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 人藝七十年 歲月“留”金
6月11日晚,在北京人藝曹禺劇場,演員們表演詩朗誦《向戲劇致敬》
人藝《甲子園》劇組到香山老年公寓體驗生活,藍天野為壽星送飯(攝于2012年7月9日)
《天鵝之歌》《論煙草有害》排練現(xiàn)場濮存昕、何冰
北京人藝68周年院慶劇場朗讀直播彩排后臺,馮遠征、盧芳、吳剛、張培“表演”合影
人藝67周年宋丹丹為《窩頭會館》年輕演員說戲
人藝建院60周年紀念會上的老藝術家們,左起朱旭、朱琳、胡宗溫、蘇民夫婦(攝于2012年6月12日)
于是之版《茶館》劇照
任鳴、閆銳導演的《名優(yōu)之死》
《窩頭會館》中,宋丹丹與徐帆的“武戲”
《雷雨》:于震飾魯貴,夫人辛月飾四鳳
2022年6月12日,這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70周年的日子。
300余部作品服務觀眾
回眸四十年前,著名文學家、戲劇家,也是北京人藝的老院長曹禺先生在《建院三十周年紀念冊序言》里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什么時候有過三十年歷史的劇院?如今,這樣歷史長久的劇院,各大城市都有了。三十年來,敬愛的周恩來同志和多少革命的領導者,對北京人藝不斷地關懷與培養(yǎng)。他親自探望演員的宿舍,關懷他們的生活。尤其重要的是,他要求我們不斷對工農兵的文化生活做出貢獻,經常下去演戲。永遠不能忘記人民是我們的父母。要使觀眾知道,一切真善美的道理,增強我們對人民的社會責任感。”
在這篇序言發(fā)表四十年后的今天,北京人藝的院長任鳴在《建院七十周年的紀念冊序言里》這樣寫道:“北京人藝是‘人民’的劇院。在一代代人藝人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人藝堅守人民立場,與人民共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步伐,在七十年中真正地做到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人民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對象,把觀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藝術的最高標準,用三百余部古今中外的戲劇作品為觀眾服務,為祖國服務。”
“人民藝術”貫穿人藝七十年
“人民藝術”四字,是貫穿北京人藝這七十年始終的。
它首先體現(xiàn)在北京人藝所建構的是屬于中國民族文化和美學的戲劇藝術,建構的是符合中國老百姓生活習慣和審美特性的戲劇藝術體系。它的故事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不管是當代的還是古代的,中國的觀眾總是能夠在這些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從這些“影子”里感悟和反思生活。
人們能夠從《雷雨》里看到人生的因果與無常,能夠從《茶館》里看到舊中國市井人生,能夠從《龍須溝》里看到新中國帶給勞苦大眾的新生活,能夠從《蔡文姬》里看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風韻流彩;人們也能夠從《伊索》里看到底層人民的智慧與反抗,能夠從《貴婦還鄉(xiāng)》里看到上層社會人的勢利與虛偽……這些作品既具有時代性,也穿越了時代,既具有地域性,也跨越了地域。
構建符合老百姓的戲劇體系
在中國的舞臺上構建符合中國老百姓胃口的戲劇藝術和戲劇體系,這不只是靠劇本和理論來實現(xiàn)的。在北京人藝,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工作者都懂得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的道理,他們走進工廠、鄉(xiāng)村,去了解、觀察和體驗他們所不了解的生活,去掉自身的傲氣、嬌氣,去掉自身的學院腔,通過對各行各業(yè)工作者的學習與交流,去懂得“人世間”這三個字。
在“郭老曹”時代,演員們會向郭沫若、老舍、曹禺學習,而“郭老曹”又何嘗不向演員們聽取意見呢?在改革開放初期,因為一個新劇本,副院長于是之請客,向編劇郭啟宏敬酒,而在這杯啤酒里,于是之敬的不只是郭啟宏,而是編劇這個創(chuàng)作群體。同樣地到了今天,任鳴、唐燁、濮存昕、馮遠征……這些北京人藝的藝術家們又何嘗不是從藝術作品出發(fā),去溝通、去碰撞,即便對方是剛入行的年輕人。
“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
在北京人藝的這70年里,“戲比天大”和“一棵菜”是一直傳承的藝術精神。每一位人藝人都懂得“只有小角色,沒有小演員”的道理。話劇表演藝術家黃宗洛沒有演過什么大角色,但卻以配角聞名,一個《茶館》里的“松二爺”,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何冰,現(xiàn)在已經屬于所謂的頭部明星,但只要是上演《茶館》,劉麻子和小劉麻子仍然演得神采奕奕。
對于“北京人藝”這四個字還體現(xiàn)在劇院里所有的人都是普通人,也許他們在舞臺上是藝術家、知名演員、大牌導演,但是在生活里,他們就是老百姓,甚至于是北京人嘴里常說的“小老百姓”。但是這些“小老百姓”卻時刻擁有著一顆愛國之心,一顆愛人之心,在這些人藝的“小老百姓”身上,始終有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這種社會責任感更體現(xiàn)在作為一個文藝團體,北京人藝人在面對國家和人民遇到危難時所做出來的表率。正如北京人藝現(xiàn)任院長任鳴在《建院七十周年紀念冊序言》所寫的:“特別是當國家遇到危難時, 如 2003年北京暴發(fā)非典疫情,2008年四川省汶川發(fā)生特大地震,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艱難時刻,北京人藝從未缺席,積極行動,以一部部創(chuàng)排出的戲劇作品表達了對祖國、對民族、對人民的熱愛和關切之情,充分體現(xiàn)了人藝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文/滿羿 本版攝影/王曉溪 歷史資料圖片供圖/北京人民藝術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