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槍與玫瑰
金秋十月,陸軍第71集團軍王杰部隊官兵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紅色血脈”重要論述,重溫習近平主席2019年1月給王杰班回信“努力做新時代的好戰(zhàn)士”的殷切要求,奮力譜寫踐行“兩不怕”精神新篇章之際,王杰未婚妻趙英玲捎來的一只針線包,再度喚起軍營對老班長的追憶。睹物思人,人們窺見了英雄瑰麗的精神世界。
“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
1965年7月14日上午,濟南軍區(qū)坦克二師司令部值班室接到電話,工兵營在邳縣張樓公社組織民兵實爆出險,一連五班班長王杰犧牲!
當天上午,師召集部隊主官和直屬營領導開會通報事故,部署加強安全管理并上報事故,師政治部主任劉德一受命從徐州趕赴邳縣調查善后。
工兵營是在邳縣京杭大運河進行游泳訓練時,應縣人武部請求,派王杰幫助駐地民兵進行以炸藥代地雷實爆訓練的。劉德一趕到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王杰胸前被炸了個拳頭大小的窟窿,雙手胳膊肘以下炸沒了,左膝蓋被炸碎,在場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除民兵羅漢瑞腿被炸斷外,還有幾人負輕傷。劉德一尤感震撼的一幕是,當炸藥包嗤嗤冒著白煙即將爆炸時,在場他人都下意識以手掩面向后仰去,唯有王杰縱身撲向了炸藥包……
幸存民兵哭訴,要不是王教員撲向炸藥包,我們可能都被炸死了!
負傷民兵入院后,醫(yī)生準備動手術取出崩進他們體內的王杰的碎骨,他們流著淚說,這是英雄的骨頭,就讓它留在俺身上吧!
民兵父母紛紛要求,王教員是為救俺孩子才死的,得給他記大功!
邳縣人武部為王杰趕制了一口楠木棺材,準備葬在縣烈士陵園。當?shù)厝罕妳s強烈要求:王教員為救民兵犧牲在張樓,應該埋在張樓!部隊同意后,7月16日,送葬的群眾排了1里路,墓上的鮮花擺了好幾層……
調查中,工兵營政委周循送來一本王杰日記。1940年入伍后在槍林彈雨中滾了10年,又在4個團級單位當了13年政委的劉德一,仔細翻閱日記,一個學雷鋒、學英模,孜孜矻矻奮進不息的好戰(zhàn)士形象躍然眼前。
7月20日,劉德一乘火車返回徐州,恰好在車上遇見濟南軍區(qū)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長崔毅。那時,江蘇北部沿海的徐州和連云港(古稱海州)地區(qū)屬于濟南戰(zhàn)區(qū)范圍,軍區(qū)機關經常到徐海地區(qū)駐軍調研和檢查工作。崔毅到隴海路沿線部隊調查基層建設情況后,從連云港乘車返回濟南。
青年部的一項重要職責,是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宣揚青年官兵先進典型。劉德一落座后談起邳縣之行,1945年入黨、1946年入伍的老政工崔毅,立刻被劉德一的調查回放吸引住了。他緊追不舍,經詢問得知,王杰1961年從山東金鄉(xiāng)入伍,1962年入團,先后被評為一級技術能手、優(yōu)秀教練員、模范共青團員和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入伍4年來兩次榮立三等功。
劉德一翻開王杰日記念了幾段,其中“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一句,金聲玉振般鏘然有聲。崔毅說:“這恐怕不是行政責任事故,王杰的舉動是英雄行為,應該把他作為共產主義戰(zhàn)士看待。”
劉德一說:“事發(fā)當天已作為事故上報了,因為規(guī)定上報不能過夜。”
“上報了也可以改過來。”崔毅說:“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嘛!”他舉了歐陽海的例子,“軍馬過鐵路受驚,旅客列車飛馳而來,危急關頭,歐陽海力推軍馬壯烈犧牲,保證了旅客列車安全,這就是英雄。王杰在關鍵時刻撲向炸藥包,犧牲自己,保護他人,同樣是舍己救人的英雄。”
