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旅三沙 揚帆奮進正當時 ——《詩刊》社三沙海洋詩歌青春夏令營活動側(cè)記
八月的三沙,碧水藍天,椰風海韻,漁舟唱晚,生機勃勃。14至17日,《詩刊》社三沙海洋詩歌青春夏令營活動在此舉辦。
三沙,祖國最南端的美麗藍色國土。從秦漢以來,中國人最早發(fā)現(xiàn)、居住、開發(fā)南海,2000多年的星辰斗轉(zhuǎn)、長河浩瀚,孕育了壯麗絕凌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見證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南海沉船遺址、甘泉島唐宋居民遺址等文化遺存,使這片2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神秘而迷人。
本次夏令營活動特邀劉颋、車延高、沈葦、阿信、陳均、胡金華等評論家和詩人為導師,與來自全國各地三十余所高校的40名青年學員,通過采風創(chuàng)作、詩歌朗誦與創(chuàng)作交流、課外研學、詩歌名家進校園等形式,挖掘三沙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現(xiàn)三沙文化建設與自然之美,共繪三沙新時代發(fā)展美好藍圖。
8月14日下午,在夏令營出征儀式上,所有導師和學員在甲板上合唱《歌唱祖國》,五星紅旗在海風中飄揚,青春詩歌出征的號角已經(jīng)吹響。
海洋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題材
《詩刊》社主編李少君曾長期在海南工作,他也記不清寫下多少關于海南的詩歌。雖然多次涉足南海,多次親近大海,可他每次來都有不一樣的感受。
在開營儀式上,他與夏令營學員們分享了自己1991年遠赴西沙、南沙的壯闊之旅。在蔚藍的海域中,魚群圍繞船只翻涌,飛鳥緊隨其后,偶爾還有鯊魚的蹤跡。這些海洋生物對人類的好奇與親近,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共生的畫面。那次航海,不僅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深刻際遇,更是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他將這些景象轉(zhuǎn)化為詩句,以銀色、紅色、白色的魚群為主角,描繪了一幅將軍率領軍隊在大海上勇往直前的壯麗圖景。
“這次我們同在一條船上,用一個成語形容就是同舟共濟,‘同舟共濟’不僅代表了國家和個人的共同經(jīng)歷,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核心主題。”李少君說。
這幾天,給夏令營學員姆斯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沙灘上撿貝殼。姆斯說,撿貝殼的過程其實也是寫詩的過程,“我在眾多丑陋的被撿剩的珊瑚和貝殼中艱難搜尋了一個多小時,每20分鐘才能撿出一個心儀的貝殼。寫詩其實就是如此,需要在看似如廢銅爛鐵般的平常情境里,通過仔細觀察去挖掘那些如寶石般發(fā)光的珍貴事物,并且要努力讓自己在生活中尋找到快樂的瞬間,以這樣的方式去感悟和創(chuàng)作。”
在學員劉子睿眼中,三沙的海有各種顏色,天空純凈之藍色、玻璃透明之綠色、一塵不染之白色,甚至還有深邃靜謐之黑色,都是只有在這里才能見到的顏色。
“海洋是詩歌創(chuàng)作重要的題材,以后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提到海洋時就會想起三沙,這些親眼所見的絕美場景也會出現(xiàn)在我的詩歌里。”劉子睿說。
青海的劉大偉從高原來到大海,在高原上他所看到的日出充滿了無與倫比的熱烈之感,帶著一種熾熱且強烈的氣息,光芒仿佛能瞬間穿透一切。然而當他目睹永興島上的日出時,卻別有一番景象,那初升的太陽在海面的水汽縈繞之下,變得朦朧而又濕漉漉的,仿佛被一層神秘的薄紗所籠罩。這般獨特的體驗讓他一口氣寫下《永興島日出》和《對大海的再認識》。
事實上,像劉大偉這樣被三沙深深觸動進而文思泉涌的學員還有很多。阿天創(chuàng)作了《三沙行記》以及《椰子樹》,其詩歌仿佛帶著讀者暢游在三沙的獨特景致之中;曳詡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了《有一種藍叫永興藍》,將永興那藍色之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蘇仁聰?shù)摹秴⒂^永興島》和《走向大海》,字里行間滿是對永興島、大海等意象背后的歷史深思;趙茂宇的《在燈塔下賣雞蛋的男人》以獨特的視角,刻畫了一個極具生活氣息的場景;徐威的《三沙2號之4130》以幽默詼諧的日常畫面和人物形象,詮釋了學員之間的深厚情誼與不舍之情;樹賢的《天傾西北》闡述了詩人從西北到三沙的經(jīng)歷中對風的感悟以及自身與海的奇妙聯(lián)系。
青春屬于詩歌,更屬于奮斗
此次夏令營活動還開展了以海洋為主題的朗誦會,在海邊沙灘,學員們或者單人或者多人合作,滿含激情地朗誦著自己近期剛寫的詩歌。
沙灘上升起明亮的燈火,那一團團溫暖的光暈,如同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海岸邊。海浪打著節(jié)拍一下一下涌來,仿佛在與詩歌的韻律相互應和。
