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書展:一代上海出版人的集體記憶
2024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將延續(xù)“老時間、老地方”,于8月14日至20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今年是上海書展20周年,2004年首屆上海書展即向市民開放零售,今天來看,正是這一重大舉措使之迅速崛起,譽滿全國。目前,上海書展已成為我國年度重要圖書新品首發(fā)地、面向個體讀者的閱讀風向標,是全國最具影響的圖書展會之一。上海書展召開之際,商報特別策劃《20載風華正茂·2024上海書展專刊》,特邀上海出版人共話上海書展20年發(fā)展歷程,與業(yè)界分享上海書展的故事,共同回憶20年風雨兼程。
一個出版老兵與上海書展的5個角色10件事
■彭衛(wèi)國(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
上海書展走過了20年的歷程,一張藍圖,接續(xù)努力,終成上海的文化品牌。從第一屆開始,我便與書展結緣,不離不棄。20年中,我“出演”了5個角色,做了不大不小的10件事兒。
角色一:世紀出版館“執(zhí)行館長”
2004年至2008年,我擔任上海圖書公司總經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把參加上海書展的任務交給了上海圖書公司。集團對上海書展非常重視,每次都要召開專門會議布置書展的有關工作;時任集團分管副總裁郁椿德親自擔任工作組組長,我擔任副組長,具體負責書展的相關工作。5年中,上海圖書公司全力以赴,精心組織,出色完成了集團交給的任務,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確定世紀館的基本格局。2004年第一屆上海書展時由于對書展的定位理解不到位,世紀館的格局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展示,按社設展臺,主要通過圖片、圖書展示出版成果;一部分做銷售,用500平方米左右的區(qū)域集中銷售集團版圖書,基本色彩為綠色。從2005年第二屆書展開始,我們明白了書展的定位,將展售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活動區(qū)兼精品展示區(qū)、推薦書集中銷售區(qū)、各社銷售區(qū),基本色彩為紅色。同時,我們還聘請了專業(yè)的設計公司進行展場的整體規(guī)劃,確保布局合理且具有視覺沖擊力。
二是不斷改進讀者服務。讀者買書的熱情促使我們思考如何提升服務讀者的水平。2005年,我們給購書的讀者免費發(fā)放拎手,減緩塑料袋勒手的痛苦,我們戲稱為“愛心拎手”。2006年,我們提供送書上門服務。2007年,我們把快遞公司引進會場,提供免費快遞送書。
三是精心組織促銷品種。書展上有兩種書是讀者最喜歡的,一是剛上市的新書,市面上還沒有,讀者有嘗新的滿足感;二是出版社有少量庫存,但市場上已經脫銷相當一段時間的書,這類書可以滿足讀者撿漏補缺的獲得感。2005上海書展開展前,我?guī)ьI采購團隊一家社一家社跑,挖庫底、搜貨源,組織了幾十個品種,以略低于新書的銷售折扣以饗讀者。為了防止搞成特價書甩賣,我們規(guī)定每家社每天最多只能供應三個品種,這也成為書展的一個規(guī)矩。
角色二:書展辦公室“銷售主管”
2005年,時任上海書展組委會秘書長顧行偉讓我參與書展的管理工作,一直到2008年,我便成為局書展辦公室的編外成員,職務是銷售主管。在這個崗位上,做一件事:書展現場銷售管理。包括制定銷售規(guī)則、統(tǒng)計銷售數據、提出服務要求、維持銷售秩序。
角色三:參展商之展臺“臺長”
2008上海書展前夕,我奉調擔任上海辭書出版社社長、黨委書記,一直到2012上海書展前夕。在社長任上,我高度重視上海書展,積極組織參加上海書展,每年書展都親自掛帥、一線指揮。做的第一件值得說說的事情就是在書展上預售《辭海》第六版。2009上海書展,恰逢第六版《辭海》出版的節(jié)點,由于要到9月份才正式出版,書展上,我們拿了樣書進行預售。為此我們制定了預售辦法,組織了精干的隊伍,經過7天的努力,定價1080元的《辭海》預售了80套,極大地鼓舞了全社發(fā)行好第六版《辭海》的信心。做的第二事是制定書展簽售活動規(guī)則。隨著上海書展的日益火爆,編輯們參與的熱情高漲,各編輯室上報的活動數量激增。為了保證活動的質量,避免無效的人力物力投入,我專門召開了領導班子會議進行討論。最終確定了兩項基本原則:一是參加活動的書籍必須具有高質量的內容;二是活動預期至少要達到200冊(套)的銷售量。由于我主要負責出版社的展臺,同事們有時會戲稱我為“臺長”。
角色四:參展商之世紀館報刊展區(qū)“區(qū)長”
2012年7月,我到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擔任副總裁,分管報刊等工作。2013年和2014年的上海書展上,我專注于管理世紀館內的報刊展區(qū)。起初,展區(qū)由上海市期刊協(xié)會組織,但由于報刊單位的積極性不高以及展位布置較為簡陋,這成為書展組織方的一個難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對展區(qū)進行了改革。
鑒于集團旗下?lián)碛?0多種報刊資源,包括《故事會》《理財周刊》《咬文嚼字》和《上海商報》等獨立單位,集團對此十分重視。因此,我們在世紀館內設立了專門的報刊展區(qū)。為了提升參展形象,我和報刊業(yè)務部的吳申、蔡桔良等同志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穎的展示方式:我們設計了一面“報刊墻”,將所有報刊的封面以藝術化的方式布置在墻上,既壯觀又美觀。此外,我們還引入了二維碼訂閱服務,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售賣模式,使展區(qū)成為書展的一大亮點。
角色五:書展組委會辦公室主任
2015年2月,我調任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因分管上海書展的工作,就有了組委會辦公室主任的頭銜,具體組織協(xié)調上海書展的工作。經過10多年的舉辦,上海書展已經形成品牌,辦展工作也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機制和運行模式,團隊也已是經驗豐富的“老隊伍”了。因此,我的任務就是守正出新。4年下來,主要做了三件事。