列車駛入徐州郊區(qū),崔毅又講了3點意見:“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王杰在關鍵時刻的表現(xiàn)是英雄行為;建議坦克二師黨委重新研究,根據(jù)事實再寫個報告上報;保存整理好王杰日記,最好搞3個版本:一個一篇不刪、一字不動;第二個是詳細摘要;第三個是最重要、最精彩的內容集萃。”
劉德一表示認真辦好。崔毅感到茲事體大,改變行程來到坦克二師。
師招待所緊靠工兵營。崔毅正要進屋,忽聽有人喊“崔科長”,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熟悉的病友。1963年夏,工兵營在天津抗洪救災,很多戰(zhàn)士患痢疾進軍區(qū)總院治療,時任青年科長的崔毅患痢疾也住同一病區(qū)。得知崔科長來師,留守的病友相約來訪,其中有王杰生前所在連戰(zhàn)士。
崔毅談起剛發(fā)生的事故,戰(zhàn)士們爭先恐后地說,王杰班長一直是學雷鋒的模范,他犧牲了大家很難過,幾天都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有的講,前年到天津抗洪救災,王杰總是往最危險的地方沖,爭著干最苦、最累的活,受傷也不下火線……戰(zhàn)士們七嘴八舌說著,講述中潸然淚下。
病友的議論,堅定了崔毅的決心。師政委史世屏聽完劉德一匯報后來看崔毅,崔毅重述火車上講的3點意見,史世屏完全贊同并說盡快落實。
7月25日,崔毅返回濟南后,軍區(qū)首長都在青島開會。他即動手起草報告,提出王杰是歐陽海式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建議軍區(qū)黨委作出學習決定,作為重大典型宣傳,追認為中共黨員。7月26日,報告捎往青島。
7月30日,濟南軍區(qū)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在報告上批示:“同意崔毅同志的意見,準備討論王杰的宣傳問題。”8月4日,軍區(qū)政治部辦公會研究決定,再派人到坦克二師調查,先在一定范圍宣傳,追認其為中共黨員。
軍區(qū)青年部、宣傳部和軍區(qū)裝甲兵及坦克二師組成工作組,對王杰犧牲的關鍵細節(jié)進行調查。經逐個詢問參訓民兵和人武干部,有3人說爆炸瞬間看到王杰撲向炸點,稱他是救命恩人。師工兵科科長田永泰和工兵營長從英達現(xiàn)場測量,爆炸沖擊波將王杰拋出,倒地后頭距炸點2.1米,腳距炸點3.7米,認定爆炸時如王杰仍保持設雷動作,只能后仰倒地,不會被拋出兩三米,更不會身體前臥落地。唯一受重傷的民兵羅漢瑞說,當時我站在王杰身旁,如果不是他用身體蓋住炸藥包,我丟的恐怕不是一條腿,而是一條命。幾位有經驗的工兵干部告訴工作組,從拉火管發(fā)火到雷管引爆炸藥,時間雖短,但熟練的作業(yè)手既來得及向前猛撲,也來得及迅速后仰,避開爆炸形成的45度最大殺傷角。王杰的教官、工兵連副連長季家祥,按王杰的操作程序和設雷姿勢進行復盤,拽拉火管后身體向后一滾,雷管爆炸后安然無恙。此間,李耀文主任詢問了通曉爆破的某工兵團參謀長吳宇寬,崔毅也請軍區(qū)工程兵專家進行試驗,均認定王杰撲向炸點。
8月25日,工作組向軍區(qū)政治部呈送報告,稱調查結果與崔副部長報告相符。9月24日,濟南軍區(qū)黨委決定全區(qū)廣泛開展學習王杰的活動。9月26日,王杰追悼會在坦克二師隆重舉行,會上宣布追認他為中共黨員。
未能入選的情話
整理10余萬字的王杰日記,是宣傳王杰基礎性、關鍵性的一項工作。
第一個負責整理日記的,是來自蘇南的師政治部青年部干事傅慶徐。他寫得一手漂亮蠅頭小楷且獨鐘鋼筆畫,創(chuàng)作過連環(huán)畫《將軍當兵》。
傅慶徐瀏覽王杰訓練之余、施工間隙、月下枕旁的內心獨白,如沐春風,如飲醇醪,五臟六腑都清爽。上級要求除訂正日記中差錯外,“一篇不刪、一字不動”。但他對王杰1965年6月20日寫的一段話,卻吃不準了。
王杰入伍前從舊俗定了親。他的未婚妻趙英玲回憶,1957年金鄉(xiāng)縣挖萬福河,王杰父親王儒堂給民工做飯,到家里磨面時,見趙英玲老實能干,家境又殷實,便托人上門提親。此后,王杰到趙英玲家來過一趟,彼此印象都很好。當年10月選定吉日,兩家正式定親。王杰家送給趙英玲一支金星鋼筆和一只鏤空銀手鐲,還要給趙英玲買身衣裳。趙英玲見王杰家境不寬,便謝絕了。王儒堂笑道:“這傻妮,給買東西還不要!”
