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花開》
秋色無邊
文\葉梅
春天的一個日子碰到唐朝暉,他依然是語速很快地說話,只是湖南口音越發(fā)重了,他說請你幫我一位朋友寫一個序啰。我說手頭雜事實在有點兒多,不如請別人為好。心下是有些“怯序”,首先得讀好厚一沓文稿,還得細細琢磨,輕重如把秤,多了少了都不合適。可朝暉是讓我心存敬意的,因為他對文學的執(zhí)著。前些年他原本擔任了《青年文學》主編,已成為業(yè)內受到關注的青年出版人,但正當順風順水之時他卻突然辭職,一頭扎進了鄉(xiāng)間,到那個非遺項目——“女書”的偏僻地方調查采風兩年多,寫出了一系列精彩的長篇散文,叫《折扇》。就沖這些,朝暉所做的事都一定是透著某種道理的,你要相信他這人性格里的那股子倔勁兒。
所以,隔了一段時間他又說,你還是寫一寫啰,我便無話可說了,便找個時間靜下心來去讀他發(fā)來的書稿,就是魏振華所寫的散文集《又見花開》。方得知作者是廣西柳州人,畢業(yè)于中南財經(jīng)大學,曾擔任建設銀行廣西分行、湖南分行副行長,2015年還獲得了全國金融五一勞動獎章。這位撰寫并出版過多部金融專著的資深專家,不僅在金融工作中很有建樹,同時還熱愛文學,勤懇地記錄著生活與工作,一草一木、此情彼景,都能引發(fā)他的聯(lián)想,即用樸實且不失雋永的文字,描畫出生活的印跡、心路的歷程。他在廣西、湖南及全國的一些報刊上陸續(xù)發(fā)表了多篇散文、詩歌,并于2012年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又見春天》。
前些時,在中國作協(xié)的一次會議上,曾聽到中國金融作協(xié)的一位人士介紹其行業(yè)內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說我們金融界有太多的文學素材,但寫的人卻不多,是令人遺憾的。后來才知道魏振華已是中國金融作家協(xié)會的理事,他正是在人們的期待之中,難能可貴地以他的散文傳播和影響著更多的金融人,也向更大的范圍揭示了金融人的內心。或許,在金融界還有許多正默默跋涉于文學道路上的有心人,他們在當下利率市場化、經(jīng)濟環(huán)境復雜化、競爭白熱化的壓力下,更為迫切地希望精神的追尋與支撐。用魏振華自己的話說就是,心系夢想才能戰(zhàn)勝眼前的沮喪和陰霾,只有認知自己戰(zhàn)勝自己,才能在前進的路上勇于摸爬滾打,最終抵達成功的彼岸。
魏振華的寫作已然不僅是個人的意義。
他的成長經(jīng)歷證明他的感慨是真誠的。他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末桂中的一個貧困山村,父親當過老師但卻因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被勞動教養(yǎng),兄弟姐妹僅靠母親一人辛勞拉扯,時常難得溫飽,小小年紀的魏振華常在山中摘金銀花,采野葡萄,變賣后補貼家用,自小便懂得了生活的艱辛不易與發(fā)奮努力。父親的學識和母親的堅韌引領著他好學勤勞,最終在1978年恢復高考時走出了山村,成為當?shù)刈钤缈忌洗髮W的年輕人。他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的能量,從財會專業(yè)到文學寫作,他興趣廣泛,激情飽滿,不斷充實自我,是把“釘子精神”自覺自愿地運用于學習和工作中的實踐者。多年攀登,漸入佳境。
時代的發(fā)展告訴人們,越是跨界的人士或許越能具備獨特的人格魅力,顯示出更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他的此部散文集《又見花開》便是多種心得的結集。他將文章大致分為三類,一是旅行隨筆,眼底盡收天下景,系行走之中的見聞與心情。既有廣西故土的山川物美,也有他曾工作過的湘江河畔的風土人情,還有北京冬日的景山雪景、西岳華山的險峻奇雄等,邊行邊議,讓人感覺有的章節(jié)不失為一道簡約的旅行攻略。他從山里來,不忘山水美,無論行走何處,面對自然都不免流露出一種由衷的喜愛鐘情。第二類是工作之中的記事與感悟,有金融戰(zhàn)績的感人事跡,如記見義勇為的建行衛(wèi)士廖民軍,在客戶面臨威脅時,自己搶上前去護住了客戶,而被歹徒刺殺。這種文字近乎報告文學,但寫出了情意,寫出了人物的個性,真實感人。還有對壓力的解讀等,認為人一出生就會有壓力,而隨著科技發(fā)展、社會進步,工作和生活節(jié)奏逐漸加快,壓力似乎越來越大,如何面對?他給出了一些方子,不管效果如何,讀者或許都能從中受益。第三類是關于親情和往事的回憶,它們從魏振華的心底流淌出來,更具深情,更為打動人心。他充滿深情地分別寫到了父親和母親,可以視為父母的小傳。他的母親一生勞作,勤勞勤儉,對子女管教嚴格,內心慈祥,是一位典型的中國式母親;老父親雖然曾飽經(jīng)坎坷,但知識分子的品格和自尊從未泯滅,他的言行深深地印刻在兒子的心上,盡管父親已去世多年,但魏振華深受其影響,并隨著時光的流逝,對父母的思念越加濃烈,這所有的一切在他心里已經(jīng)釀造成寶貴的精神財富,他所做的,就是將它們記錄下來。
知識的力量能改變命運,世界永遠會向那些有目標和遠見的人讓路。經(jīng)歷過貧苦歲月的魏振華十分懂得“環(huán)境不會改變,需要改變的是自己”的人生哲理,從小成長于逆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會看到機會,并且成就自我。魏振華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來的,他以自己的經(jīng)歷撰文,催人勵志,引人向上,以對生活和世界的善意給人以溫暖的力量。
魏振華的家鄉(xiāng)柳州史稱“龍城”,地形為“三江四合,抱城如壺”,因此亦稱“壺城”。據(jù)史料記載,自漢武帝時期西漢朝滅南越國建潭中縣城以來,柳州已有超過2100年建城史,是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甲級旅游城市,工業(yè)總量約占廣西的三分之一,應該是一個出故事的地方。還有為人稱道的民族風情,被歸納為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jié)和侗族的樓,堪稱柳州“民族風情四絕”。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為柳州刺史,韓愈為他寫下了《柳州羅池廟碑》一文。碑文的前半部分記載了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績,后半部分附了一首《迎享送神詩》。到了宋代,蘇軾又將《迎享送神詩》書寫下來,由柳州人士于宋嘉定十年即公元1217年,刻石立碑于羅廟內。這塊碑集韓愈文、柳宗元事、蘇軾書于一體,被后人稱為“三絕碑”。
在這樣一個有著四絕三絕的地方,怎么能沒有后人的美文呢?
對于魏振華來說,雖說是秋色無邊,眼前風景已是多姿多彩,但對于文學之路的求索,似乎還很漫長。唐朝暉既然與之為友,當然也可以在自己的文學之行中與之相約為伴,相互提示,找出不足,并向著有益而相宜的方向而去。蘇軾在評價柳宗元的詩文時說道:“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似淡而實美,是否可為柳州人魏振華今后追求的文學境界?讀者有所期待。
是為序。
2016年5月19日于北京廣安門外
(作者為中國作協(xié)主席團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