點兒感受——在這兒得說一句,所謂“老文化人”指的是“老的文化人”而非“老文化的人”,這種辨析就來自于錢鐘書本人在《圍城》里發(fā)明的句式,最初說的是“老科學家”高松年校長。
-
《光明日報》上的錢鐘書足跡
● 1959年8月2日,刊發(fā)夏承燾的文章《如何評價“宋詩選注”》,其中寫道:錢鐘書先生的《宋詩選注》的出版,使我們耳目一新,得到很大的滿足。
-
錢鐘書:縱逸自如的治學氣派為文風范
今年是錢鐘書先生誕辰110周年,可能由于疫情的影響,暫時沒有看到什么紀念活動,也少見專門的紀念文章。
2020-08-26
-
“大師這個頭銜不要,我就是曹禺”
1934年7月,曹禺的四幕話劇《雷雨》在大型文學刊物《文學季刊》上發(fā)表。
-
沈從文研究與書寫的當代進路
原標題:從文學到歷史到心靈的探尋——沈從文研究與書寫的當代進路 摘要:新時期之初沈從文帶著一身“出土文物”的清輝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學術界就試圖對他進行全面深透的研究,并在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予以一勞永逸的定位。
-
胡適:母親是他成功的源泉
胡適童年生活的境況,讀者可以從他的《我的母親》一文中了解個大概。
-
茅盾的《神話研究》
茅盾是作家,他寫小說,《蝕》《子夜》《林家鋪子》等是他的代表作;茅盾也是評論家、學者,他評點西方文學,校注古籍文獻,研究神話,《神話研究》就是其中一部。
-
大江健三郎與魯迅的文學之光
在論及大江文學中的世界文學影響時,學界一直關注來自拉伯雷及其鴻篇巨制《巨人傳》、但丁及其不朽長詩《神曲》(全三卷)、布萊克及其神秘長詩《四天神》和《彌爾頓》、薩特及其存在主義代表作《自由之路》、巴赫金及其狂歡化和大眾笑文化系統(tǒng)之論著、艾略特及其長詩《荒原》和《四個四重奏》、奧登及其短詩《美術館》、本雅明及其論著《論歷史哲學綱要》等作家、詩人和學者及其作品之影響,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魯迅和他的文藝思想在大江文學生涯中的存在和重要意義。
-
司馬相如:“賦圣”何以誕生
司馬相如(前169?—前118)是兩漢時期最重要的賦家,位居“漢賦四大家”之首,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賦家,對后世影響甚巨。
-
邢小利:回望路遙
我和路遙在陜西作協(xié)有過五年的工作時間。
-
《光明日報》上的艾青足跡
● 1956年12月22日刊發(fā)艾青組詩《海邊詩抄》,他在《珠貝》一詩中寫道,“凝思花露的形狀/喜愛水晶的素質(zhì)/觀念在心里孕育/結成了粒粒真珠”。
2020-08-19
-
艾青:永遠和正直、勤勞的人在一起
在20世紀中國新詩的地平線上,一個巨大的身影,穿過黎明的風,迎著太陽走過來了。
-
姜夔:饑餓藝術家
感慨今昔揚州夢 姜夔,字白石,其父姜噩,進士出身,官至漢陽知縣。
-
深愛北京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一生,天南海北去過不少地方,也在不少地方定居過,最近翻覽魯迅的日記、書信等材料,我發(fā)現(xiàn)他對并非故鄉(xiāng)的北京有一種特殊的厚愛,有時甚至勝過了愛故鄉(xiāng)紹興。
-
李聰聰:魯迅舊體詩研究媒介論
一、傳統(tǒng)媒介與魯迅舊體詩的初步研究 1925年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之前,魯迅舊體詩的研究無論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方面都處在起步階段。
-
視域之融合:陳寅恪唐史研究特點與貢獻的再考察
一、作為史家的陳寅恪 在具體討論陳氏的唐史研究的史學構架之前,我們首先需對作為史家的陳寅恪作一些概括性的說明,也就是陳寅恪在近代中國史壇上的獨特性在哪里,其史家之養(yǎng)成過程又受到哪些思想和學術資源的影響。
-
侯旭東: 字詞觀史——從陳寅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說起
摘要:陳寅恪評論時人論著的片語只言亦頗有深意,1936年4月給沈兼士回信評論沈氏《“鬼”字原始意義之試探》一文時說“凡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即是一例。
-
陸揚:淺議陳寅恪學術之研究方法
對于中國史界而言,今年是深具意義的,因為是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
-
饒佳榮:陳寅恪有過“唐史轉向”嗎?
在德國留學的陳寅恪 今年適逢陳寅恪先生誕辰一百三十周年。
-
孟浩然的仕進之路
孟浩然(689—740)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受有唐一代科舉入仕的影響,生平結交干謁權貴公卿,也曾參加科舉考試,但終其一生幾乎沒有真正踏上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