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齊魯鄉(xiāng)村小康生活
“沒有不可改變的未來,只有不可改變的過去。”這句話出自央視一套熱播電視劇《三泉溪暖》中的女主角高云溪。該劇以濟南章丘區(qū)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為人物原型,講述了高云溪到三泉村擔任村書記,迎戰(zhàn)重重困難,打破思想樊籠,帶領鄉(xiāng)親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的感人故事,真情演繹了齊魯鄉(xiāng)村的小康生活。
電視劇是真實生活的鏡子,也是群眾心聲的反映。《三泉溪暖》一個“暖”字,無疑是全劇的靈魂之眼:親情之暖、鄉(xiāng)鄰之暖、文化之暖,最終串聯(lián)起家國脈絡,直抵觀眾心靈深處。正如片尾曲所唱到的“日子對日子的呵護,人心對人心的關愛。”
高云溪,名牌大學的研究生、最年輕的科級干部,原本前途遠大,卻毅然選擇回三泉村當書記,與養(yǎng)父李永福成為“冤家”。村官不好當,女村官更是難上加難,化工廠爆炸事故、黏土礦透水事故、古泉貢米重金屬污染,燙手山芋接二連三,面對現實發(fā)展的困境,高云溪的孝心變成糟心,她與李永福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在“福爸”和“李主任”兩種角色之間周旋,火藥味十足。但也正因如此,愈發(fā)凸顯出人物的有血有肉,展現了新時代鄉(xiāng)村年輕干部敢闖敢試、不畏艱難的鮮活形象。
一脈清泉,汩汩而冒,流過唐宋,轉過明清,蜿蜒至今。那清潔如許的源頭,滋養(yǎng)大地萬物,孕育了龍山文化,造就了物阜民豐,百脈泉、黑陶、鐵鍋、貢米、鮑芹、大蔥等,都蘊藉著上天的恩典。三泉村的鄉(xiāng)親們在黨的好政策的帶領下,家家有存款、戶戶城里住高樓、人人村里有班上,過上了富裕生活。然而,經濟快速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上日程,在新舊動能轉換的大背景下,高云溪回村擔任書記,問題迭出,亂象頻發(fā),剪不斷理還亂。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是解放思想,讓思想出圈,改變“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尷尬局面。一邊是向粗放式發(fā)展說“不”,關掉所有高耗能污染企業(yè),一邊是村民們的收入減少;一邊是李永福的落后思想,一邊是鄉(xiāng)親們的無法信任……高云溪陷入兩難困境,在含淚掙扎中想辦法、出對策、做謀劃,步履蹣跚,卻始終堅守立場。為了治理人心渙散,她打造村民議事廳,帶頭接受監(jiān)督和自我批評。為了盤活經濟,她千方百計招商引資,策劃農民豐收節(jié),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促進增收。她不顧李永福反對,堅決主張徹底關停孟達集團兩個大型化工廠,并追查到底,聯(lián)合專家組找出貢米污染的“罪魁禍首”:孟達集團通過黏土礦向地下河偷排偷放未經處理的污水長達三年之久。最終,孟達老總和李永福依法承擔刑事責任被判刑。
貼著老百姓的心書寫,就會贏得好口碑。《三泉溪暖》生動而立體地展現了章丘鄉(xiāng)村生活和淳樸民風,沒有“高大全”的人物,也沒有“高大上”的場景,而是以小見大,以平凡取勝,用日常細節(jié)、家常味道、百姓情懷烘托氣氛,猶能感發(fā)心志,塑造靈魂。