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是詩人的夢幻聯(lián)動還是唐詩的生硬羅列
截至7月12日,電影《長安三萬里》上映5天,票房突破3億;豆瓣開分8.0,目前已升至8.2分,取得的成績確實讓人眼前一亮。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片名中雖有長安,但此片卻并不是一部講述盛唐長安城風情的電影。電影里的長安,與其說是一座城,不如說是代表“盛世大唐”的一個符號。影片的末尾,主創(chuàng)借高適之口表達的觀點“長安的詩在,長安就在”,借長安城之名,來表達對盛世大唐的一種懷念。
而提到唐朝,自然離不開那些幾乎伴隨每一位中國人成長的唐詩。從那句熟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也能一窺唐詩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在《長安三萬里》長達168分鐘的電影時長里,共出現(xiàn)了48首詩,從三歲稚童“張口就來”的那句“床前明月光”,到中學生必背的“將進酒,杯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這些李白詩中的“名場面”,都在影片中一一出現(xiàn)了,可以說《長安三萬里》是了解唐詩的一次契機,也是了解李白作品的一次契機。
除此之外,那些當初人們?yōu)榱丝荚嚳啾尺^的唐詩,它們的作者也都“組團”出現(xiàn)了:杜甫、孟浩然,賀知章、王昌齡……杜甫第一次出現(xiàn),甚至顛覆了人們心目中的杜甫形象,以頑童形象出現(xiàn),這與觀眾心目中那位吟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圣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對于背誦過那些詩觀眾來說,看唐朝那些著名詩人之間的互動就屬于“夢幻聯(lián)動”了。
對該片十分滿意的觀眾,主要還是對唐詩意向具象化的肯定。比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都有具體情節(jié)的展現(xiàn)。豆瓣有一條高贊短評可以囊括大多數(shù)觀眾的滿意之處:“《將進酒》一節(jié),就滿足了我對盛唐‘浪漫主義’的全部幻想。”
《長安三萬里》確實為中國觀眾帶來了獨一無二的觀影體驗,這份觀影體驗是根植在中國人共同記憶中,進而在觀影時形成了一種集體默契。有些觀眾會抱怨,在一些小學生較多的觀影場,會有小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背詩,這雖是吐槽小學生不顧觀影禮儀,但側(cè)面也能看出唐詩對中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成年人也有共同的精神體驗,只不過成年人可以忍住不念出聲音罷了。
《長安三萬里》喚醒了觀眾內(nèi)心里超越了年齡的、共同的精神體驗。此時此刻,觀眾全然沒有了當初背誦古詩的痛苦,只需全心全意欣賞唐詩的意向在熒幕上是如何展現(xiàn)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位觀眾都對影片感到滿意。有人認為影片中對唐詩的展現(xiàn)過于生硬,就像是詩的羅列,而真正從電影的視角出發(fā)來看,本片對于人物的塑造過于簡單、直白,喪失了真實歷史人物的復雜度。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安三萬里》的藝術(shù)想象力其實也沒有跳脫出教科書的范疇,只是亦步亦趨地將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故事復述了一遍。當然,這些看法就屬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此外,影片看似是講述李白的一生,但準確來說是“高適視角下李白的一生”,這也是影片另一個爭議之處。主創(chuàng)的原意是借高適這樣一位好友,以一位旁觀者的視角來看待李白的一生,方便觀眾能更好地進入電影。但二人在命運抉擇之時的選擇,使得本片客觀上產(chǎn)生了對主角人物評價的褒貶傾向,有些人認為與追求自由的李白印象有出入,這也是一些觀眾不滿之處。
但無論如何,需要看到的是,國產(chǎn)動畫電影中至今很少有講述這一類題材的作品。《長安三萬里》以一個原創(chuàng)劇本展現(xiàn)唐詩世界,展現(xiàn)了大唐盛世,這在眾多依賴神話傳說形象來進行劇本創(chuàng)作的國漫里,的確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而相信此次《長安三萬里》的口碑,對后續(xù)系列的創(chuàng)作,是一次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