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花、蓮子到酒
整個采訪過程,她一直在笑。笑容像綠荷一樣清新,像爐火一樣溫暖,也像她的酒那樣澄澈和熱烈。
她叫李富。江湖人稱二娘,李二娘。從未見過哪個女子像她這般愛笑,無論短視頻里,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好像從沒遇到過煩心事。
其實,她的煩惱不少呢。她的三家“愛蓮酒坊”都是自助的,游客掃碼購物,現(xiàn)場無人監(jiān)督,全憑自覺。采訪第一站,就是去她的“愛蓮酒坊”。站在門口等了老半天,門是敞開著的,就是遲遲不見人來。打電話過去問,電話里傳來爽朗的笑:“那里本來就沒人呀,都是自助的。”
對如此“超前”的銷售方式還是感到吃驚。要是有人不付錢,大搖大擺拿了就走,也是毫無辦法的。事實上,她每天下班后去盤貨、補貨,總有些不如意事發(fā)生。她卻笑嘻嘻地說:“村民們都幫我看著呢。反正這個村里的人絕不會這么做的。”或者,“你看現(xiàn)在好多了,越來越少了。畢竟貪小便宜的人還是不多的。”抑或,“就幾瓶酒,多大的事啊,找個人看著,還不照樣費工錢啊。”
她說既然決定“自助”,那就自助到底,不會為了這點損失而改變。對人,她是信任的。她愿意相信人。或許,這就是她的笑聲如此爽朗、明亮的原因吧。
她是蜀人,小學一畢業(yè)就踏上艱難求生存的路,做過餐飲業(yè)服務員、藥品企業(yè)營銷員等工作。2013年,桐廬環(huán)溪村招聘種荷花的人,她辭掉杭州的工作趕過去。“小時候受瓊瑤小說影響太深了,想著有塊地可以種種花,當個莊主,多浪漫啊!”李富笑著說。
她當然知道現(xiàn)實一點也不浪漫。暮春陰冷的水田里,她卷起褲腿,用腳丈量蓮藕下種的距離;每天起早摸黑,跟在干活的工人后頭,卻比他們還要賣力。但她天生喜歡土地,喜歡勞作,并沒覺得這種日子有多苦。
真正讓她煩惱的是,第一批蓮蓬產出幾萬斤蓮子,迎來大豐收,卻幾乎無人問津。她想到做酒——蓮子酒。為了學習釀酒技術,她輾轉到建德、溫州、臨安等地,拜師學藝,前前后后跟了七八位老師。
釀酒需酒曲、原料和水。水是山泉水。而作為原料的蓮子,糖和淀粉含量都較低,怎么成酒呢?至此,酒曲成了關鍵因素。曲為酒之骨、之靈魂,它為發(fā)酵提供了最初始的微生物,是整個發(fā)酵的直接動力。有微生物學家認為“酒曲”可與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相媲美。
如何為蓮子酒找到合適的酒曲,就像為奔馳的火車提供燃料和引擎,成了整個釀造過程的關鍵一環(huán)。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富在溫州結識一位老婦。老婦屬民間釀酒師,聲名遠播,所釀之酒口感、色澤俱佳。
“我想跟您學做酒。”
“不可能,附近那么多人想學,我從來沒教過。”
被師傅果斷拒絕,她沒放棄。合作伙伴退出,她默默承受下來。她瘋狂地尋找、拜訪釀酒師傅,帶著蓮子,帶著一顆誠摯之心,走南闖北。
她跟五加皮老板學做蓮子酒,兩人一起研習、探討。無數蓮子被廢,酸掉,壞掉,倒掉。心疼不已。最終,做酒曲的貴州師傅幫了她。那位溫州老婦也成了她的貴人及忘年交。
終于,李富的蓮子酒做成了。一百斤蓮子能釀兩斤酒。從蓮藕種下到酒成,需要五年時間。“成不成,發(fā)酵后聞一聞氣味就知道了。”問她怎么就知道成了呢,是不是要喝到嘴里才知道,她如此說道。
李富釀酒用的蓮子是帶皮的紅蓮,不去蓮心,只去殼。人說蓮心苦,釀出的酒卻是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