例如生日面里的苦心勸說:高云溪借回家給福爸過生日的機會,勸他改變老思想,以打雞蛋時發(fā)現雞蛋里的蛋黃比小時候顏色淺了,啟示他環(huán)境污染對生活的影響,一句“咱得想辦法把那時候的生活找回來”,流轉出她帶領村民們過上好日子的決心;入黨申請書里的傳承:在高云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李銘泉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他反思父親所做的一切沒能貫徹新時期黨的方針政策,認識到入黨的重要意義,繼而堅定走好民宿發(fā)展之路,這本身也是一種傳承;還有一碗貢米飯里的華僑情:那位網上發(fā)帖“挑刺”泉水污染的神秘網友,原來是從三泉村走出去的新加坡華僑,他的愛之深責之切,他對古泉貢米的癡纏,凝結在拳拳鄉(xiāng)愁里,“一株開花滿坡香,一家煮飯四鄰香”,抒發(fā)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和眷戀……這樣的感人瞬間還有很多,點點滴滴,共同勾勒出一幅新時代齊魯鄉(xiāng)村的生活圖景,令人心生向往,又深受教育。
在齊魯大地上反映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題材的影視作品并不少見,例如反映沿海鄉(xiāng)鎮(zhèn)巨變的《經山歷海》,女主角吳小蒿通過招考來到山海相間的楷坡鎮(zhèn)當副鎮(zhèn)長,她經歷重重磨難,由稚嫩的“小蒿草”成長為擔當務實的“大楷樹”。有別于《經山歷海》,《三泉溪暖》在塑造人物和矛盾沖突之余,深扎文化根脈,涌動著一種傳承與守護的精神力量,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泉水的脈動和鄉(xiāng)村的“土味”。
飾演高云溪的女演員王力可祖籍濟南,在演繹過程中自然多了幾分鄉(xiāng)土情結。回到劇中,知恩圖報的三泉村人,以稻救泉,以泉救泉,處處涌動著大善大義的精神基因。李永福念念不忘前任村書記高大泉的救命之恩,當年采石場發(fā)生意外事故他撲倒自己,因公犧牲,后來妻子改嫁,李永福收養(yǎng)了高云溪,立下誓言要讓三泉村富起來。高云溪本身就是三泉村人,回村任書記一心要為福爸排憂解難。
有一種感恩叫挺身而出。吃百家飯長大的高云溪,面對險情她一次次挺身而出,不顧性命。有一種感恩叫涌泉相報。當高云溪為了保泉而四處籌錢時,鐵匠爺主動站了出來,召集村民們捐款,又忍痛割愛賣掉“鐵牡丹”。有一種感恩叫拒絕誘惑。雙“十一”電商黑陶制品迎來爆單,瘋子張寧可砸光也不糟蹋藝術品,只為守住手藝人的底線。最終在馬伯如的解釋下,黑陶器和藝術品是兩碼事,要打開銷路發(fā)往世界各地,他才肯接受。有一種感恩叫血脈傳承。為了村里的產業(yè)升級,李永福與養(yǎng)女多次發(fā)生激烈矛盾,事后他跑到高大泉墓前訴說,覺得對閨女有愧。后來,李永福刑滿釋放,明知胃癌晚期卻執(zhí)拗不去醫(yī)院,回到村里看到巨大變化,內心得到安慰,他在高大泉的墓前最后一次敘舊,也是兌現承諾。“你看到三泉村的變化了嗎?村子我們守住了,貢米出去了,鐵鍋出去了,黑陶也出去了,整個村莊都活起來了。”由上述種種可見,《三泉溪暖》里緩緩流淌著的是千年古城的精神血脈和文化基因。
“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這句臺詞在劇中多次出現,也是故事原型三澗溪村黨委書記高淑貞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我在公益活動中與高書記相識,她的微信頭像就是“家”字形黨組織管理體系照片,足以可見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她心目中的分量。脈脈清泉,千年傳承,泉脈與文脈相互映照,熠熠生輝。村干部的勇于擔當、手藝人的工匠精神、鄉(xiāng)親們的感恩情懷,在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與詮釋。三泉溪暖,暖在共產黨人的執(zhí)著堅守,暖在鄉(xiāng)村振興的生態(tài)底色,暖在心手傳承的文化薪火,觀眾不僅能從中感受到走向共同富裕的艱辛歷程,也從中眺望到小康社會的美好明天。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