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的梅子
“青梅煮酒論英雄”可謂是《三國演義》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經典段落之一。相較于《水滸傳》里動輒大魚大肉的飯局,《三國演義》在吃上著墨的確不多。“青梅煮酒”應該是最有名的飯局了。
話說曹操打敗呂布后,帶著劉關張回到許昌。劉備為了打消曹操對自己的疑慮,便天天在后園種菜。某日關、張不在,曹操突然邀請劉備吃酒,想試探劉備的野心。
許昌的梅林一定是很蔥蘢茂盛的。曹操自家的園子里就種了許多梅樹。他引劉備到了后院便說:“適見枝頭梅子青青。”然后提到“望梅止渴”的故事:去年征討張繡,路上缺水,將士們都渴得不行。曹操便用鞭子虛指說:“前面有梅林。”大伙一聽,嘴里直冒唾液,渴的問題便解決了。
曹操帶著劉備在后院的小亭吃著青梅,開懷暢飲,酒至半酣,突降大雨。這很符合當時的季節(jié)特點。人們都說六月天說變就變,對應農歷正是四五月,也就是春末夏初時節(jié),即梅子新熟的時候。
接下來便是“論英雄”的環(huán)節(jié)了,劉備把淮南袁術、河北袁紹,荊州劉表、江東孫策等都搬了出來,結果被曹操一一否定。最后曹操鄭重指出:“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驚得筷子都落地了,好在最后以受了雷聲驚嚇掩飾過去了。
正史中是沒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的。但梅子在中國飲食史上確實有著比較重要的地位。梅子原產于中國,因為果實成熟時恰逢江南的雨季,所以這一時間段又被稱為梅雨季節(jié)。
早在三千多年前,人們就將梅子當作調料了,《尚書》中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之句,這是君王的自喻:假如我是羹湯,臣子們就是調味的鹽梅。這說明梅子在古代餐桌上的重要地位。“青梅煮酒論英雄”雖然是小說作者編出來的故事,但曹操和劉備的日常餐桌上估計少不了梅子。
人們之所以用青梅下酒,是因為古代的酒度數不高,多是由水果或糧食發(fā)酵而制成的,甜度較大,熱了之后再喝,還能疏肝和胃。而梅子酸,酸梅配甜酒,正是人間好滋味。
有學者研究認為,“青梅煮酒”這種吃法是宋朝開始流行的。很多宋代文人都留下過相關的記載。詞人晏殊就寫過:“青梅煮酒斗時新,天氣欲殘春。”(《訴衷情》)陸游閑居無聊時,也要“煮酒青梅次第嘗”(《初夏閑居》)。
青梅煮酒的搭配方式在羅貫中生活的元末明初還很流行。元代詩人陳思濟有詩:“為問西湖陳處士,青梅煮酒有誰同?”(《寄陳處士》)《三國演義》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楊慎在鄉(xiāng)間閑居時也寫過:“餉隴青梅煮酒,訪鄰綠筍烹茶。”(《歸田四詠為憲副卞蘇溪賦》)
《三國演義》里的梅子也不一定非得下酒,里面還提到過一種梅子吃法,那就是蘸著蜜吃。在第一百一十三回里,孫權的兒子、東吳的第二位皇帝孫亮,有一天突然想吃梅子,因為生梅酸,就讓身邊的太監(jiān)去取蜜。
孫亮拿起梅子正準備蘸蜜,突然發(fā)現裝蜜的小碗內竟然有許多小黑點,湊近一看,竟然是數顆老鼠屎。原來是太監(jiān)為了陷害掌管宮內府庫的藏吏而做的手腳,最終被孫亮識破。
除了《三國演義》里提到的食用方式,梅子還有其他吃法,比如制作酸梅湯。《紅樓夢》里就提到過賈寶玉愛喝酸梅湯,因為能解渴消暑。《水滸傳》里西門慶初見潘金蓮,心癢難撓,來到王婆的茶坊里,王婆首先就給他推薦了一道“梅湯”,因為“梅(媒)”止渴,把西門慶的胃口吊了起來。
此外,《水滸傳》里的梁山也產梅子,晁蓋等人剛上梁山時,就提到過山南的樹上自有時新的桃杏梅李等。《西游記》里的梅子就更多了,東勝神洲的花果山有梅子,從東土大唐所在的南贍部洲到靈山雷音寺所在的西牛賀洲,一路上都有梅子的影子,甚至在滅法國(后改名欽法國)還遇上了梅雨。
但要論四大名著里的作者誰最喜歡梅子,我想還是羅貫中。畢竟在《西游記》和《水滸傳》《紅樓夢》里出現的水果很多,梅子只是其中不起眼的一種。而《三國演義》里出現的水果屈指可數,梅子卻出現了兩回,并且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