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特吃:西瓜的中國旅行
原標題:西瓜在中國的引種、傳播和本土化
西瓜是夏季的主要消暑水果,被稱為“夏令瓜果之王”。中國長期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產國,也是最大的西瓜消費國。西瓜在南北各地廣泛種植,是一種廣受贊譽的大眾水果。西瓜是如此的甘甜美味、消暑解渴,甚至有人笑稱沒有西瓜陪伴的夏天是沒有靈魂的,是不完整的。假設沒有西瓜,真的難以想象古人何以度過炎炎盛夏。我們不禁發(fā)問:西瓜是我國自古就有的嗎?它是怎樣逐步融入我們的生活的?古人是怎樣利用西瓜的……帶著這些疑惑,我們一起來聊聊西瓜的歷史文化故事。
追根溯源:西瓜的非洲起源和全球傳播
西瓜起源于非洲,其初生起源中心在東北非的蘇丹、埃及境內,對于中國來講,西瓜屬于實實在在的舶來品。非洲是多種西瓜屬植物的起源地。現代甜味西瓜在非洲東北部起源并首次得到馴化,蘇丹境內的野生西瓜種群是甜味西瓜野生祖先的活標本。野生西瓜被馴化為栽培西瓜是古代埃及人的功勞。公元前2000年或者更早時候,西瓜和藥西瓜就已出現在尼羅河流域,在第十八王朝第12位法老圖坦卡蒙(Tutankhamun,約前1341—前1323)的墓葬中曾發(fā)現這兩種西瓜屬植物的種子。但是當時主要食用的是種子,而非瓜瓤。西瓜種植在距今3000年前出現在古希臘。公元前后,西瓜傳入古羅馬。地中海沿岸各國陸續(xù)將西瓜作為食用瓜果廣泛推廣栽培。此后,西瓜向歐洲其他地區(qū)的傳播變得緩慢起來。公元711年,北非摩爾人(Moors)入侵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后將西瓜帶入今西班牙境內,并逐步推廣:961年,科爾多瓦出現西瓜種植;1158年,西瓜在塞維利亞種植。西瓜經由南歐繼續(xù)向北擴展,但是效果非常有限。直至1600年以前,西瓜才開始出現在歐洲的草藥書中。1625年,西瓜已經作為一種次等園藝作物在歐洲廣泛種植。1597年,西瓜首次出現在英國的文獻記載中。在歐洲很多國家的語言中,西瓜的拼寫和發(fā)音都非常相似。
西瓜隨同歐洲殖民者和非洲黑人奴隸一起到達了美洲新大陸。16世紀時,西瓜被引進給北美洲的印第安人進行栽培。早期的法國探險家曾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發(fā)現印第安原住民部落種植西瓜。至遲到1576年,西班牙定居者已經在佛羅里達進行西瓜栽培。英屬北美殖民地首次種植西瓜的記錄出現在馬薩諸塞,時間可以追溯到1629年。非洲黑奴還在北美東部、環(huán)加勒比和巴西等地廣泛地散播西瓜種子。到1650年,西瓜在巴拿馬、秘魯和巴西,以及整個新世界的英屬與荷屬殖民地都已經司空見慣了。“美利堅開國三杰”之一、曾為第三任總統(tǒng)的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1743—1826)稱得上是一位滿腔熱忱的西瓜種植者,他在自己的蒙蒂塞洛莊園(Monticello estate)里大量進行西瓜栽培。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說:“真正的南方西瓜是上帝的一個恩賜,那不能以普通的物品來相提并論。它是這個世界上所有珍品中的魁首,是上帝恩典給地球所有水果的王。當一個人品嘗到西瓜,他就會知道天使們吃的是什么了。”西瓜在美國流行文化中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包括民間藝術、文學、廣告和商品在內的許多領域都有涉及。全國多地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夏季西瓜節(jié),形式多樣,熱鬧非凡。人們通過游行、吃西瓜比賽、種子吐槽比賽、西瓜皇后、體育賽事以及大量的食物和音樂等方式來表達對西瓜的熱愛和豐收后的歡愉。在美國南部的一些農村地區(qū),種植和展覽大型西瓜是一種積極的消遣活動。公元前500年前后,西瓜被奈伯特人和猶太人從北方傳入阿拉伯半島,逐漸成為阿拉伯地區(qū)的常見水果。西瓜在阿拉伯居民生活中相當重要,連它的切法也成為很多伊斯蘭宗教文獻的研究范圍。公元7世紀時,波斯人將西瓜引入印度。