一是推動舉辦實體書店高峰論壇。2012年上海出臺扶持實體書店的相關政策,2016年中央十六部委發(fā)文支持實體書店。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利用上海書展這個平臺,連續(xù)4年舉辦“實體書店高峰論壇”,具體由上海新華書店承辦。論壇的舉辦,增強了上海書展服務行業(yè)的功能,提升了書展在業(yè)界的影響。
二是擴展書展分會場。2014年,上海市領導就對上海書展開辦分會場提出了要求。經過努力,2018年我們的分會場擴展到100個,品牌書店、區(qū)圖書館、市民文化中心等閱讀場所加入到分會場中來,凸顯了上海書展作為全民閱讀平臺的輻射效應。上海市書刊發(fā)行行業(yè)協(xié)會做了許多具體工作,副會長兼秘書長汪耀華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
三是特色展館的打造。作為面向讀者的書展,展品的細化、展館的創(chuàng)新,是保持書展生命力的根本所在。2017年,上海新華連鎖有限公司在全國各地打造了社科精品館,精選關注度高、評價好的社科精品5000余種,按讀者閱讀習慣分類陳列,取得較好的銷售效果。2018年進一步作了深化,致力使之成為長期精耕細作的園地。2018上海書展,又打造了國學館和國際館,同時舉辦的“國學七天七堂課”更是受到讀者追捧。國際館由上海外文圖書公司和中國圖書進出口上海分公司聯(lián)手打造,凸顯全球各大著名出版機構的品牌。籌備階段,我和汪耀華專門前往上海外文圖書公司,同上海外文圖書公司總經理顧斌等一起討論策劃。10多個國際著名出版機構的高管致辭祝賀上海書展,進一步提升了上海書展的國際能見度。
2018年底,我從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回到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擔任副總裁,上海書展又成了我分管工作的一部分,擔任集團上海書展工作組組長,具體組織協(xié)調參展工作。疫情的影響、書展主辦單位的改變、讀者購書方式的變化,都要求上海書展不斷適應、不斷創(chuàng)新。我們也作了一些探索、一些嘗試,做到每年有亮點、有新意,為建設書香社會努力盡責。本屆上海書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將圍繞《上海市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行動方案》,以更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更扎實的舉措、更充沛的熱情推進各項參展工作,組織旗下出版社、實體書店、文創(chuàng)產品研發(fā)機構、線上傳播平臺等組成“世紀矩陣”集中亮相,參展圖書近萬種,其中以“世紀好書”品牌榜單入選圖書為引領的新書2000多種,舉辦各類活動300多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營造健康濃郁的書香氛圍,充分展示集團成立25周年的新成果、新氣象。
以樂化人 守正創(chuàng)新——記上海音樂社的20年上海書展
■孫宏達(上海音樂出版社黨總支書記、社長)
今年是第20屆上海書展,20年風華正茂,上海書展堅持價值內容引領、不斷自我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首發(fā)新書機制和不斷加強閱讀推廣的方式,激活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提升“上海文化”品牌標識度,為書香社會不斷添磚加瓦。從不缺席的上海音樂出版社,也隨書展步伐,在開拓中前進,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聯(lián)動線上線下閱讀,展現閱讀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深化全民閱讀工作,讓書香飄逸萬家,讓音樂滋養(yǎng)百姓。
出版產品“有廣度”。上海音樂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探尋“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是時間的藝術”的本質規(guī)律與屬性,遵循“圖、文、音、像、譜”一體化出版理念,讓紙質樂譜“聽得到音樂”,讓各類教材、教輔和普及讀物“看得到演奏”。20余年來,從最早的“書配碟”“碟配書”,到圖書去光盤化;從二維碼替代光盤介質,到為用戶提供各類音視頻在線增值服務,在作者和讀者兩端逐漸實現了專業(yè)知識內容的個性化服務。上海音樂出版社還創(chuàng)立“音果創(chuàng)意”音樂文創(chuàng)品牌,連續(xù)多年獲得“時尚100+”文創(chuàng)稱號,并推出了一系列出版衍生品,如音樂家帆布包、樂譜夾、徽章盲盒等,嘗試以另一種形態(tài)展現音樂魅力。今年上海書展,我們將首發(fā)“烈焰陽關影 綠綺西域情”真絲藝帛,“樂此聲香”600號聯(lián)名香薰等,每一款都刻上了“碼上聽樂”的印記——將文化融入生活,讓音樂無處不在。
數字產品“有新度”。鋼琴類產品是上海音樂出版社長期打造的核心板塊,在全國圖書市場的占有率始終名列前茅。我社深挖優(yōu)勢資源,運用國際前沿的數字化“AI人工智能+音樂”技術,于2022年打造了首款垂直類APP“鋼琴巴士”,革命性呈現智能化樂譜,沉浸式打通鋼琴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把比賽展演、師資培訓等核心內容鏈接延展,讓學生與家長、教師與機構、學校與琴行有機聯(lián)動,打造了一個“姹紫嫣紅”的智能化鋼琴教學生態(tài)圈。目前,鋼琴巴士已參與2024上海書展“淘書樂”·天安千樹舊書市集、陸家嘴金融城舊書市集,8月還將駛入上海書展主會場,邀請讀者零距離感受“AI+音樂”的無限魅力。
知識服務“有深度”。近年來,上海音樂出版社嘗試從知識制造轉向知識服務,創(chuàng)立黨建品牌“紅鸚鵡”,整合圖書資源、創(chuàng)意資源、作者資源、服務資源,通過不同形式的音樂舞蹈活動,豐富讀者閱讀感受,推動全民閱讀高質量發(fā)展。今年6月,上海音樂出版社走進新疆喀什地區(qū),將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主題出版物凝練成愛國主義教育音樂課堂《我和我的祖國》,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該活動以音樂為媒,不僅讓師生感受不同文化魅力,激發(fā)藝術追求,提升審美,為當地文化教育注入新活力,同時也為上海書展的新中國75周年專題活動預熱。作為“文化潤疆”的重頭戲,上海音樂出版社還邀請喀什地區(qū)澤普縣的30位中小學師生來到書展現場,一同參與《中華詩音舞》的首發(fā)式,于藝術表演中體悟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神。