“詩歌永遠屬于年輕人,此次活動能激發(fā)年輕詩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中山大學的馮娜不僅是此次夏令營學員,還在大學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我會將此次感受帶入課堂,照亮更多的詩歌熱愛者。”
“詩歌朗誦會,猶如給我干枯的心靈注入了甘霖,這種感覺,就像海水一樣把我包裹住。”北京大學的廖亦奇說,“詩歌,和這些年輕的詩人,讓我看到了文學的生命力。”
此次夏令營活動還舉行了詩歌創(chuàng)作交流分享會,出生于2002年的意寒是本期夏令營年齡較小的學員,她在會上圍繞青春、體驗、海洋三個關鍵詞談到,每個人對海有著獨特的經(jīng)驗和審美想象,海還有許多未被挖掘的經(jīng)驗和個人化體驗等待探索,而此次三沙之行對于所有人來說是一次新的契機,能夠激發(fā)青春和生命能量,為詩歌創(chuàng)作注入新的活力。
夏令營學員蔣在11歲開始寫詩,14歲發(fā)表詩歌,出版詩集《又一個春天》。她曾在成都參加詩歌夏令營,分別那晚許多青年詩人對著江水唱歌的場景讓她感觸很深。如今看到本次夏令營中青春洋溢的面孔,她深受感動,“大家依然保持著對生活和詩歌的朝氣與熱愛,希望大家能繼續(xù)寫下去,相互激勵和學習。”
青春不僅屬于詩歌,更屬于奮斗。
此次夏令營活動特邀三沙市公安局金海岸派出所所長賀勝開展主題宣講活動,講述了三沙市作為中國南海前哨的重要性和島上艱苦的自然條件,以及守礁警察對祖國的忠誠和奉獻。金海岸派出所現(xiàn)有民警15人,平均年齡35歲,每名民警年均駐島時間在300天以上,與家人聚少離多,把寶貴的青春都留在了美麗的海島上,以不畏艱險的精神和勇毅前行的信念書寫著堅守三沙的青春故事。
寫詩只是人生的一個賽道
1991年出生的徐威曾參加十多年前在武漢舉行的詩歌夏令營,結(jié)識了很多寫詩的朋友。然而,他們中堅持到最后的為數(shù)不多。他們有的寫散文或者小說,有的寫論文,有的什么也不寫了。“詩歌是年輕人的事情,隨著年紀增長會陷入堅守的困境,比如看到海和云不再像年輕時那般激動。”徐威說。
徐威目前任教于惠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創(chuàng)意寫作,同時也研究“90后”作家作品,寫詩對他而言,從曾經(jīng)的熱衷投稿參賽等逐漸變?yōu)樯畹囊环N記錄方式。“我感覺自己失去了公眾意義上詩人的一些特質(zhì),如作品發(fā)表和詩集出版等,但在個人內(nèi)心層面,詩歌仍是我內(nèi)心柔軟而堅挺的存在。”
《詩刊》編輯丁鵬也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很多曾經(jīng)參加夏令營活動認識的年輕詩人后續(xù)創(chuàng)作活躍度降低,脫離了詩歌賽道,至少有一半都不怎么寫詩了。
詩歌創(chuàng)作交流分享會上,詩人李壯提到寫詩就是記錄生活的一種狀態(tài),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身份。他以自己為例,除了詩人這一身份,他還從事文學批評,說脫口秀,踢足球……在眾多身份中,從事詩歌寫作,能帶來理性與非理性極致混合的快感,能讓生活中無法實現(xiàn)和表述的部分得以實現(xiàn),這是一種極大的慰藉。“盡管走上詩歌創(chuàng)作之路猶如走上一條不歸路,但充滿獨特的樂趣。”李壯以脫口秀的方式自嘲道。
在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陳均看來,不少年輕詩人逐漸不再寫詩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每個詩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選擇,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學員導師車延高旅居海南多年,談及詩歌創(chuàng)作,他認為重要的是將人生經(jīng)歷和個體的獨特體驗進行完美的融合,只有將兩者緊密結(jié)合,才能讓詩歌真正具有靈魂和深度。要善于從生活的點滴中捕捉那些轉(zhuǎn)瞬即逝的情感火花,將其融入到詩歌的字里行間。他還強調(diào)了詩歌語言翻譯這一關鍵問題,在他看來,詩歌語言的翻譯絕非只是簡單的文字轉(zhuǎn)換,而是涉及到文化的傳遞、情感的遷移以及意境的重構(gòu)等諸多復雜而又微妙的層面。
《詩刊》社三沙海洋詩歌青春夏令營聚集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的學員,涵蓋外語、醫(yī)學、藝術學、法律、化學、哲學等眾多不同專業(yè)。跨專業(yè)的詩歌創(chuàng)作,打破了學科的藩籬,讓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智慧相互交融。
劉颋、沈葦、阿信、胡金華、陳均等導師都談到,本期夏令營學員整體素養(yǎng)和學歷都較高,詩歌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語言鮮活和想象力豐富的特質(zhì),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在美麗的三沙市舉辦這次詩歌夏令營活動,讓年輕的詩人們以全新的視角再一次領略南沙之美中國之美。他們以青春的活力和滿腔的熱情,以詩歌為紐帶,搭建起三沙市與詩歌的橋梁。揚帆奮進正當時,這些年輕的詩人,蘊含著無限的潛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