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萬松浦文學獎”頒獎典禮舉行
6月12日,第十三屆“萬松浦文學獎”頒獎典禮在山東教育出版社舉行。本次評獎共分四個門類,五個獎項,劉玉棟的短篇小說《芬芳四溢的早晨》、羅偉章的中篇小說《鏡城》、樹才的詩歌《雅歌》、龐余亮的散文《在那個濕漉漉的平原上》、叢新強的評論《文學生活:全球對話主義語境中的文學路向》分別獲得小說、詩歌、散文、理論獎。
五部獲獎作品各具風采
“萬松浦文學獎”設立于2008年,由萬松浦書院、魯東大學、山東教育出版社、山東文學館聯(lián)合主辦,是為獎掖華語寫作而設,秉持公正、純粹和獨立的評獎原則,倡導新思維和新語境,追求新氣象和新高度。該獎每年頒發(fā)一次,分設小說、詩歌、散文、理論獎項。
萬松浦書院常務院長田連謨表示,本屆參評作者的范圍更為廣泛,幾乎涵蓋了整個海內(nèi)外華語寫作圈,有專業(yè)作家,有業(yè)余寫作者,其中占比最大的為中青年作家;本屆參評作品門類齊全,題材多樣,風格迥異,作品記敘家國命運,表達時代精神,抒寫人間情懷,抵達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tǒng)一的新高度。按照萬松浦文學獎的規(guī)定程序,本屆評獎由初評委員會從參賽作品中評選出15篇(首)入圍作品,提交終評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評出最終獲獎作品。
作家劉玉棟的《芬芳四溢的早晨》、羅偉章的《鏡城》獲得小說獎。評委會認為《芬芳四溢的早晨》“以童年視角講述了一段時光深處的鄉(xiāng)村往事,詩意的溫情與殘酷的故事之間構成巨大的藝術張力,釋放出驚心動魄的力量。”羅偉章“以歷史與當下、城市與鄉(xiāng)村、現(xiàn)實與虛構的多重鏡像,構筑了一座小說的《鏡城》”
詩人樹才的《雅歌》,“詩句素樸明澈,躍動內(nèi)在的節(jié)律,最終抵達一種哲學與形而上的澄明。”龐余亮的《在那個濕漉漉的平原上》一如既往地書寫故鄉(xiāng)蘇北平原的風土草木,構筑著一個人的精神地理家園。叢新強的理論文章《文學生活:全球對話主義語境中的文學路向》,探討了全球化媒介時代背景下文學研究的新場域和新路徑,通過對“自我與他者”“對話與行動”等概念的辨析,揭示出“文學生活”所潛隱的新的價值判斷。
令人向往的嚴肅雅文學獎項
五位獲獎作家、評論家現(xiàn)場領獎,并發(fā)表獲獎感言。大家談及了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變化、文學作為一種寫作方式對自己的影響等各種話題。
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叢新強表示,他的文章《文學生活:全球對話主義語境中的文學路向》是研究媒介發(fā)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文學與社會的關系、文學發(fā)生的新變化。“過去的文學研究精英化現(xiàn)象特別明顯,文學研究只在文學圈子里發(fā)生內(nèi)循環(huán)。實際上,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非常密切,文學不能脫離生活,不能脫離普通大眾。另一方面,在當下文學本身也正發(fā)生變化,從一種獨白式存在,更多變成對話式的狀態(tài),文學更注重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溝通。”談及萬松浦文學獎,叢新強說,本次獲獎他非常激動,對自己是一個很好的鞭策。“萬松浦文學獎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它是一個比較民間化、純粹化、獨立性的具有獨立價值的文學獎項。”
四川作家羅偉章稱,小說發(fā)展到今天,大河奔流,群峰聳峙,加上閱讀方式的變化,留給這一文體的空間和可能性還有多大,寫作者都會去思考。“回歸常識,回歸關于文學的不朽的定義,承認更高的尺度和永恒的價值,大概依然是最為可靠的選擇。但通向目標的路徑,會有各自的探索,呈現(xiàn)廣闊的寬度。這激勵后來者付出更多的努力,關注時代,關注時代下的人和人的命運,并為文體的拓展與深化做出自己的貢獻。”
揚州大學文學院客座教授龐余亮表示,他還記得很多年前閱讀《古船》《九月寓言》的震撼,沒想到多年之后,自己的作品竟然與著名作家張煒創(chuàng)立的萬松浦書院產(chǎn)生密切的聯(lián)系。“萬松浦文學獎是獎勵,是文學給我的回饋。”
《山東文學》主編劉玉棟獲短篇小說獎,《芬芳四溢的早晨》抒寫的是人類對大自然的向往。他說自己上次獲得的是萬松浦文學獎新人獎,那時自己還很年輕,這一次獲獎已年過半百,但兩次獲獎心情是一樣的,都感到很榮幸。“萬松浦文學獎從2008年誕生以來,就是一個很嚴肅的文學類獎項,更像一個公正、認真、嚴肅的雅文學獎,令人向往,每一部獲獎作品都非常優(yōu)秀。”
詩人、翻譯家、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樹才表示,他此次獲獎的詩歌《雅歌》是一組“自然溢出”的愛情詩,通過對語言的妙用,抵達一種語言之上的東西,傳遞人類的心情、氣息、忘我的夢想。獲得此次萬松浦文學獎樹才也很高興,他說,“萬松浦文學獎舉辦了十三屆,在文學界、詩歌界本身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萬松浦文學獎跟十月文學獎一樣,含括了文學的各個門類,涉及面很廣,更難得的是萬松浦文學獎堅持了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