西來南進:西瓜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
751年,唐朝與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在西域爆發(fā)了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塔拉茲市)之戰(zhàn)。其中一個名叫杜環(huán)的中國長安人被俘,此后流寓中亞、西亞、北非等地十年之久。途經末祿國(今土庫曼斯坦馬雷州)時,杜環(huán)見到了被叫做“尋支瓜”的大型西瓜,可供十幾個人同時享用。中亞地區(qū)特別適宜出產優(yōu)質果瓜,在9世紀前中期,花剌子模的西瓜就已經譽滿阿拉伯世界了。在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時期,哈里發(fā)麥蒙(Ma’mūn,813—833在位)和瓦西格(Wathiq,842—847在位)都非常喜歡花剌子模出產的西瓜,不惜讓人用冰塊冷藏保鮮后長途跋涉運到他們的宮廷里去。893—915年間,西瓜由統(tǒng)治花剌子模地區(qū)的薩曼王朝傳入喀喇汗王朝,旋即傳至西州回鶻。924年,耶律阿保機命令契丹軍隊穿越大沙漠攻取西州回鶻的夏都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縣),西瓜種子被帶回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進行種植。
946年,耶律德光攻下東京汴梁,滅亡后晉,但是由于遭到中原軍民反抗,很快被迫北撤,并死在途中。很多被俘的原后晉官員被裹挾北上參加葬禮,其中就有一名漢人官員,姓胡名嶠,績溪華陽(今安徽省績溪縣華陽鎮(zhèn))人士,身份是掌書記,曾任后晉同州郃陽(今陜西省合陽縣)縣令。抵達遼上京后,胡嶠一行東行40里至真珠寨,繼續(xù)東行數十里進入平川地帶,這里草木豐茂,他們有幸吃到西瓜。953年,胡嶠逃回漢地,著成《陷虜記》一書,西瓜之名首次正式出現在中國史籍上。
金朝崛起后,連續(xù)滅掉遼和北宋,控制中國北方,與南宋長期對峙。西瓜在中原地區(qū)快速推廣,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都有大規(guī)模種植。1143年,被金國扣留15年的南宋使臣洪皓從燕京(今北京)逃回杭州,并帶回了西瓜種子進行試種,快速推廣至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宋末元初,西瓜經由元軍帶入廣州,隨后迅速傳遍嶺南。元代,西瓜在中國北方已經形成規(guī)模化種植,并且成為瓜農創(chuàng)收的重要經濟作物。東南的江淮、閩浙地區(qū)也開始大范圍推廣栽培,只是較北方品種體積稍小,味道也不太濃厚。
明代,西瓜種植在南北各地繼續(xù)推進,栽培技術更加成熟,品種資源也日益豐富,種植面積和規(guī)模都顯著增加。河北(京津)、河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和福建是西瓜栽培最為集中的地區(qū),山西、陜西、云南也是重要的西瓜產區(qū)。北京地區(qū)長期盛產西瓜,明代初年的靖難之役可以說就從一塊西瓜開始正式爆發(fā)的。建文帝即位之初,力主強干弱枝,果斷削藩,勢力最大的燕王朱棣自然也在剪除之列。于是,朝廷任命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從而監(jiān)視和制約燕王。