藝術活動“有熱度”。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專業(yè)音樂出版機構,上海音樂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把普及類產品做大做強,惠及更多的音樂愛好者。為更好地貼近市場、服務大眾,上海音樂出版社打造了全新策劃、獨立運營的藝術活動品牌“尚音堂”,以“打造行走的城市音樂聲音景觀”為主旨,通過舉辦藝術沙龍、展演、海內外研學等活動,為藝術愛好者和音樂教育者提供一個交流觀念、展現自我、分享資訊的平臺。書展期間,“尚音堂”將推出上海師范大學俞鷹領銜的碩士生導師團隊帶來的“名師教你彈鋼琴”直播沙龍,近距離感受鋼琴教育家的音樂魅力。
上海書展的20年里,上海音樂出版社不斷突破自我,追求卓越,在產品形態(tài)上求新,在產品形式上求變;“上音人”的上海書展也不再單單只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圖書展覽會,更多的是承載著高質量的出版精品、科技精品、服務精品、活動精品的綜合性展示,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為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文化大都市、打造文化自信自強的上海樣本、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祝愿弱冠之年的上海書展越辦越好。
上海書展應成為行業(yè)新業(yè)務形態(tài)的先行者
■韓衛(wèi)東(上海譯文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
我第一次參加上海書展是在2005年。那時我才兼任上海譯文出版社黨委書記不久,有幸參與了上海書展的工作。當時上海書展的主要功能是現場銷售,其中滬版圖書占據主導地位,對于本地出版社而言是一次絕佳的零售機會。那時的書展功能相對簡單,主要通過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和簽售活動帶動零售。
自創(chuàng)辦之初,上海書展就定位于全國性的活動,并受到了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關注。當時除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全國這種直接面向讀者零售的書展還很少,并且上海書展不同于書博會在不同地區(qū)輪流舉辦,這種固定地點、大規(guī)模零售的書展在全國幾乎沒有,因此在早期,上海書展便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上海書展早期,一些書籍的銷售往往依靠作者簽售活動就能帶動起來,一場簽售有時就能賣出上千本。許多新書通過這樣的推廣活動進行了市場測試,并且直接獲得了讀者反饋。因此,上海書展成為新書推廣的重要“晴雨表”,一本書如果在上海書展上反響熱烈,其他經銷商和書店也會給予更多重視。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圖書市場經歷了重大變革,上海書展的功能也需要重新定位。我認為,新冠疫情是上海書展發(fā)展的重大轉折點,也推動了上海書展的發(fā)展變革。現在,書展正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轉型,成為吸引讀者和獲取流量的新方式。出版社也需要把書展視為展示整體業(yè)務和品牌露出的重要平臺,借此機會吸引更多業(yè)務和讀者流量。
上海譯文出版社自2023年起,著力整合線上線下的展陳資源,在線上舉辦了讀者節(jié)活動,以上海書展為號召做了大量預熱工作,并邀請了許多帶貨達人和博主來到書展現場及直播間,甚至深入我們的倉庫進行直播,極大地延伸了書展的空間、擴展了書展的影響范圍。此外,我們還在現場安排了許多互動環(huán)節(jié)與重要活動,將讀者導流到線上銷售平臺。通過這些措施,極大地克服了展臺面積小的局限。最終,在去年上海書展上,我們的線下銷售額保持在整個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中的領先地位。不僅如此,上海譯文出版社的電商平臺粉絲數量也顯著增長,線上銷售業(yè)績也比往年提升了5倍。首次單獨設展的文創(chuàng)品牌“七海制造局”成為書展人氣爆棚的亮點。雖然線下銷售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我們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了上海書展的“露出”功能,強調與讀者的溝通互動,讓讀者感受我們帶來的閱讀之美。
今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將繼續(xù)秉承這一理念,全方位展現我們的業(yè)務,為讀者提供最佳的閱讀體驗。我們將通過不同的業(yè)務形式如“紙電聲創(chuàng)課”(紙質書、電子書、有聲書、文創(chuàng)、閱讀課程),吸引讀者參與互動體驗,引導他們打卡并成為我們的用戶和粉絲。線下銷售并不能展現我社的全部內容,但我們的線上平臺提供了全方位服務。因此,今年上海書展,我們也申請了更大面積的展區(qū),并增設了文創(chuàng)專區(qū),以增強閱讀產品的吸引力。目前,文創(chuàng)產品本身已具備一定的號召力,許多外地讀者甚至特地來到上海購買我們的文創(chuàng)產品,參與體驗相關活動。
因此,我認為,未來的上海書展不僅僅是要覆蓋全國、影響整個行業(yè),更應該成為行業(yè)內新業(yè)務形態(tài)的探索者,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價值。我們需要讓讀者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品牌的影響力,體驗到閱讀的樂趣和便利性。20年來,上海書展已經成為出版人心中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從最初的賣書活動發(fā)展成為一個提升全社會閱讀品位的嘉年華,其核心價值就在于直接面向讀者,架起了出版社與讀者之間的橋梁。