1958年,王杰父母移居內蒙古阿榮旗那吉屯農場,王杰跟當小學教師的伯父王廉堂生活在金鄉(xiāng)老家。伯父的嘉言懿行,對王杰影響頗深。1965年5月底,王杰到內蒙古看望父母,見到了在家里照料父母的未婚妻趙英玲,6月20日乘車返回徐州時萌生蒹葭之思,遂筆錄心語,在日記中寫下情意繾綣的一段話。傅慶徐將這段話送領導審閱,領導認為,擬發(fā)表的王杰日記,不宜展示兒女情長的一面。這段真情告白遂從日記選編中刪除。
8月10日,時任軍區(qū)裝甲兵政治部宣傳處干事楊維綱繼續(xù)整理王杰日記。領導交代,保持原貌,只做文字、標點更正及用語上的調整;壓縮涉及軍事機密不宜宣傳的內容;適當處理王杰告誡自己的負面事例。楊維綱發(fā)現(xiàn),日記中有17處詩文摘自報刊,經請示未編入,注明出處后連同日記一并打印兩本,一本存濟南軍區(qū)裝甲兵政治部秘書處,1978年10月,坦克二師調歸南京軍區(qū)建制時移交該部;另一本捐給了金鄉(xiāng)縣王杰紀念館。
1965年9月10日,濟南軍區(qū)政治部宣傳部將王杰日記及調查材料提交解放軍報社。9月14日,濟南軍區(qū)政治部研究決定,在軍區(qū)裝甲兵范圍宣傳王杰事跡。9月24日,濟南軍區(qū)黨委常委辦公會研究決定,同意軍區(qū)裝甲兵和軍區(qū)政治部意見,在全區(qū)廣泛深入開展宣傳王杰的活動。10月上旬,濟南軍區(qū)《前衛(wèi)報》集中宣傳王杰事跡,刊登了王杰日記。
中央媒體宣傳前,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曾問,王杰生前為什么沒有入黨?部隊寫報告說,王杰出身上中農家庭,入黨考驗的時間要長一些,并總結了經驗教訓。1965年11月2日,羅瑞卿指示“要像宣傳雷鋒一樣宣傳王杰”。11月6日,解放軍總政治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發(fā)出通知,號召學習王杰同志一心一意為革命的精神;11月7日,人民日報發(fā)表題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學習王杰同志一心為革命的崇高精神》的社論;11月8日起,解放軍報連續(xù)發(fā)表《一心為革命,一切為革命》等4篇社論,并用12個頭版頭條、21個整版刊發(fā)王杰事跡、日記及全軍學習王杰的報道;11月27日,國防部命名王杰生前所在班為“王杰班”。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董必武、陳云先后為王杰題詞。
王杰日記發(fā)表后不脛而走,風靡全國。1964年2月,王杰在山東費縣施工時,曾在日記中留下一首詩,周恩來1965年11月以毛筆手書:“座座高山聳入云,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獻人民。”
王杰生前共寫過3本日記。遺憾的是,日記原件當年都被北京來的記者拿走了。此前,坦克二師組織官兵突擊抄寫了選編后的王杰日記。這就是為什么今天人們在王杰紀念館看到的日記,有多種筆跡的原因。
當年整理王杰日記的傅慶徐,今年已87歲。2022年9月16日,王杰部隊派人到常熟市琴湖惠民醫(yī)院去看望他。老人談及當年參與選編王杰日記,頗感自豪;憶及日記中刪掉的情話,趙英玲至今不知,又覺歉疚。他說:“我對不起‘一篇不刪、一字不動’這八個字啊!”