燕王親信長史葛誠和護衛(wèi)指揮使盧振暗中投靠南京朝廷。朱棣不想引頸就戮,決定起兵反抗。建文元年(1399)七月初四,朱棣邀請張昺、謝貴前往燕王府,門口衛(wèi)兵攔住隨從,僅讓二人單獨進府,隨即秘密擒拿。當夜,燕王府大宴屬官,酒酣后進上西瓜,朱棣命令軍士用拳頭擊碎西瓜分食,然后又高聲說道西瓜汁太多,取刀切開!言罷便將瓜皮擲向空中,伏兵見狀迅速出擊,將內奸葛誠、盧振一舉拿下。朱棣正式起兵,控制北平城,這次“摔瓜為號”成為靖難之役的開端。此時南北方西瓜的發(fā)展情況仍然不平衡,但是差距在逐漸縮小。南方的西瓜種植表現出非常強勁的增長態(tài)勢。農人們積極學習先進生產技藝,培育出適宜當地風土的優(yōu)質品種,逐漸形成新的優(yōu)質瓜產區(qū)。位于江西省中南部的泰和縣在明代中期以前并不種植西瓜,每逢夏季都要前往南面的贛州和北邊的吉水采購價格不菲的劣質瓜。弘治初年,來自瓜鄉(xiāng)山東館陶縣(今屬河北省)的徐綱擔任淘金驛的驛丞。他傳授當地百姓種瓜之法,大獲成功。從此,泰和所種西瓜高產美味,淘金驛也成為西瓜著名產地。江南農業(yè)向來發(fā)達,在西瓜栽培方面也是可圈可點,許多質量上乘、馳名遐邇的西瓜品種被培育成功,蘇州府的薦福瓜,太倉州的蔣市瓜、牌樓市瓜,還有秋生冬熟的陽溪瓜等,都是其中的名瓜代表。
清代的西瓜生產盛極一時,達到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頂峰。除卻西藏、黑龍江,其余各省都有西瓜的種植。河北(京津)、山東、河南仍然是最主要的瓜區(qū),山西、陜西、江蘇(上海)、浙江、福建(臺灣)則次之。西瓜生產的分布表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并且越是主產區(qū)越發(fā)明顯:瓜區(qū)基本依傍于河川、海濱,呈帶狀集中分布。北方的黃河、海河、汾河、渭河流域,南方的淮河、珠江流域以及貫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兩岸都是盛產優(yōu)質西瓜的地區(qū)。康熙年間,高士奇《北墅抱甕錄》記載了當時的主要瓜蓏,西瓜在其中居首。民國時期,西瓜生產基本沿襲了清代情形,但在總體上較清朝差了不少,局部地區(qū)甚至一度出現衰退的跡象。究其原因,應該是由連年戰(zhàn)亂、災荒頻仍以及因循守舊的生產技術導致。傳統(tǒng)地方品種的豐富多樣是這一時期西瓜生產發(fā)展的另一重要特點。三白瓜、三結義、喇嘛瓜(西洋枕)、北瓜、馬鈴瓜、雪練、橄欖瓜、西番蓮、衛(wèi)瓜、米子瓜、臺灣瓜等都是頗具特色而廣泛種植的西瓜品種。外洋品種的引進進一步強化了中國西瓜種質資源的多樣性,也是這一時期西瓜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
西瓜在中國的引種傳播大致沿著一條從西到東、由北及南的路線,其中最為廣泛而普遍的傳播過程發(fā)生在由北及南這條路線上。古代北方人對西瓜的接納似未遇到多少思想文化觀念方面的障礙,但是西瓜向南方傳播的時候卻并沒有北方那樣順利。彼時的南方人認為西瓜來自北方,性寒,北方人體格健壯,食用無妨,南方人不及北方人體質,故而不能多吃。于是種植西瓜者自然不會太多。后來隨著品種的改良、栽培技藝的提高和人們思想認識的轉變,西瓜生產快速發(fā)展起來。
西瓜傳入中國后發(fā)展勢頭強勁,推廣區(qū)域不斷擴大,幾乎遍及全境,優(yōu)良品種也不斷涌現,而且形成了一些著名的西瓜產區(qū)。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西瓜本身品質優(yōu)異,富含水分以及多種果糖、蔗糖、葡萄糖和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味道甘美,色形極好,為解暑佳品,有“天生白虎湯”之稱。直接生食之外,人們還把西瓜漬以糖,制成西瓜膏或拌豆豉制成香豉;也可以用西瓜皮做成涼拌小菜,或把嫩小的西瓜腌漬為菹;瓜子經過曝曬、炒制能夠加工為薦茶佳品。