在流量至上的今天,線下書展更需聚集讀者流量,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不斷通過書展上的互動,讓讀者體驗到出版行業(yè)帶來的閱讀魅力。因此,未來上海書展的發(fā)展方向是出版社需要引領線上線下融合的趨勢,強化現場互動體驗,完善線上業(yè)務平臺的服務,共同構建一個立體化的書展。
與上海書展共成長的20年
■王世平(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總編輯)
我第一次參加上海書展,是在20年前的首屆。感覺很振奮,因為上海終于有了一個對標國際水平,聯(lián)通作者、讀者和出版機構的舞臺。記得書展第一天就對讀者開放售書,當時場面非常火爆,讓我直觀地感受到了圖書在當時讀者心中的魅力,感受到了上海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深厚底蘊。作為一家專注科學普及和基礎教育的出版單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當年準備了許多精品力作參展,其中《竺可楨全集》(1~4卷)在書展“推薦十本滬版新書”活動中名列榜首。后來又過了10年,在2014年,這套24卷、2000多萬字的全集才終于出齊,并獲得了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yōu)秀出版物獎等榮譽。某種程度上,上海書展的發(fā)展與出版社自己的成長是攜手并進的。
作為一名經歷了上海書展20年歷程的出版人,我對上海書展的發(fā)展有最直觀的感受。在我看來,上海書展的最大特點,就是堅持與讀者零距離,讓讀者在這個平臺上能夠看到自己喜歡的學者或者作家,聽到他們講的最鮮活的故事,與他們直接對話;讓讀者能夠在現場翻閱自己感興趣的圖書,了解圖書的具體內容、裝幀設計。在20年前,電子商務、網絡直播等尚未普及,這些特點對讀者更是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其次,上海書展堅持“海納百川”,面向全國出版界,而且從首屆開始一直向民營書業(yè)敞開大門,使得國有出版社和民營書業(yè)有了同臺亮相、相互學習的機會。對我來說,每一年的書展,都有很大收獲。此外,上海書展從首屆開始,就貫徹了產業(yè)化運作的理念,無論是會場布置,活動安排還是餐食休憩等配套服務,都充分體現了人性化概念。20年來,上海書展堅持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適應時代發(fā)展變化,同時不斷總結經驗,使得書展的美譽度不斷上升,影響力逐步擴大。
上海書展也是上海出版人的主場,為了辦好上海書展,我們每一年都要付出巨大努力。一是多出精品力作,讓讀者每來一次書展,必有收獲。每年在書展前幾個月,我社就會對書展上亮相的重點圖書品種的進度進行把控,確保按時出書。有時一些新書一印出來,就由發(fā)行人員直接“背”到書展現場,在第一時間與書展觀眾見面。二是邀請海內外名家在書展上開展活動,形成“明星效應”。每年,書展都會邀請全國乃至海外的優(yōu)秀作者與讀者面對面,每天的活動都有上百場,極大地激發(fā)了觀眾的熱情,有時場面甚至熱烈到有些失控的狀態(tài)。不少作者都有過被讀者圍追堵截或者簽售到手酸疼痛的經歷。三是利用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和報道,在全社會形成“愛讀書,看書展”的良好氛圍。上海的不少企事業(yè)單位都把參觀書展作為員工福利。書展一直固定在8月舉辦,方便了廣大中小學生利用暑假逛書展。四是把書展變成出版社與讀者溝通的平臺。除了營銷發(fā)行人員,很多出版社的領導和編輯都會到書展現場,與讀者互動,增進相互感情,了解讀者需求。很多老讀者對出版社的圖書如數家珍,讓我們深受感染,充分體會到了作為出版人的自豪感。
我社產品集中在科技科普領域,與文學作品相比,科技類作品的讀者體量相對較小,意想不到的是,2013年我們在上海書展上的一場活動吸引大量讀者參與。當年8月18日,我們在書展現場舉辦新書《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fā)明與發(fā)現》首發(fā),邀請該書譯者、著名粒子物理學家邢志忠作關于希格斯粒子的科普講座,并對希格斯粒子能否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進行預測。不僅活動現場爆滿,讀者還與這位一線頂尖科學家積極互動,購書等待簽名的讀者排起了長隊。不到2個月,希格斯粒子果真不負眾望,勇奪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邢志忠則在上海書展留下了一段“預言”佳話。
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參觀上海書展,在談及上海書展所肩負的使命時指出:“朝著努力建設文化大都市的奮斗目標,上海要認真打造好上海書展這張文化名片,增強上海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提高上海城市軟實力。”他還特別提出:“要讓上海書展真正成為服務全國的文化大平臺。”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對上海書展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上海書展面向全國開放辦展,規(guī)模越辦越大,朋友圈不斷擴展,內容越來越豐富,跨界融合越來越“出圈”。
多年來,上海書展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有多個方面,如設立特色分會場、提出“上海首發(fā)、全國暢銷”、實現“云首發(fā)”“云逛書展”“云看活動”等等。尤其是展區(qū)設置的變化,港臺出版館、海外出版館、音像出版館、數字出版館……每一個新展館的出現,都是渠道拓展和技術進步帶來影響的結果。這幾年,書展的直播間也不斷增加,從最早的活動直播到這兩年的直播售書,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圖書營銷發(fā)行方式所經歷的變化。
上海書展的20年巨變,也是出版業(yè)的20年巨變,今天的出版業(yè)和20年前比,形式已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出版人唯有不斷創(chuàng)新求變,才能實現建設文化高地的夢想。
上海書展激發(fā)從事出版行業(yè)的初心
■莊曉明(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社長)
