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 家國情懷 回歸頌歌 ——觀電視劇《獅子山下的故事》
在舉國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的日子里,很高興從央視一套觀看了27集電視劇《獅子山下的故事》。這是一部香港與內(nèi)地合作的、小中見大的具有道地“港味”的精品力作,是一曲香港“回歸”的平民史詩和熾熱頌歌。
與此前以香港地域為敘述對象的電視劇如《紫金勛章》《廉政行動》等不同,該劇聚焦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不再是功勛卓著的英雄或反腐斗士,而是近30年來尤其是在香港回歸后的十幾位平民(包括內(nèi)陸佛山尋夫定居于港的);其表現(xiàn)空間和場域也并非高樓大廈或豪華賓館,而是百姓出入、三教九流會聚的先叫“好兄弟”后名“喜歡你”的茶餐廳和“GlVE ME SlX”的友誼天地。題材和人物固然是重要的,而又并非是決定一切的。重大題材和英雄人物在高明的作家藝術(shù)家那里,可以開掘出深邃的主題和時代主旋律,但在平庸的作家藝術(shù)家那里也可能表現(xiàn)得公式化概念化,以至浪費了創(chuàng)作資源;相反,看似尋常的平民生活場景和“蕓蕓眾生”的中間人物,在高明的作家藝術(shù)家那里,卻能揭示出宏大的時代主題,塑造出人性豐滿的各色人物形象。
《獅子山下的故事》正是如此。編劇導演顯然是學習借鑒了老舍先生的經(jīng)典話劇《茶館》的成功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從一家“茶館”里進進出出的各色人等在三幕戲中不同年代的言談舉止,勾勒出晚清至民國初幾十年的時代風云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歷程;如今主要聚焦在“茶餐廳”中并無血緣的李高山、羅一同、勞金這三位兄弟合伙人及其親屬兩代人的心靈軌跡,不僅講述了精彩地道的香港故事,抒發(fā)了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更唱響了一曲香港回歸祖國深情激越的嘹亮頌歌。
《獅子山下的故事》十分注重把宏大時代背景和重大事件統(tǒng)統(tǒng)推向后景,在敘述故事、刻畫人物時往往點到為止,自然流露出在“回歸”的時代洪流下人物的心理活動和精神軌跡。全劇開篇,梁歡攜女兒李友好獲準簽證到香港與在港定居的丈夫李高山(“好兄弟”茶餐廳合伙人之一)團聚,適逢《中英聯(lián)合聲明》正式簽署新聞發(fā)布,內(nèi)陸長大的梁歡開心落淚,慶幸香港1997年終將回歸祖國懷抱,而在香港生活長大的茜美、建華等卻疑慮重重,擔心香港和自己的前景與未來。這便開門見山地展露出不同人物在“回歸”上的不同心態(tài),由小見大,賦予了作品以厚重的歷史滄桑感。李高山帶梁歡去觀夜景,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夫妻感嘆:“看看夜景,看看那些船來來去去,就好像有很多人帶著很多希望一樣,真的很有生命力。”“只要你肯做出努力,這里的萬家燈火,總有一盞是屬于我們的家。”這就給全劇女主角梁歡的精神氣質(zhì)、人格素養(yǎng)、家國情懷的起點奠定下了基調(diào)。
《獅子山下的故事》真實、質(zhì)樸、生動、感人。梁歡赴港不久,丈夫李高山便在第三集中到金行為行將出生的兒子買禮品遇劫被刺身亡。她堅強直面人生,“要守住亡夫的茶餐廳”。股份紛爭、店鋪租賃、兄弟情誼、中西餐廚藝研學、一雙兒女的撫養(yǎng)……擺在她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都需要她以中華民族杰出女性的堅韌不拔去從容應(yīng)對。劇中的梁歡形象,既非高大完美、無堅不摧的女強人,也非忍辱負重、見難思退的弱女人,而是一位直面人生、不斷進取、開拓未來的平凡女性。此外,李高山的誠實、仗義、擔當、敦厚,“老叉燒”勞金的嗜賭成性但人性不滅,終能洗心革面、痛改前非,羅一同的審時度勢,隨機應(yīng)變,樂天知命,“社會人”大富貴的外橫內(nèi)斂,善心未泯,行俠仗義,以及“二代人”李友好、李友用、羅梓良、羅梓康、勞永逸、勞永安等繼承父業(yè)精進、追求愛情真摯,都在劇中被塑造得個性迥異、特色鮮明。劇中的主要人物塑造,較好摒棄了過去長期制約我們的那種簡單的二元對立、非黑即白、好走極端的單向思維,而代之以整體把握,較好表現(xiàn)出人物精神演進的軌跡和人性深度。
《獅子山下的故事》對時代氛圍和香港環(huán)境的藝術(shù)營造,可謂制作精良,值得稱道。那“茶餐廳”的布局、桌椅板凳的成色、馬路市場的景觀,乃至細微到一個個小小的道具以及各色人等的衣著服飾,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香港味。而所有這一切,又并非靠大投入、大事件、大場面和強刺激、強情節(jié)、生死劫來實現(xiàn),卻依然在彌漫著香港味的文化氛圍中,強烈表現(xiàn)出活躍其間的香港人浸透骨髓的中國精神和中國心。這正是《獅子山下的故事》的獨到之處。
(作者系中央文史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