西瓜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明代《滇南本草》云:“西瓜,味甘,寒。治一切熱癥,痰涌氣滯。根、葉,煎湯服治水瀉痢疾。”西瓜表皮又名西瓜翠衣、西瓜青,也是治病良藥,對暑熱煩渴、水腫、口舌生瘡、中暑和秋冬因氣候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痛、煩咳不止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果實有提神、消除胃腸脹氣、治療肝炎之功用。西瓜不只具有食用、藥用意義,它還與中華傳統(tǒng)民俗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西瓜被加工成玲瓏可愛的工藝品,利用西瓜皮雕鏤西瓜燈就是極為常見的一種娛樂形式,流行于全國各地。廣泛的食用與玩賞,使得西瓜消費量大幅增加,栽培面積不斷擴大。
其次,種植西瓜可以為農民、商販帶來明顯的經濟收益。即使在傳統(tǒng)社會,西瓜生產也具有鮮明的商品化性質。西瓜的生產和貿易對于城鄉(xiāng)經濟的發(fā)展能夠產生直接和間接的推動促進作用。首先,西瓜種植的效益較好,單位面積收入高,獲利之后能夠進行農業(yè)生產投入,從而直接促進當年夏秋兩季的大田作物生產,這叫做以瓜促糧(棉)或瓜糧(棉)雙收。其次,西瓜的生育期較短,又比較適宜進行間作套種,從而增加復種指數,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顯著增加單位面積產量,瓜區(qū)農業(yè)生產和經濟得到全面發(fā)展。第三,西瓜是個上佳茬口,能夠有效促進后茬作物的增產增收。西瓜成熟之后,除了留作自家食用之外,多數都運往市鎮(zhèn)、中心城市甚至省會售賣。在一些沿江沿河之地,販運西瓜主要通過水路。在城鎮(zhèn)集市普遍設有瓜市,夏秋季節(jié)則以西瓜、甜瓜為主要交易商品。以近代山東省為例,德州地區(qū)當津浦鐵路和京杭運河之要沖,所產西瓜品質優(yōu)異,故而常常遠銷外埠。德州西瓜銷售地以北京、天津為最,濟南、青島次之,供本地食用的僅占小部分,行銷北京者多為圓形瓜及黑皮種,天津人愛吃長形瓜,故運津為長形者,青、濟二地則不定。運銷不是直接由各農戶自行運至外地出售,而是由瓜商(俗稱“瓜販子”)于瓜收獲前向各農戶包買西瓜,成熟以后采收運售,運輸方法多走水路以船載運。臨清縣鄰近天津,所產西瓜也主要銷往津門。膠東昌濰地區(qū)的西瓜多運至青島、煙臺等開埠城市直接售賣或者中轉他地。煙臺芝罘貿易市場所售西瓜出于牟平、福山兩縣,幾乎全部跨海輸出至遼寧大連。
再次,西瓜的優(yōu)秀品質誘使歷代瓜農不斷總結和提高栽培技術經驗,培育和推廣優(yōu)良品種。關于西瓜的栽培技術,農書及許多地方志中都有詳細記載。元代農書《農桑輯要》《王禎農書》中都有關于西瓜栽培方法的記錄;明代王象晉《群芳譜》則對西瓜選種、下種、施肥、田間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清代乾隆年間張宗法《三農紀》對西瓜的栽培、驅蟲、貯藏等技術作了更為系統(tǒng)的總結。愈發(fā)成熟的栽培技藝有效地保證了中國古代西瓜生產的發(fā)展。
生食熟烹:西瓜融入中華傳統(tǒng)飲食文化體系
西瓜的種類歸屬比較特殊:按照栽培方式來說,它屬于蔬菜;按照食用方式來說,它又跟水果類似,可以直接切開食用。西瓜水分豐富,味道甘甜,炎天食用清涼消渴,頓感暢快淋漓。西瓜優(yōu)良的自然特性,使得它在成功引種后地位迅速超越源自中國本土的另外一種重要消夏果瓜——薄皮甜(香)瓜。西瓜之性寒涼,是上等的清暑、解酒佳品,被稱為“天生白虎湯”。清初徐元文《西瓜》詩道:“瓜熟離離薦,園疇歲亦登。名應自西極,色豈羨東陵。剖實丹霞絢,浮甘碧玉澄。借茲銷內熱,絕勝飲寒冰。”清康熙年間,宗室文昭在盛夏時節(jié)以井水鎮(zhèn)過的大西瓜招待客人,賦詩《與客食西瓜分韻》曰:“棱棱蒼綠帶微殷,夜貯筠籠系井間。擎出團如銅斗大,切開并作象梳彎。瓤涵艷艷胭脂水,子吐離離玳瑁斑。最是茶余消午渴,分嘗熱客坐成圜。”江南地區(qū)有喝燒酒、吃西瓜的習慣。在官宦富貴人家,食用切開的西瓜,尤其是招待重要客人時,就連盛放西瓜的盤碟都十分講究。晚清大將魁玉少時念私塾,母親十分重視優(yōu)待塾師,夏天送西瓜時吩咐庖廚紅瓤瓜用綠瓷碟盛,黃瓤瓜則用白瓷碟,務必顏色相配。
