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輩分
在過去那些以子孫多少來標識家族興衰的年月,同胞弟兄中的長子與老小的年齡相差20至30歲,是極為常見的現象。也就是說,某些大戶之家,同輩人之間就可能差出一代人來。故而,長房子孫雖在家譜排序中占位最高,但他們的嫡系子孫卻會因其先輩的代差,在同族、同齡人的輩分類比中卻可能排在最末端。
或許由于我家所在支系一直處在家譜排序中的長子序列上,經年歷久、一脈相傳下來,致使我們家人的輩分與同族同齡人相比格外顯低。
小時候,和我年齡相仿的孩子幾乎少見平輩相稱者,不是喊叔叔,就是叫爺爺,即使班里的學習差生也不例外,對此,幼稚的心靈中總是充滿著困惑與不解,特別當這些同齡人時常以“爺”的姿態(tài)在你面前耀武揚威的時候,更難免生出隱約莫名的屈辱感。同族同宗尚且可以忍受,外姓街坊的同代人也常以與你同宗長輩兄弟相稱為由,毫無道理地讓你同樣以長稱他,這種純屬強加的不公平稱謂委實令人覺得有喪自尊。大范圍、長時間里尊稱他人,會慢慢讓人麻木起來,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以至于發(fā)展到后來,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見到同齡人竟不敢輕易打招呼的程度。因為,猛然間要稱呼別人什么才合適,已成思維定式的大腦幾乎無法迅速反應過來。類似的情況司空見慣,有時不免鬧出笑話。比如,剛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曾到一個同樣在家族中輩分較低的同學家做客,同學的爸爸就十分不習慣別人尊稱他。聽到大家叫叔叔,他臉上似乎瞬間就浮現出一種略帶驚訝的羞澀感。待同學們耍完告別時,“小兄弟”三個字竟然不由自主被他脫口而出,一下子讓兒子的同學上升到了與自己平輩的位置上。
我本人也有近似的經歷,從另一個側面與之佐證。
一是可能出于某種天意中的平衡,陰差陽錯地讓我這個輩分低的人找了個輩分高的老婆。妻子出生于一個大戶人家的老末世系,輩分格外高。婚后第一次見其親友時,突然發(fā)現,她家與我相同年紀甚至比我大一輪的親戚紛紛管我叫姑父或姑爺,讓我受寵若驚,在蒙圈的瞬間甚至有點張皇失措,不知如何開口應答。
二是大學畢業(yè)時分配到部委機關,單位全是剛從“牛棚”解放回來的老同志,盡管他們年齡大多與我的父輩相當,但由于大家同事的緣故,其子女偶爾過來探望,我們這幫小字輩竟然也有了叔叔級的稱謂。開始曾竭力推讓,后來也就習以為常,坦然笑納了。這些略帶偶然因素的輩分升級產生了一系列戲劇性效果,等到再回老家探親,看見比自己年齡小的長輩,再稱呼起來,無形中就有了幾分別扭甚至拗口的感覺。同樣,因為離鄉(xiāng)久矣,見你人高馬大地突然站到這些低齡的長輩面前,過去張口即呼你乳名的人也會顯得有些不好意思起來,經常把顯示等級的稱謂變成十分中性的“爺們”用于相互招呼。
如果說稱呼什么尚屬小事,但若是因為長期的弱勢地位而孵化出慣性的心理自卑,結果就是十分有害的。習慣于聽從長輩們吆五喝六,在自覺不自覺中會把俯首帖耳當成做晚輩的應有本分。輕則呵斥、重則打罵,此類場景,在中、日、韓家庭倫理題材的電視劇中俯拾皆是,不勝枚舉。在這種氛圍里成長起來的晚輩,如若帶著卑微的角色意識走向社會,通常很難學會與外人開展平等的對話、溝通與交往。因為在長輩至尊至上的陰影籠罩下,晚輩不能也不敢輕易發(fā)表意見。急于表達個人主張,既有不懂禮數之虞,又有冒犯僭越之嫌。而踏入社會,遇事不表態(tài)、工作不主動,極易給人造成沉悶、萎縮、慵懶、依賴性強的不良印象。這種角色適應與轉變的過程十分緩慢,有時甚至充滿了痛苦。假若剛一入職,就碰到一個思想活躍、追求辦事效率的領導或者團隊,慣于被動服從的“晚輩思維”很難跟上團隊的步伐,工作中很容易與沒主見、缺闖勁的負面評價掛起鉤來,是說還是不說,是做還是不做,是先觀望還是先行動,瞻前顧后、左右為難的心理糾結,不僅難以適應新的生活節(jié)奏,而且還會在無形中給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負擔。
應該說,輩分作為人類生活中依據出生早晚、身份排序以及角色類型等來確定社會地位的一種倫理秩序,代表著家庭、宗族、師門和同事之間的輩分主次與長幼關系,對于維系人類的倫理秩序、規(guī)范社會行為等,無疑有著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中國人以此為基礎發(fā)明的、以字譜(又稱昭穆)來安排輩分高低的創(chuàng)舉,不僅成為大姓宗族普遍遵循的法則,甚至像孔、孟這樣的名門望族,“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揚”的吉祥家譜,都要由皇帝來賜封,這樣既可一目了然地把家族世系、同宗親眷、血脈秩序清晰表達出來,又利于防止血親姻緣,維系家族乃至社會的穩(wěn)定。然而,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進步,輩分固然可以成為人們社交中普遍遵循的一種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但是,如果按部就班地將此固化為一種恒定的高低貴賤、上尊下卑的價值觀,這就有違于現代文明的基本準則,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南轅北轍。
輩分既然是人類社會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倫理秩序,我們當然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并切實遵循。在家庭和社會交往中理所當然地要尊重長輩和上級、尊重經驗和智慧、遵守人倫規(guī)矩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做到長幼有序、上下同心,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然而,我們在倡導繼承優(yōu)良傳統的同時,也要防止宗法制度固有的森嚴等級死灰復燃;在倡導尊老的同時,必須時刻勿忘愛幼。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盡管很難做到歐洲人那樣直呼其名的相互稱呼,但也一定要尊重每個晚輩的獨立人格,講究只論長幼、無關尊卑,反對以大欺小、唯老獨尊,培育人人平等、協商溝通、崇尚民主與科學的現代家風;在社會生活中,既要兼顧資歷、能力、人際關系和利益分配等各種因素,給年長資深者以足夠的尊敬與照顧,又要打破不干事、熬年頭、論資排輩的思想樊籬,建立唯才是舉、德才兼?zhèn)洌礁偁帯⒛苌嫌瓜碌募顧C制,熱情鼓勵年輕人勇于突破各種條條框框和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與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力,切實保障那些潛心事業(yè)、善做善成的優(yōu)秀人才能夠毫無阻礙地脫穎而出,讓社會肌體的每個細胞都充盈著生機與活力。
或許,尊重輩分但不唯輩分,才是現代社會最需要的人性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