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看見他們的光芒 509位視頻博主眾創(chuàng) 電影《煙火人間》上映
日前,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實驗性和探索性的電影《煙火人間》,在全國院線上映。這是一部基于各行各業(yè)普通人在大眾媒體平臺上發(fā)布的海量生活影像,經二次創(chuàng)作而成的“豎屏”電影。全片通過“衣、食、住、行、家”的敘事線索,把快手短視頻平臺上的509位視頻博主共887段生活影像串聯起來,通過重新匯編、剪輯和音效加工,向觀眾呈現了一幕幕當代中國人特別是普通勞動者多姿多彩的人生百態(tài)。
不同于大多數紀錄片對個案式人物、事件的記錄和關注,《煙火人間》所展示的,是當代中國廣大普通勞動者的生活群像和整體畫卷,繽紛而恢弘。關注身處大時代的普通人如何在生活的洪流中安身立命,把廣大勞動者和建設者的真實生活送上大屏幕,讓他們成為電影的主角,讓世界看見他們的光芒,這既是主創(chuàng)團隊的創(chuàng)作初衷,也是這部“另類”電影的感人動人之處。
有句名言是:“生活里是沒有觀眾的。”誠然,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但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如何在大屏幕上呈現“普通人的真實生活”?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典型做法,是演員在導演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劇本表演,然后剪輯成一部電影。
《煙火人間》這部電影的特別之處,恰恰在于全片沒有演員,卻有509位“聯合主創(chuàng)”;沒有特定片場攝影棚,只有鮮活真實的生活場景。整部電影的每一幀影像,都是老百姓用自己的第一視角觀察、記錄、感受到的真真切切的生活本身。足金般的真實是《煙火人間》最大的本色。相應地,這部電影的誕生,基于三次“普通人的真實生活”的“文本壓縮”:第一次壓縮,是把千百萬當代中國普通人的生活,濃縮在快手平臺海量的短視頻文本中;第二次壓縮,本質上是一個抽樣過程,即從海量視頻中抽取出那些符合電影主創(chuàng)要求的視頻;第三次壓縮,則是主創(chuàng)從選取的887條視頻素材中,通過剪輯和音效處理形成最后的電影。這是一個大眾和專業(yè)電影創(chuàng)作者接力協(xié)作、共同打造的電影,是一部萃取自生活、從生活中結晶而成的眾創(chuàng)電影。
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我們似乎在一夜之間從紀實影像稀缺的時代,一步踏入紀實影像豐富的年代。大眾似乎自然而然就具有了記錄生活的意識和習慣。這種群眾性的用戶生產內容,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眾媒體出現前,有學者就曾呼吁,認為每一個有一定經歷的人都應當盡量留下一些什么,比如照片、日記、回憶錄、口述錄音等,以此為時代留下私人的、大眾的集體記憶。從這個意義上說,諸如快手平臺上所沉淀的各種影像文本,便具有了獨特的社會和文化意義。如果說媒體所生產的文本是反映這個時代的骨架和主線,那么大眾記錄的日常生活影像,則是我們感觸時代脈動的社會肌膚。
這種記憶當然并非生活的全部,也并非百分百真實,但或許是這個時代能夠看到的“其他人的生活”的有效途徑和窗口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大眾媒體平臺上的生活影像是真實生活的一種有效投射或表征。對此,《煙火人間》總監(jiān)制陳思諾曾形象地說:“任何一天打開快手,就能通過視頻看到中國人的一天。”《煙火人間》正是從這樣的視頻中加工提取而成的。生活是藝術的原鄉(xiāng)。借助于眾創(chuàng)的海量生活影像,《煙火人間》開創(chuàng)了一種大屏幕電影創(chuàng)作的新模式,可以看作是新媒體時代“藝術來源于生活”的時代注腳。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兩位核心主創(chuàng)即制片人王靜和導演孫虹,都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在讀博士生。兩位年輕女性對生活的關切和感受,也深深影響了影片的內容和風格,顯示了主創(chuàng)貫穿始終的價值導向和創(chuàng)作思考。作為女性制片人,王靜坦言,在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她特別期待觀眾能夠看到女性勞動者的形象,“不論是女性為主體的紡織行業(yè),還是傳統(tǒng)上大家認為以男性為主體的建筑和運輸業(yè),我們都希望這些堅韌、樂觀、快樂的女性勞動者形象,能夠被電影化呈現”。看似渾然天成的剪輯背后,實則內含述而不作的筆法。
影片的最后,509位視頻博主以“聯合主創(chuàng)”的身份出現,令人動容。我想,這樣的安排不僅是對影片所來自的“原鄉(xiāng)”的人們致敬,更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述說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動力。
(作者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