生食之外,西瓜還是進行烹飪加工熟食的重要食料。西瓜汁可以被用來烹煮豬肉,味同蜜炙肉。西瓜去除蓋和瓤后,將豬肉或雞(鴨)肉置于其中,外加各種作料,然后蒸煮熟透,制成西瓜蒸豬肉或西瓜蒸雞(鴨),統(tǒng)稱西瓜盅。西瓜盅是清宮夏令名饌,味道清醇鮮美,頗受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青睞。它的制法是把西瓜中的瓜瓤一起挖去,而把切就的雞丁、火腿丁、新鮮蓮子、龍眼、胡桃、松子、杏仁等等裝進,重復蓋好,隔水用文火燉幾個鐘頭,其味清醇鮮美異常。西瓜還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醬等食品。
西瓜的種類根據用途不同可以劃分為鮮食西瓜和籽用西瓜。其中,籽用西瓜也俗稱打瓜,是西瓜的一個品種,又名瓜子瓜、籽瓜、子瓜、北瓜、撻瓜等,在南方部分地區(qū)也常稱為洗子瓜。不獨打瓜,普通西瓜的瓜籽亦可拿來食用。西瓜子中富含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中國嗑瓜子的傳統(tǒng)民俗由來已久,且早期的瓜子僅指西瓜子。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記》已經將“瓜子”作為幽燕地區(qū)的土產加以記載。實際上,食用西瓜子在西瓜最初傳入時就開始了。中國人采食加工堅果的歷史相當悠久,對西瓜子自然也不會漠然置之。另外,打瓜果實較小,瓜皮也厚,瓜瓤呈白色或淡黃色,味道稍甜或微酸,種籽偏大,故而以出產瓜子為主要用途,止渴解熱則屬次要。南宋初年,隨著西瓜的迅速推廣普及,西瓜子成為中國百姓的常見食品,嗑瓜子也因之成俗。元代王禎《農書》最早記載了瓜子的薦茶功用。
西瓜在中國的傳播推廣過程具有迅速、高效、廣泛等顯著特征,這是它成為各地常產的有力保證,也是其與中華傳統(tǒng)飲食文化體系成功融合的必要前提。
團圓甜蜜:中國傳統(tǒng)歲時民俗中的西瓜
西瓜傳入后,逐步同中國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日風俗實現融合,成為許多民俗活動中的重要角色或元素。西瓜是元旦(春節(jié))、端午、薦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個歲時節(jié)日中的必需果品。
臺灣地區(qū)一般于農歷八月深秋時節(jié)方才開始種植西瓜,臘月隆冬之際恰好成熟。臺灣西瓜尤為著名,早在清朝康熙年間就成為進獻皇宮的貢品。這里的人們有在春節(jié)食用西瓜的習俗,西瓜還被用來作為春節(jié)的祭品。云南有些地方的西瓜成熟較早,春初就已經采摘,人們在正月十五上元(元宵)燈節(jié)時則進行吃西瓜比賽,并且以瓜皮雕刻為燈。清乾隆年間,元謀縣“西瓜春初即熟,上元燈節(jié)競饌西瓜,且鏤其皮為燈,貨其子于四方”。西瓜常被作為禮品互相贈送,清人李清渭有詩《送瓜與田經畬》曰:“屏跡荒村似隱淪,茅齋恰與賣瓜鄰。今朝博得東陵種,一半平分到故人。”東陵瓜本指甜瓜,但是后世多以此作為優(yōu)質西瓜的代稱,以言其美。在一些節(jié)慶活動中更是樂于彼此饋贈西瓜。