上海書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79年,當時上海新華書店等聯(lián)合舉辦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圖書展銷會,這被認為是全國首次舉行圖書展銷會。上海書展作為一個面向普通市民的文化盛會,是從2004年開始的。2004年標志著上海書展正式創(chuàng)辦。
彼時,我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工作,在發(fā)行科負責山東、河南和江蘇三省的業(yè)務。早幾年的上海書展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累并快樂著。累是真累,書展期間每天從展館一開門就迎客,一直忙到閉館,向讀者朋友介紹圖書,我和同事們常常因為向讀者介紹圖書說話太多而嗓子都啞了。快樂是因為看著一摞摞的書被如饑似渴的讀者買走,那份成就感所帶來的快樂,能一掃當天的疲乏,第二天打雞血一樣繼續(xù)上陣。
上海書展20年,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上海書展并不是免費,而是賣門票的,但是上海市民購買門票非常踴躍,甚至還有黃牛倒賣書展的門票。每年書展,看到在炎炎烈日下一眼望不到頭的買票的隊伍,心里總會涌起一股熱流,上海是一座文化之城,市民們渴望知識、熱愛學習,這也激發(fā)了我們從事出版這個行業(yè)的初心:為廣大讀者奉獻更多的精神食糧。
最初幾年的上海書展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一是面向廣大讀者。上海書展一開始定位就是以零售為主,且市民需要購買門票才能進入會場選書購書。二是圖書品種豐富。參展圖書從最初的10萬種,逐年增加到15萬、18萬余種。讀者能在書展上享受淘書的樂趣。三是與書有關的文化活動精彩紛呈。與書有關的文化活動,各種新書首發(fā)、簽售等從100多項發(fā)展到800多項。書展期間,每天的活動都安排得滿滿當當的,海內外社會各界名流云集,上海把書展辦成了讀書人的盛會、閱讀的嘉年華。
上海書展之所以能逐步發(fā)展并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書展,離不開方方面面的支持,但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決策者的格局和胸襟。首先是文化品牌的打造。上海書展沒有止步于賣書的層面,而是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主管部門、行業(yè)協(xié)會的統(tǒng)籌下,通過發(fā)動上海全市所有出版單位,群策群力,逐步把上海書展打造成了上海的一張文化名片。其次是上海書展的國際化發(fā)展。從2011年起,上海書展設立了上海國際文學周,邀請國際知名作家參與,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當然,更重要的是,上海書展用更精細化的服務為書展贏得了讀者口碑。比如,上海書展為了給上班的市民提供更多的淘書機會,主動設置了夜場,把書展每天閉館時間從下午5點延長到晚上9點,雙休日更是延長到晚上9點半。再如,為了打消購書之后攜帶不便的顧慮,上海書展組委會及時在會場里設立快遞到家的服務,方便讀者“0負擔”購書。可以說,上海書展的成功離不開出版人的支持與各種閱讀服務上的細節(jié)考量。
20年來,上海書展也一路見證并融入了出版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伴隨著數字化和網絡售書的興起,上海書展同樣面臨著實體書店所受的沖擊,這促使書展在融合中不斷進行自我革新和功能優(yōu)化,以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上海書展通過與電商平臺、前沿科技型企業(yè)和數字閱讀企業(yè)的合作,探索了出版與科技、文化與商業(yè)的跨界融合。其次,科技變革、文旅消費趨勢等也同樣影響著上海書展的表現形式,通過結合AI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舉辦如AI短片大賽等活動,增加了書展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此外,上海書展還推動了“1+1+X+N”的辦展模式,強化了主題推介、閱讀場景呈現、現場服務和品牌影響力,展現了閱讀新消費新業(yè)態(tài)新模式。書展期間不僅有圖書展示,還有各種文化產品和文創(chuàng)設計大賽,如“2021上海書展文創(chuàng)設計大賽”和吉祥物“逗點”的推出,增加了書展的文化產品多樣性。
上海書展不僅適應了行業(yè)發(fā)展的新趨勢,也成為了推動出版業(yè)創(chuàng)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為全國出版業(yè)的繁榮和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海書展連接每一個渴望知識與美的心
■陸小新(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
我第一次參加上海書展是2006年,當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簽售是易中天《品三國》的新書首發(fā)式。那時易中天在央視“百家講壇”受關注的程度一點兒不亞于現在的“流量明星”,書展簽售當天上午9點就已經有讀者開始排隊,在下午近4個小時的簽售中,易中天以3秒簽一本的速度,簽壞了8支筆,簽了4000多本,創(chuàng)造了上海書展舉辦以來的最高簽售紀錄。當時的感受就是上海書展的確是讀者的閱讀盛宴,無論老幼,讀者都太熱情了,為了得到自己心儀作者的簽名本,為了能與作者互動合影,很多讀者不惜冒著酷暑排隊四五個小時。作為業(yè)內最具影響力的大眾書展之一,上海書展每年都吸引著大量讀者來到現場,上海深厚的人文積淀、濃厚的閱讀氛圍、熱情的讀者,讓上海書展不但成為各出版機構展示出版成果的最佳窗口,也成為各出版機構了解市場風向、讀者需求的重要信息來源。
早期的上海書展即便規(guī)模不大,但已經具備了豐富的圖書種類、文化活動和作者參與等特點,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社會影響力。這20年來,上海書展不斷追求卓越和創(chuàng)新,致力于推動城市閱讀文化的發(fā)展和普及。通過不斷豐富圖書種類、提升文化品位、推廣高品質閱讀、融入國際元素、借助專業(yè)書店的興起、吸引社會關注,成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和影響力,并最終形成城市文化節(jié)日,成為中國出版業(yè)最具影響力和美譽度的大眾書展之一,為全國業(yè)界樹立了標桿,甚至成為全球閱讀版圖上的重要“地標”。