鐵血丹心積厚流光
英雄墓冢上的芳草52度榮枯,當年爆炸的遺存已成精神的象征。
赭色的血衣殘片,鐵銹色的鋼筆碎片……2017年12月13日下午,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到第71集團軍某旅視察,專程來到王杰生前所在連。在連隊榮譽室,習近平駐足凝視展柜中陳列的王杰烈士的遺物,深情說道:“我小時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習近平來到王杰班,墻上的醒目大字是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鏗鏘誓言,老班長當年與戰(zhàn)友抵足而眠的木床和以筆談心的書桌一如當年。第31任王杰班班長王大毛演示打開床上的被子,晚鋪床、晨疊被,這一規(guī)定動作與班里每天晚點名第一個呼點王杰,全班齊聲答“到”,成為王杰班致敬英雄、傳承精神的一道風景。52年來,老班長從未從這里離開。
“來,咱們坐下聊一聊!”習近平熱情招呼王杰班戰(zhàn)士聚攏在身邊,同他們一起坐在小板凳上,傾聽新一代王杰傳人精武強能血脈僨張的心聲。習近平語重心長囑托說,軍隊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樣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兩不怕”精神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他勉勵大家,要學習踐行“兩不怕”精神,加強戰(zhàn)斗精神培育和戰(zhàn)斗作風訓練,傳承好紅色血脈,做新時代王杰式的好戰(zhàn)士。
習近平同全連官兵親切合影留念,大家以嘹亮的歌聲,向統(tǒng)帥表達賡續(xù)鐵血矢志打贏的堅強決心:“王杰的槍我們扛,王杰的歌我們唱……”
半個世紀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王杰精神已然匯入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波瀾壯闊的大河。以“兩不怕”為標識的王杰精神緣起何處?站在新時代的坐標點上引頸回望,一個來自雪域高原的源頭清晰入目。
王杰從小受伯父王廉堂熏陶酷愛學習,在博覽群書和讀書讀報中,老西藏精神中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口號,春風化雨潛入心靈。
1951年5月6日,翻越川西雀兒山的康藏公路正式動工。雀兒山海拔最高峰6168米,初冬,施工部隊駐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坡上,在積雪一兩米厚、凍土層一米多深的地段施工,掄起鐵鎬刨下去只留一個白印。
“雀兒山再高也沒有我們的信心高,凍土層再硬也比不上我們的骨頭硬!”施工部隊采用火攻化凍土、懸空打炮眼等方法,克服了高寒缺氧、吃不到新鮮蔬菜和終年住帳篷等困難,使連接藏漢人民的“金飄帶”在世界屋脊延伸,一個激勵人心的口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藏區(qū)部隊傳開。
1963年2月19日下午,西藏軍區(qū)司令員張國華,在中南海懷仁堂向毛澤東匯報了3個多月前結束的西南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情況。毛澤東聽完匯報后說,你們“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政治軍事仗,與其說軍事政治仗,不如說政治軍事仗”。張國華說:“我們戰(zhàn)勝敵人的法寶,靠的就是我們的戰(zhàn)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澤東當即肯定了張國華的話:“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然而,于王杰而言,“兩不怕”精神還有更為豐饒和深厚的來源。