端午節(jié)時,元代大都宮廷之內進獻西瓜;清代的臺灣地區(qū)通常將西瓜與粽子一起作為禮品相互饋贈,西瓜還被當作祭祀神祇和祖先的貢品。從元代開始,西瓜就成為中國古代祭祀禮儀——“薦新”的重要供品。吃立秋西瓜為漢族民間相當流行的歲時風俗,人們認為這樣可以蠲除暑氣和避免痢疾等疫病。每年夏歷立秋這天,農家要向親友鄰舍相互饋贈西瓜,也有食瓜飲酒者。傳說立秋日吃西瓜、喝燒酒可以避免患瘧疾。實際上,中國很多地方的民間都有立秋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或“咬秋”。這一風俗源于古代“秋報”祭祀之禮。北京的習俗是立秋當天早晨吃甜瓜,晚上吃西瓜;江蘇各地立秋時刻吃西瓜咬秋,認為可以防治生秋痱子。天津等地也流行咬秋,但咬秋咬的是西瓜,并且講究在立秋的那一時刻吃西瓜或香瓜。在上海郊區(qū)農村,咬秋一俗變成了向親友鄰舍饋贈西瓜。農歷七月的七夕節(jié)和中元節(jié),西瓜皮通常被用來雕鏤制成精美的西瓜燈。中秋時節(jié),古人在滿月之夜拜月、賞月、玩月,桌上擺滿月餅、水果等祭祀月亮,西瓜也是供品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親人們團聚在一起,食用西瓜、月餅,悠哉游哉,樂不自勝。古代的西瓜瓤色主要分為紅、黃、白三種,以黃瓤西瓜與月色相近,中秋賞月時如果能吃到黃瓤瓜,便被認為是大吉之兆。人們還將西瓜與月餅等一起作為禮物饋贈親友,取其團圓甜蜜之意。明清北京地區(qū)的百姓還將祭祀的西瓜雕刻成蓮花瓣形狀,別具一格。
西瓜在中國逐步實現本土化進程中得以順利融入傳統(tǒng)歲時節(jié)日民俗活動,與它的諸多屬性完美契合歷代中國先民在精神信仰、倫理關系、娛樂休閑、審美情趣以及物質消費等方面的要求關系密切。西瓜擁有既深且廣的發(fā)達根系,善于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在土壤條件方面,西瓜的適應性較廣,要求并不嚴格,在砂土、海涂灘地、丘陵紅壤、水田黏土等各種土質中均可進行栽培。西瓜甚至可以充當新墾荒地的先鋒作物。西瓜還有較強的土壤酸堿度適應性,其根系的耐鹽性也比較高。西瓜枝繁葉茂,單產較高。中國地域廣闊,大部分地區(qū)都適宜西瓜種植。西瓜果實有圓球、卵、橢圓球、圓筒等形狀;果面平滑或具棱溝,表皮呈綠白、綠、深綠、墨綠、黑色,間有細網紋或條帶;果肉有乳白、淡黃、深黃、淡紅、大紅等色;肉質分緊肉和沙瓤,含有多種果糖、蔗糖、葡萄糖和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鮮明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得西瓜能夠容易獲得不同地區(qū)和階層民眾的廣泛青睞。另外,較之其他常見果蓏,西瓜更顯體量適中,形制圓滿,再加上集合表皮青翠,瓤色鮮艷,內中多籽,汁液甘美等諸多優(yōu)點于一身,觀之賞心悅目,食之沁人心脾,寓意深刻豐富,是團圓、幸福、吉祥和美好的極佳象征物,故而深深得到廣大中國民眾的普遍喜愛和稱許。歷代文人騷客對西瓜美譽紛紛,贊嘆不已。明代王世懋《學圃雜疏·瓜蔬》說:“西瓜……瓜中第一美味”;晚明散文家張岱認為:“西瓜生于六月,享盡天福”。
綜上所述,西瓜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地區(qū)廣泛,是一種重要的傳統(tǒng)經濟作物。1981年以來,中國的西瓜產量一直穩(wěn)居世界首位。現代農業(yè)發(fā)展起來之后,大量先進的科學技術進入農業(yè)生產和科研活動中。以往注重經驗的傳統(tǒng)西瓜種植技術已經難以適應日益發(fā)展的社會經濟形勢。中國的西瓜生產在繼承傳統(tǒng)栽培技術體系遺產的基礎上,不斷吸收舶來的現代農業(yè)科學技術,并因地制宜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持續(xù)地將生產技藝的本土化工作進行下去。現代農業(yè)生產技術的科學化取向使得西瓜種植技術也朝向精細化、專業(yè)化發(fā)展。目前,我國西瓜產業(yè)正在蓬勃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