上海書展的成功離不開出版人、作者和相關工作人員多年來的不懈奮斗和創(chuàng)新探索,他們在開放辦展、提升服務業(yè)界能力,擁抱讀者、傳遞愛與熱忱,營造全民閱讀濃厚氛圍等方方面面不斷努力。從展示模式的演變,活動組織的多樣化,讀者服務的優(yōu)化,品牌影響力的提升,數字融合的推進,最美書籍的設計展示,國際藝術圖書專題展銷區(qū)的設立,到分會場的拓展等,經過20年的發(fā)展,上海書展已經成為一個集文化傳播、閱讀推廣、設計展示于一體的多功能平臺,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推動全民閱讀作出了巨大貢獻,使書展成為連接讀者、作者和出版人的重要紐帶,傳遞著書籍與閱讀的力量。
可以說,上海書展對中國出版業(yè)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并且已然成為我國圖書出版業(yè)年度重要圖書新品首發(fā)地、面向個體讀者的閱讀風向標,是全國最具品牌影響力的圖書展會之一。它不僅提升了出版業(yè)的整體影響力,促進了全民閱讀和文化繁榮,還推動了市場和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為上海乃至全國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望上海書展的20年歷程,它不僅成為了國內外讀者與文化的交流盛會,更是一座城市智慧與情感的交融之所。從初露鋒芒到成為全球知名的文化地標,上海書展不斷展示著閱讀的力量與美好,證明了書籍能夠超越時空的界限,連接每一個渴望知識與美的心。本屆書展少兒社精心策劃了15場分享會,秦文君、沈石溪、劉保法等一線知名作家悉數亮相。銷售方面,我們有2個主展場,分別是東二館的精品展區(qū)和東陽光棚的少兒專區(qū)。為了吸引讀者,優(yōu)惠讀者,我們精心組織書目,主打書展期間場館內線上線下“同品同價”的概念,將我們的線上流量產品如《十萬個為什么》(第六版)、《上下五千年》(新時代版)、《故事大王合集》、《莫莎莎的神奇圖書館》等都列入優(yōu)選惠民書目,現場買書的讀者還可專享集章打卡以及附贈周邊的福利。
對于上海書展未來的發(fā)展,我認為,一是在新媒體渠道風頭正勁的情況下,必須走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推廣方式,讓上海書展不但成為上海人的節(jié)日,也能通過線上傳播,成為更多熱愛閱讀、熱愛生活的人的節(jié)日。二是在全國多設分會場,將上海的成功經驗復制到更多的分會場,不斷擴大滬版圖書的影響力,擴大上海書展的輻射面。三是在書展上,給實體書店更多的亮相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特色服務以及文創(chuàng)周邊,利用書展平臺,引導讀者多走進書店,讓讀者平時也能感受到上海書展書香在不斷地延伸。在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上海書展將繼續(xù)以其開放和包容的姿態(tài),引領著人們探索知識的無限可能,為更多熱愛閱讀的人點燃智慧之光,共同締造文化的下一個20年輝煌。
上海書展見證了中國出版業(yè)的變革與發(fā)展
■童力軍(上海辭書出版社副總編輯)
2003年8月,剛踏入出版行業(yè)的我,有幸參加了在光大會展中心舉辦的上海圖書交易會。可以說那是上海書展的前身,它主要面向業(yè)內同行和圖書館,像是一場秘密聚會,普通市民只能在最后一天窺探一二。次年,上海圖書交易會正式升級為上海書展,從幕后走向臺前,從面向業(yè)內的交流平臺轉變?yōu)槊嫦驈V大讀者的圖書盛宴。那時的我,作為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一名新晉編輯,懷揣著既激動又忐忑的心情,步入了上海展覽中心的殿堂。那一年,上海書展的人氣之旺,簡直超乎想象,讓我深切感受到了上海市民對書籍的無限熱愛與支持。站在展臺前,望著那片書海中流連忘返的讀者,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對出版事業(yè)的深切熱愛與崇高使命感。
回望上海書展最初的幾年,它如同一顆種子,在上海市民的期待與呵護下,逐漸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那時的書展,更多地聚焦于本地讀者,以零售為主,但即便如此,它所展現出的獨特文化魅力和廣泛參與度,已預示著其在全國范圍內的潛力。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海書展的規(guī)模逐漸擴大,參展單位和讀者數量逐年攀升,內容也日益豐富多元,從單一的圖書銷售平臺,逐步轉型為集新書發(fā)布、作者見面會、主題論壇、文化交流、版權貿易、數字閱讀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書展。隨著上海書展的成功舉辦,全國其他省份的書展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天府書展、江蘇書展、深圳書展等等,為出版業(yè)帶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也共同編織著中國書展的繁榮圖景。
特別是在近10年間,上海書展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吸引了越來越多國內外出版機構的參與,逐步發(fā)展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的書展品牌。這一過程中,上海出版人展現出了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和執(zhí)行力,他們不斷創(chuàng)新展會模式、提升服務質量、加強國際合作,讓上海書展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逐步成為了上海文化的重要名片。
