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城臘八粥慰藉游子心
全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明清時的北京城里,無論是皇家,還是普通百姓,也流行在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不少詩人用詩文記載了老北京喝臘八粥的諸多細節(jié),表達了自己不同的人生境遇。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詩人張問陶的《臘八日》一詩:“去歲還家逢臘日,今年臘日遠思家。兄酬弟勸情如昨,物換星移事可嗟。旅食一甌憐佛粥,鄉(xiāng)心萬里入梅花。長宵歸夢分明極,社酒村燈笑語嘩。”
詩人想起去年他從成都返回老家遂寧,正巧是臘八節(jié),與兄弟們一起喝臘八粥的情景,如今歷歷在目。而今年臘八,他卻遠在京城,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慰藉了游子的心。
張問陶的一生頗為坎坷。張問陶,乾隆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1764年6月26日)出生在館陶縣一個官宦世家。張問陶自幼隨父宦游均州、荊州、黃州、漢陽等地。在家庭的熏陶下,他與兄張問安、弟張問萊發(fā)憤攻讀詩書。張問陶飽覽群書,博研名畫,少年時就展露出才華。后來,其父張顧鑒因為受官場案件的牽連,家道中落。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三月,二十歲的張問陶由湖北漢陽赴京城,與四川涪陵周興岱的長女周氏結婚。第二年八月,張問陶偕妻子周氏離京回漢陽和四川。此次回鄉(xiāng),張問陶有一個重要目的,參加四川鄉(xiāng)試。
在旅途中,女兒的出生給張問陶帶來了無限的欣喜。然而,在乘船由三峽回遂寧的途中,因為妻子周氏產后患病,張問陶不得不把她留在涪陵娘家養(yǎng)病,自己與兄長張問安一道回故鄉(xiāng)遂寧。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對于張問陶來說流年不利,先是鄉(xiāng)試出師未捷。五月,妻子周氏因病逝世于涪陵。不久,小女也夭亡。
同年秋,張問陶與兄長張問安去成都參加鄉(xiāng)試。因為張問陶所寫詩歌傳抄者眾,詩名大噪,成都鹽茶道林儁將其女林韻徵許配予他。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張問陶離開成都進京參加順天府鄉(xiāng)試(注:在清代有異地參加科舉的情況),這年秋闈鄉(xiāng)試,張問陶中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十三名,中得舉人。中舉后的張問陶繼續(xù)留在京城以備己酉年會試(因為庚戌年是乾隆皇帝八十大壽,乾隆在己酉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四年要加一次恩科考試),因此為了備考,乾隆五十三年的臘八節(jié),張問陶是在京城度過的。感慨頗多的他,寫下了飽含深情的《臘八日》詩,詩人在詩中自注,“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臘八這天正好從成都回到家中。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張問陶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后出任山東萊州知府,后辭官寓居蘇州。張問陶后著有《船山詩草》,存詩3500余首。他與袁枚、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與彭端淑、李調元合稱“清代蜀中三才子”。
慰藉了詩人的臘八粥是怎么制作的呢?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這樣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切不可用蓮子、扁豆、薏米、桂元,用則傷味。”
《燕京歲時記》還記載:“每至臘七日,則剝果滌器,終夜經營,至天明時則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饋親友,不得過午。并用紅棗、桃仁等制成獅子、小兒等類,以見巧思。”臘八的前一天,要耐心把各種豆米篩揀干凈,果料則分門別類,切絲成條的都要提前做好,然后通宵達旦地準備,只為第二天能吃上臘八粥。按習俗,第一鍋粥,都是敬拜佛、祭祖,第二鍋粥才是一家人喝的,第三鍋會用來贈送親友。
郊區(qū)的人們還會把臘八粥灑在院中的果樹上,以祈望果樹年年豐收;并將粥喂給家中貓狗等,寓意六畜興旺;有的地方,還流行儲存臘八粥,吃到祭灶那天,甚者吃到春節(jié)或二月二,這是寓意年年有余。
明清時期,老北京寺廟眾多,臘八這天還要舉辦舍粥的活動。清代時,寺廟施粥的場景很是熱鬧。清人李福《臘八粥》一詩,這樣寫道:“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華飾。此風未汰除,歉歲尚沿襲……”
臘八舍粥最具代表性的要數(shù)雍和宮的舍粥儀式。臘八一早,皇帝會特派一名信得過的“監(jiān)事”,對整個慶典活動全程進行策劃、安排。《燕京歲時記》載:“雍和宮喇嘛于初八日夜內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監(jiān)視,以昭誠敬。其粥鍋之大,可容數(shù)石米。”
雍和宮的臘八粥煮好后,第一鍋敬神敬佛敬祖先,第二鍋進獻皇帝,第三鍋賞賜王公,第四鍋送給朝中大臣,第五鍋雍和宮內僧侶自食,第六鍋舍濟給貧苦百姓。其中,送給王公大臣的臘八粥,要裝入特制青花瓷罐內,由太監(jiān)分送給各王府大臣,名曰“賜粥”。王公大臣們先要把粥供奉中堂,舉家依序叩頭謝恩,然后才能分著喝了。
雍和宮舍粥的風俗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到清末民初,夏仁虎還寫過《臘八》詩,描寫北京城及雍和宮煮臘八粥的情景:“臘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對慈亦是當今佛,進奉熬成第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