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安魂》:思考當好父母的智慧
3月4日晚,筆者有幸觀看了根據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周大新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安魂》。觀后令人的心情猶如大海的波濤,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平靜。電影表現(xiàn)了主人公唐大道對逝去的兒子愧疚思念、救贖靈魂的主題。這對天下千千萬萬個父母,具有振聾發(fā)聵的警示意義。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曾幾何時,不知有多少為人父母者陷入到“父欲愛而子不待,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徹心扉、無盡悲傷的追悔之中。這倒不是說中國教育史上這句經典名言有什么錯誤,而是一些父母把它理解錯了,理解偏了,理解成在教育孩子上可以“自以為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當成有生命會說話的機器人,而不是把孩子看成一個有血有肉、有個性、有思維、有感情、鮮活的個體獨立生命。
“爸爸愛的不是我,是你心目中的兒子。”劇中兒子在病痛時對爸爸說的這句臺詞讓人心酸流淚,引起思考。影片中的父親完全按照自己的理想化標準塑造孩子,要求孩子,甚至連孩子的戀愛對象、婚事,他也要干預阻攔。父母干預孩子的婚戀,說穿了就是沒有看上對方,包括對方自身的文化素質和物質條件。比如沒看上對方的學歷、工作、財富、地位,或是沒看上對方的長相、素養(yǎng)、能力,或是認為對方的家庭與自家門不當戶不對,有損自己的聲譽和形象。說到底,這都是父母虛榮心甚至是自私心理在作怪,具體表現(xiàn)就是不相信不尊重孩子。須知,同孩子相親相愛、生活一輩子的是伴侶,而不是父母親。
推而廣之,在工作、讀書等方面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父母只能對孩子擺事實作比較,進行開導,把最終的決定權交給孩子。劇中主人公唐大道因為固執(zhí)偏見,使兒子一直生活在心情不愉快的陰影之中。兒子談了女朋友,做父親的卻不同意,女朋友要求去醫(yī)院看望有病的男朋友,硬是被他這個當父親的冷酷地拒絕了。兒子終因思想苦悶,情志郁結,病發(fā)離世。對唐大道夫妻來說,失去兒子無異于晴天霹靂,精神受到沉重打擊。
兒子死后,大道苦苦思念兒子,開始對自己的所做所為進行自我反思。如果他當初沒有對兒子的婚姻粗暴干涉,或許兒子會更快樂一些,發(fā)病會晚一些,生命會延續(xù)得長一些。可惜的是,世間的悲劇一旦發(fā)生了,就再也回不到原來。盡管唐大道恨不能讓時光倒流,渴望與兒子對話,以安撫兒子的靈魂。但父子陰陽兩隔,他只好通過與一個長相酷似兒子的青年的對話,向兒子傾訴自己此時此刻真切傷痛的心聲,安撫兒子遠在天堂的靈魂。對話過程中,他明知被騙,甚至被騙了50萬元錢,卻也在所不惜、心甘情愿,表現(xiàn)了他的傷心欲絕和救贖懺悔的真誠。他想通過救贖自己的靈魂,安撫孩子的靈魂,重新認識生命的意義,獲得開始新生活的勇氣。
觀看這部電影,盡管給人以悲傷,但對天下所有父母來說,也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讓人冷靜思考當好父母的高深智慧。電影啟示我們:父母之愛,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給孩子以自由,順勢引導,而不能用暴力或者精神暴力、冷暴力等控制乃至戕害孩子的心靈。
同樣,教育也是每個人更是全社會的義務和責任,所以,這部電影不僅僅對父母,也對更多的人具有警示啟發(fā)作用。可以說,這部以描寫刻畫人物內心痛苦,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蘊涵著深沉厚重情感的優(yōu)秀影片,值得更多的人觀之思之。
寫到這里,筆者想起杜牧《阿房宮賦》中的句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影片中的唐大道最終明白了,由于他的任性和偏激,釀成了或者至少是加速了兒子逝去的悲劇,令他追悔莫及。勿使類似劇情在我們生活中重演,讓每個青少年都能夠幸福健康地成長。我想,這也許是原著作者周大新寫作這本書的一個初衷。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河南省影視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