山東金鄉(xiāng)是劉鄧大軍1947年發(fā)起魯西南戰(zhàn)役的舊戰(zhàn)場。1957年,金鄉(xiāng)羊山烈士陵園統(tǒng)一歸葬散落各地的烈士遺骸,15歲的王杰找到一具眼眶里卡著子彈頭的遺骸。守墓老人認出,這是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16歲的通訊員劉思代,在魯西南戰(zhàn)役中頭部中彈犧牲。王杰對劉思代崇拜極了,親手捧著小哥哥的遺骸安葬,也把少年英烈捧在心中,每年清明都給他掃墓。
在生動記載王杰成長歷程的日記中,黨和國家的英雄模范,是他不斷攀上新的人生高峰閃光的路標。王杰日記中33次提到雷鋒,8次提到黃繼光,6次提到董存瑞,并珍藏3位英模畫像朝夕端詳。方志敏、劉胡蘭、張思德、邱少云、安業(yè)民等著名英烈的名字,也出現(xiàn)在他的日記中。
王杰生前所在連,有離他最近并深刻影響其人生的戰(zhàn)神。抗美援朝中,坦克二師四團215號坦克作戰(zhàn)時車體陷坑。車長楊阿如指揮乘員就地隱蔽,果斷出擊,擊毀敵坦克3輛,在工兵配合下脫險后,又擊毀敵坦克2輛、炮3門,地堡20個,創(chuàng)造了我軍裝甲兵單車擊毀敵坦克數(shù)量之最。當年協(xié)助215號坦克脫險的工兵,就是王杰入伍時所在二連六班的前輩。
雪域高原的奉獻,英雄模范的感召,部隊熔爐的冶煉,賦予王杰以苦為樂的高尚情懷和生能舍己的鐵血丹心。1963年,他在日記中寫下錚錚誓言:“我要堅決發(fā)揚革命部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向董存瑞、黃繼光、安業(yè)民、雷鋒等英雄人物學習,在戰(zhàn)場上頭可斷血可流,在敵人面前絕不屈服。”
積厚者流澤廣。歷史與現(xiàn)實的源頭活水相互激蕩與交融,曾經教育和感召了幾代人的“兩不怕”精神,其底蘊何其豐贍而宏闊!
二十三朵玫瑰
金飛玉走,彈指50年過去。2015年7月13日,王杰第50個忌日到來前夕,一束芬芳馥郁的玫瑰花,悄然出現(xiàn)在邳州張樓社區(qū)王杰墓前。
沒有悼亡悲來的白菊花、白玫瑰、白百合、白繡球,也沒有慎終追遠的白月季、白桔梗、馬蹄蓮、梔子花,細心的人數(shù)了數(shù),這束紅、黃、粉相間的玫瑰花剛好23朵,恰好契合英雄23歲的人生刻度。嬌艷欲滴的玫瑰花旁,是王杰挎著沖鋒槍的戎裝照,還有23朵如霞似火的紙玫瑰。
驚心動魄的瞬間定格了英雄不老的青春,王杰的鋼槍也在繼往開來中代代傳承,而精心擷取和制作玫瑰的未亡人趙玉玲,卻已年屆耄耋。
1964年8月6日,王杰收到趙英玲來信,說自己“年齡不小,農村的舊習慣作怪”,家里老人催著結婚。王杰想到,自己3年服役期已滿,也到結婚年齡了,父母多次催促,可眼下連隊施工任務很重,確實離不開。他還想到,美國侵略越南,國際局勢緊張,在這種情況下,怎能提出退伍呢!他給未婚妻回信,講當前的國際形勢和國家提倡晚婚的要求,給她介紹了曲阜女勞模孔昭俊晚婚8年改變家鄉(xiāng)落后面貌的事跡,引導她晚婚。
1965年初,連隊安排王杰探親,他兩次推遲后,得知六班長韓義祥父親有病,又第三次推遲,5月23日始成行。王杰日記記載了這次赴內蒙古的省親之旅:“乘上了返家的直快列車,激動的心情不能平靜,雖然一夜沒有休息,現(xiàn)在卻沒有一點困意。……經過幾天的行程,安全的(地)到家。雖然是第一次來到這里,但卻像離別多年的朋友一樣,這里的人無限熱情,問長問短,關懷備至。老人各方面都好,生活美滿真是無比的幸福。”
王杰以無可遏制的喜悅記述著“無比的幸福”,不僅是因為他見到了闊別七年多的父母雙親,還因為見到了自己十分想念的未婚妻趙英玲。
1964年夏天,王杰到山東費縣施工被瀝青燙傷了右手,在兗州91醫(yī)院住院出院前,用左手給趙英玲寫了一封信。趙英玲放心不下,趕到部隊看望,見王杰右手疤痕猶在。趙英玲來隊第二天,看到炊事員去河邊挑水,便搶著去挑。王杰怕她走不了山路想阻止,趙英玲挑起水桶就向河邊跑去,身后灑下一串笑聲。王杰對她招手說:“你去吧,路不好走,小心!”