自2013年起,我踏上了辭書社數字化工作的新征程,在這片充滿挑戰(zhàn)與機遇的新天地中,我和團隊一起努力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深受用戶喜愛的數字產品:中國近代教育資源數據庫、《辭海》歷版數據庫、《漢語大詞典》數字版、聚典數據開放平臺、《辭海》網絡版等等。特別是聚典數據開放平臺和《辭海》網絡版,這兩款產品更是我們的驕傲。聚典數據開放平臺以其“開放、賦能”的數據服務模式受到上下游企業(yè)的廣泛認可,目前已與50多家機構合作,為超過6000名用戶提供超14億次知識查詢服務,它的卓越表現也讓它先后入選全國新聞出版深度融合發(fā)展創(chuàng)新案例、國家新聞出版署數字出版優(yōu)質平臺遴選計劃。而《辭海》網絡版則是我國第一部走向互聯(lián)網的大型綜合性辭典,它的出現讓讀者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辭海》所提供的權威、準確知識,極大地提升了使用體驗。值得一提的是,我們這些精心打造的數字產品每年都會在上海書展上亮相,展示給廣大的讀者和業(yè)界同仁。每一次的展示都獲得了讀者們的高度評價和熱烈反響,這也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在數字化道路上不斷前行的決心和信心。
這期間,上海書展也緊跟技術進步的步伐,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書展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戶體驗得到了顯著提升。線上直播、虛擬展覽等新形式的出現,使得無法親臨現場的讀者也能參與到這場文化盛宴中來。這些努力不僅讓上海書展成為了一個展示出版成果、推動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更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出版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盡管今年的圖書市場遭遇了一定的下滑,但我對圖書的未來依然充滿信心。只要圖書作為凝結人類智慧的核心載體這一本質沒有改變,那么在可見的將來,圖書就絕不會消失。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紙書的銷售高峰或許已經過去。同時,對于上海書展的未來發(fā)展,我滿懷期待,并認為有幾個方向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首先,我們應該繼續(xù)深化國際化合作,積極吸引更多海外出版社參展,以此豐富書展的內容,提升書展的國際影響力。其次,我們需要加大數字化轉型力度,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來優(yōu)化用戶體驗,讓書展更加智能化、便捷化,滿足現代讀者的多元化需求。最后,我們還應該強化與各類教育機構的合作,共同促進讀者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為書展的長遠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上海書展,這個見證了我職業(yè)生涯成長的文化盛事,已經走過了20個春秋。在這20年的時間里,它不僅記錄了我個人的成長軌跡,更見證了上海,乃至整個中國出版業(yè)的變革與發(fā)展。未來,我相信上海書展將繼續(xù)以開放、創(chuàng)新的精神,迎接每一個熱愛閱讀的人,繼續(xù)書寫屬于它的輝煌篇章。
盛放的上海書展——我所參與的上海書展20年
■王立翔(上海書畫出版社原社長、總編輯)
自從1985年踏入出版行業(yè)以來,我一直見證并參與了上海書展的起步和成長。上海書展的前身是上海圖書交易會,2004年,上海圖書交易會更名為上海書展。有讀者參與的書展與出版業(yè)業(yè)內自己辦的圖書發(fā)行會有很大不同,它結合了讀者、出版人與作者等多個與“書”相關的群體參與,變成多維度的讀書交流平臺。首次向公眾開放銷售的上海書展,激發(fā)了上海市民的巨大購書熱情,零售圖書達1300萬元,文化活動170余項,成為上海有史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圖書文化盛會。回憶起來,真的非常榮幸能與上海書展相伴20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海書展逐漸發(fā)展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知名盛會。主辦方明確的戰(zhàn)略定位、組織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出版人對圖書價值的堅定信念共同推動了這一轉變。2008年,上海書展首次打出“上海首發(fā)、全國暢銷”的概念,吸引全國新書到上海首發(fā),再從上海推向全國市場,逐步把上海書展打造成新書首發(fā)的大平臺。這一行動直接讓上海書展在全國的知名度大幅提升。上海所有的出版單位都在各盡其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2011年,上海書展與以“書香中國”為口號的全民閱讀活動結合,全稱改名為“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進一步凸顯倡導閱讀、引導閱讀、推動閱讀的功能,提升城市的閱讀層次。這一年的上海書展在對外傳播、國際交流上發(fā)力,首創(chuàng)“上海國際文學周”、首次設立“上海國際童書嘉年華”。上海外文圖書公司、上海譯文出版社等也都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通過引進海外圖書和舉辦相關活動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讓上海書展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
20年來,這些改變與升級,每年都在發(fā)生。但我認為,上海書展是在變與不變之間不斷前行。所謂“不變”就是舉行上海書展的初衷未變,所有的上海出版人秉持著一個使命感,就是作為文化建設者,圍繞、適應讀者的需求,不斷滿足讀者閱讀的需求,實現自己的出版價值。當然,在20年的過程中,讀者的閱讀習慣有所改變,讀書載體發(fā)生變化,上海書展也在不斷適應變化中發(fā)生改變,但這種變化并不是突變式的,而是在逐漸完善并走向良性循環(huán)中去實現的,就出版方而言,最為明顯的是出版社不斷推出愈加優(yōu)質的好書和升級營銷模式。書展利用新技術如直播等互動形式,增強了讀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同時也采用更加豐富的活動,進一步加強了作者、出版人與讀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滿足讀者現場體驗的需求。前幾年盡管受到疫情影響,上海書展依然展現出強大的韌性。
