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文學永恒的主題 驚竹嬌攜新書《晚來急》與讀者見面
近日,“00后”作家驚竹嬌攜新書《晚來急》做客南京六朝博物館。據(jù)悉,這是其繼《君不見》后的一部全新詩文集,記錄了作者在少年時代最難得最天真的青春氣息,同時,他將視角放寬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年輕人的書寫延續(xù)古典文學傳統(tǒng)。
“青春”是文化更新的策源地
就時間意義而言,“青春”特指人的青年時期,它對每個人而言都是有限的。但對作家來講,他們可以通過手中的筆,不斷回憶和書寫自己的“青春”,甚至有的作家,終其一生都在書寫自己的“青春”,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青春’不是一個會過時的題材。”詩人黃梵這樣評價《晚來急》的“青春”主題,“在我看來,驚竹嬌文本中體現(xiàn)出的‘選擇困難癥’,正是其青春的標志。因為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切皆有可能,才會出現(xiàn)選擇困難,選擇的背后是在塑造中的自我。我希望驚竹嬌的寫作能一直擁有選擇困難癥,每一次的選擇,都會帶來新的可能性。”
同時,黃梵還注意到驚竹嬌詩文中的“青春”意象,“雖然驚竹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關注,但這種積淀在他的詩文中卻呈現(xiàn)為一種顛覆性,他的短詩意象讓人驚艷,比如‘冬天是春天的上聯(lián)’這句,就是對雪萊詩句的現(xiàn)代性革新。希望驚竹嬌可以將這種豪情一直保持下去,甚至可以發(fā)展為一種新詩中的‘太白風’,繼續(xù)以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經(jīng)驗,書寫青春的深情。”
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青春”靈感
“我們雜志以扶持年輕人為目的,所以一直很關注新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南京出版?zhèn)髅郊瘓F《青春》雜志編輯,同時也是《君不見》《晚來急》的策劃編輯陸萱介紹說,“驚竹嬌的作品正體現(xiàn)出一種難得的少年氣,如果用剛洗完的襯衫味來描述《君不見》,《晚來急》則是春雨過后的青草味,書中的文字仿佛擁有魔力,可以帶我們重返那個天馬行空的十八歲。”
國風類自媒體博主諸葛鋼鐵的鐵曾與驚竹嬌共同在南京林業(yè)大學求學,她提到:“《君不見》和《晚來急》這兩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驚竹嬌在這兩年對這個世界反客為主了。《君不見》是昂揚的少年氣,充滿蓬勃的生命力,像春三月半吐蕊的桃花枝;而《晚來急》更多的是一種俠氣,作者更沉穩(wěn)了,面對這個世界也更從容了,像大方展露香氣的梔子花。”
在驚竹嬌自己看來,《君不見》的磅礴更多來自青春的少年氣,它是自己十八歲沖刺時寫下的作品,像一陣狂風暴雨后,仍對未來充滿期待,充滿著年輕人的自信;而《晚來急》更內(nèi)斂,可能一個作者真正要做到的不是才氣外露,不是靈氣逼人,反而是把自己的胸口捂熱,然后再把那團火拿出來照亮大家,是慢慢地寫作,像一段持續(xù)的梅雨。
作為全國唯一一本只發(fā)表大學生作品的文學期刊,《青春》較早關注到以驚竹嬌為代表的一批年輕的網(wǎng)絡詩人,并依托南京出版?zhèn)髅郊瘓F資源,出版系列文學圖書,在出版圈打出“青春文藝”品牌,并在讀者和業(yè)界中迅速贏得良好口碑。《青春》雜志主編李檣看著驚竹嬌一路走來,對他的創(chuàng)作充滿期待,“驚竹嬌是一個特別熱愛文字的作者,正是他對文學的熱愛,才會不斷拓展其寫作的疆域。我很喜歡他新書《晚來急》中《琵琶不行》這首詩,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嬌嬌的變化。除了保存《君不見》的少年氣、語言的新銳之氣,也可看出他把古典文學傳統(tǒng)的特質(zhì)轉化為當代詩歌的努力,是當代詩歌對古典文學傳統(tǒng)的延續(xù)。”南京六朝博物館的副館長賀湘也很欣慰驚竹嬌的變化:“中國是詩的國度,詩也是人類靈魂的杰作,是文學最具魅力的表達方式。驚竹嬌的詩句最明顯的特點是少年氣。《晚來急》中讓我耳目一新的是他不再執(zhí)著于方寸的愛恨煩瑣,轉而將視角放寬至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很值得鼓勵的事情。天真奇幻如白日之一夢,清新稚氣如風下之荷花。”
坦誠剖白“自己的青春”
“我希望自己作為一個寫作者能有更多的突破,而不是一直待在安逸的舒適區(qū)內(nèi)。”被問及為何在新書《晚來急》中增加散文,驚竹嬌坦言,“我就是想告訴大家,這個作者是會成長的。我希望自己能向其他的寫作前輩們學習,拓寬自己的眼界與寫作面,用自己的筆觸表達出人生的更多方面,而不只局限在十八歲的愛情,希望自己能寫出從個體到群體的故事。”
從湖南到深圳,再到南京,不同地域的生活經(jīng)歷使得驚竹嬌形成了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因為我在三歲時就來深圳了,所以我對湖南更多的是一種眷戀;深圳是一個具有活力的城市,充滿著奮斗向上的動力,這也激勵了我要一直努力,一直前進,一直突破自己;南京是給我很多文學滋養(yǎng)以及靈感的地方,我的大部分創(chuàng)作都集中于我在這里讀大學的時候,仿佛在這座城市生活,就不可避免地會沾染上詩意,或許這就是文學之都的魅力。”
從黑龍江到南京,跨越兩千多公里的雙向惺惺相惜
在與讀者的交流環(huán)節(jié)中,一位阿姨格外引人注目,她介紹說,自己來自黑龍江,雖然已經(jīng)四十多歲,但也在嘗試寫作,一開始自己也會擔心創(chuàng)作的小說不被看見,后來看到驚竹嬌的詩歌和故事,就被觸動了,也由此真正地拿起了筆。
“剛開始寫作,我們都是缺乏自信的,寫你想寫的就好了,不要懷疑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交給時間”,驚竹嬌的話給了這阿姨莫大的鼓勵,同時也激勵了驚竹嬌一直挑戰(zhàn)自己,用遠寫下去。“雖然我在年齡上已不算青春,但驚竹嬌在詩文中呈現(xiàn)出的青春力量使我感同身受,熱愛就大膽去做。”阿姨的奔赴是一場跨越兩千多公里、跨越輩分的惺惺相惜,是無限美好的青春帶來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