年輕姑娘在家干活就是一把好手,來到山清水秀的沂蒙腹地,滿目旖旎風光更兼王杰燙傷痊愈,喜悅之情像春天的小溪在心底流淌:“小扁擔,兩頭顫,隨我一同去河邊;小水桶,晃悠悠,隨我一同路上走……”蘸著糖、流著蜜的順口溜,趙英玲吟唱了58年,至今記憶猶新。那時,連隊施工緊,王杰怕耽誤工作,趙英玲來隊第3天,就送她到臨沂乘公共汽車返鄉(xiāng)。臨別時,王杰掏出35元錢塞給她,趙英玲執(zhí)意不收,依依不舍離去。
趙英玲回到金鄉(xiāng)不久,便接到王杰母親從內蒙古寫來的信,告訴她自己心臟病犯了,芳(王杰乳名)在部隊忙,不能回來,咱娘倆好久沒見了,有空兒到我這兒串門,咱倆說說話。王母還在信中附寄了35元錢。
趙英玲把來信念給母親聽,在家人支持下,幾天后便啟程前往內蒙古。
王杰探親回到阿榮旗父母家,一進門見身扎圍裙的趙英玲正在忙活午飯,眼角眉梢全是笑,喜滋滋打招呼說:“英玲,我回來啦,你做飯啊!”
趙英玲驚喜地望去,一抹紅霞飛上臉頰,眸子里滿是柔情蜜意。
中午全家圍坐炕上吃團圓飯,王杰夾起一片肉放到趙英玲碗中。小妹愛軍望著未來的嫂子打趣說:“我哥對你真好啊!”全家人一齊笑出了聲。
6月1日,王杰陪趙英玲上街。走到照相館門前,王杰提出進去照個相。趙英玲想到王杰家經濟拮據(jù),兩人在徐州已照過相了,便說:“把錢省下來給弟妹買學習用品吧!”王杰遲疑了一下,扭頭看看照相館,說:“那就以后再照吧!”兩個年輕人都未曾想到,這一錯過,就是一生。
2009年,王杰當選“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2019年9月,王杰被中宣部等部門評選為“最美奮斗者”。
2022年9月,王杰部隊派尋訪小組與媒體同行,到大連莊河看望隨養(yǎng)女生活的趙英玲,行前請山東省公安廳“神筆警探”林宇輝畫了一張80歲的王杰像。趙英玲捧著與自己“同庚”的王杰像,油然憶起1963年3月去徐州看望王杰,上街照相時,王杰特意把她拉到避開車流的一側行走。這個細節(jié),趙英玲記了一輩子。她多么希望能這樣與王杰一直走下去啊!追往懷人,趙英玲從箱底找出一個珍藏了57年的針線包,請尋訪小組帶回部隊。1961年王杰入伍前,趙英玲以此作為信物送給他。王杰到阿榮旗探親時,將針線包遺落在家,內有他放入的軍綠色縫衣線。尋訪小組告訴她,下回去邳州,將給老班長帶去取自英雄故里和第二故鄉(xiāng)阿榮旗的兩抔土。趙英玲叮囑說:“你們再去看王杰,一定要代我給他捎23朵玫瑰花!”
(作者:高建國,系作家,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大河初心——焦裕祿精神誕生的風雨歷程》《一顆子彈與一部紅色經典》、中篇報告文學《本世紀無大戰(zhà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