上海書展結合了售書、讀書、講座、對話、展示,場內場外、線上線下參與等多位一體的交流形式,不僅讓讀書人充分享受淘書購書之樂,更使得讀者與作者、與出版人親切互動,大大開掘了圖書的內涵和外延,讓所有參與者的精神世界都有所升華。短短7天的上海書展儼然是讀書嘉年華,都市文化的嘉年華。對我這樣一個擁有接近40年出版生涯的從業(yè)者來講,回首上海書展20年是讓人非常感懷的。20年至少產生了兩代新的讀者,出版人與老讀者年年相約上海書展,也在目睹新讀者的不斷涌入,并陪伴他們成長。上海書畫出版社作為藝術專業(yè)出版社,尤其注重閱讀與體驗相結合,我們設置的“朵云藝術賞讀季”,在有限的場地辟出觀賞、互動的空間,成為上海書畫出版社標志性的展位形象,增加了讀者的黏性。我每年都要策劃主持多至十幾場新書發(fā)布、專題講座和簽售活動,每次都能感受到讀者真誠甚至火辣的熱情;在我們的展位上,常常會有讀者“家人”式的招呼,他們對我們的圖書和書展活動的如數家珍,尤為讓人難忘和感動。因此,每年如期而至的上海書展已成為檢驗上海出版人成果、提升出版業(yè)務能力的重大“戰(zhàn)場”,我們的全年選題和發(fā)售規(guī)劃,都以上海書展為重要節(jié)點,團隊紛紛主動將任務轉化為自己的目標,大大鍛煉了隊伍。
今年的上海書展跨入了第20個年頭,十分值得慶賀。我們相信,上海書展作為上海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動,將不斷提升功能性,擴大影響力與傳播能力;對營造更好的閱讀氛圍,引導深度閱讀,將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閱讀需求和數字技術環(huán)境下,上海書展可以進一步加強線上線下、場內場外聯(lián)動,將書展期間積聚的各種內容和資源效應輻射到全國和海外。
作為20年的參與者,我祝愿上海書展繼續(xù)秉承宗旨,不斷增強品牌效應,推動出版發(fā)行深度融合聯(lián)動、健康發(fā)展,讓讀者視上海書展為精神家園、享受閱讀的愉悅,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最動人的遇見,是遇見情懷
■黃亞卓(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審)
上海書展是精品圖書的大型秀場,是專屬讀書人的雅集盛事,隆重而熱烈,詩意又浪漫,讓“魔都”的8月總是書香彌漫,別具清涼。每當看到那正午烈日下如游龍般的長隊,展臺上讀者潮水般的熱情,夜色中懷抱心愛讀物依依惜別的身影,總有一種欣慰和自豪在做書人的心底激蕩。
書展20年,我在這里遇見經典,遇見智慧,遇見良善。最感動我心的,是我遇見的一份份將信念與悲歡浸潤于書籍的厚重情懷。這些情懷有溫度,有光芒,有擲地有聲的金屬鏗鏘。
提起上海書展最難忘的事,我永遠忘不了2013年書展上遇見的那位老人。那年的線裝書展臺,一位70多歲的老人摩挲著每一種線裝書,愛不釋手,久久不愿離開。他說清早從崇明趕過來,帶了平時積攢下來的3000元,專門來買線裝書,平時沒機會看到這么多品種,而且書價貴,但書展上能打6折。我推薦他買繡像本四大名著,再加一冊紅樓人物圖,折后2000多。他欣然同意,但對書的品相要求很高。我一套又一套地給他挑過去,直到他滿意。旁邊人都說他太挑剔了。我認為這不是挑剔,這是他對自己鐘愛圖書的虔誠。一個老人能把自己省吃儉用留下來的錢用來買書,我打心眼里敬佩。幫他交完款,再帶他辦理快遞。填寫地址時,他說:“姑娘,我眼睛不好,戴老花鏡也看不大清,我來說,你幫我寫吧。”我有些吃驚,寫好后還是忍不住問:“那您買這么多書,能看……”他慈祥一笑,說道:“這都是我年輕時一直想買的書,現在眼不好,翻開摸摸也會很滿足,等我快不在了,我就捐出去。”我仰望著他,他眼睛微瞇,眼神干凈熾烈,有著篤定的激情,專注而執(zhí)著。說得波瀾不驚,但一字一句全是對心底那份情懷的交待,真誠又動人。
我還忘不了2018年書展上邂逅的那個姑娘,連續(xù)2天來我們展位上讀《王維詩集》。著一身素雅的青色長裙,佇立于書架旁,專注地閱讀,沉靜似一幀古畫。看她一直長時間站立,我把工作人員的凳子搬給她,再遞給她一瓶水。她抬眼看向我,輕聲說聲感謝,又垂眼繼續(xù)看書。偶爾,我會發(fā)現她從包里抽紙巾悄悄拭淚。就這么靜坐在角落,一直到閉館才離去。怕她第二天還來,盡管那天已不是我值班,我還是去了展位。果然,她又來了。我又給她搬了凳子,讓她坐在角落處繼續(xù)看《王維詩集》。那天離開時,她買了手里的那本書,并向我要了電話號碼。此后,再沒有了聯(lián)系。但每年的書展,我都會想起她,惦念著她那古畫般的沉靜和若有若無的幽怨。
2021年11月的一天,我在辦公室接到一個女生的電話,說她是那年在書展看《王維詩集》的人,她說剛買了一套我社新出版的凌刻套印線裝本《王摩詰詩集》,就特別想給我打這個電話。記得那個電話很長,她說了很多。她大學是學計算機的,卻癡愛古詩詞,尤愛王維,大學期間買了好多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書。工作后忙于生計和家庭,就很少讀書了。那年夏天是她遭遇健康和情感重創(chuàng)的雙重至暗時期,獨自游蕩到上海散心,巧遇上海書展。她突然就特別想找到上海古籍出版社,找到滋養(yǎng)和陪伴她青春時光的那些書。在古籍攤位看書的那兩天她的心突然特別寧靜。她在王維獨釣寒江、終南隱逸的詩境里忘了傷痛,在千山鳥飛絕的清寂中仿佛聽到歲月輕軋自己靈魂和身體的聲音,一種久違的輕松和快樂又回來了。她說,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那些經典讀物和編輯像光一樣,讓她在至暗時刻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贖。這幾年她買了我社的好多書,工作之外的時間多用來讀書,一直銘記著當年書展上我給她的那份無聲的陪伴和照顧。
她的話悠悠的,緩緩的。即便說的是悲傷往事,卻讓人感到云淡風也輕。她在對書的情意里揉進了光陰與悲歡,經歷了古籍經典和時光風霜的雙重淬煉,漸漸在精神的貯藏空間找到了肯定和踏實,邂逅了那個自己也不知道的自己。
很多屆書展過去了,一個個看似尋常卻不平凡的故事,并沒有隨著時光老去。一份份動人的情懷,是書展留給我的最美的風景。也正因這些情懷的鼓舞和期盼,我們出版人也有了更重的責任和使命。無論如何艱難,我們都會用倔強而虔誠的姿態(tài)與時間和歷史深情對望,認真純粹地做著意義燦爛的古籍出版事業(yè)。無論是書還是人,愿與讀者的每一次遇見,都能成為彼此生命歷程中的經典。哪怕閃爍著微光,也能喚起一天明月,照滿懷冰雪,讓精神空間浩蕩百川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