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一個秋日的下午,我來到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高鐵站,因全國報告文學“石膏山杯”頒獎會舉行,幾個來自全國各地的獲獎作者也先后出現在這里,我們與先期抵達并親自接站的《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雜志副主編魏建軍老師匯合。更為榮幸的是,我們將與原《中國作家》主編、中國電影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艾克拜爾.米吉提,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老師同行。
去石膏山景區(qū)的路上,阿拜老師風趣幽默的調侃和見多識廣的奇聞軼事,引得車里笑聲不斷。傍晚時分,一座高大恢弘的景區(qū)牌坊進入視野,兩旁是層林盡染的蒼翠山林,如一幅幅濃墨重彩的油畫,在牌坊后鋪天蓋地地涌入眼簾。茂密如織的原生林覆蓋的山體,愈發(fā)顯得郁郁蔥蔥,讓人驚艷。這就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石膏山。
遺憾天色漸晚,山谷里的色彩也漸漸變暗。此刻,曾經去過祖國許多名山大川的我,特別期待能盡快撩起石膏山的面紗,盡賞它美麗的容顏。
次日清晨,幾個文友趁著會前的短暫間隙,迫不及待地走出入住的臥龍山莊,在晨曦中吮吸著沁人心脾的空氣,仰望云霧繚繞的山谷。紅、黃、綠、紫等絢爛的色彩,把石膏山裝點得無比美艷。我和作家玫瑰、江雪興奮地拍個不停,幾個才見面不久的女人,在鏡頭前儼然像久別的朋友,樂此不疲地擺起造型,變換著位置,拍、拍、拍。惹人迷醉的俊山秀木,每一處都賞心悅目,令人垂涎。在我們玩性甚濃時,魏建軍老師吆喝大家集合去會場。我們幾人一步一回頭,直到上車時還忍不住頻頻四顧。
不到9點鐘,我們一行來到頒獎地。一下車就被路旁一塊巨型的招牌石頭吸引,上面雕刻著“龍吟書院”,俊逸的大字敦厚、莊重。石檐上有二龍戲珠的浮雕,栩栩如生。引得大家紛紛拿起手機拍照。進入龍吟書院大門后,一方展廳給我們帶來幾分意外的驚喜:赫然入目的是新中國我黨杰出領導人的群體雕像,那一張張熟悉的容顏和偉岸的體魄,令人格外親切和震撼!原來,這里還是太岳老區(qū)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我們走過展廳,進入依山勢而建的另一個大廳,這是活動的主會場,已布置得井然有序。三面墻上,掛滿了字畫和攝影作品。獲悉,不久前這里剛剛舉辦過“紅色印記——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石膏山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龍吟虎嘯的石膏山,以其自然天成的優(yōu)質生態(tài)文化、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學新秀——紀實文學等文化元素,向所有來客亮出了一張含金量不輕的文化名片。
隆重而簡短的頒獎儀式結束后,我們在景區(qū)導游的引領下,到緊挨著住所臥龍山莊的龍吟谷景點參觀。它是石膏山景區(qū)已經對外開放的幾大景觀之一。沿著寬闊平整的山道,走進茂密叢生的原生林里。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這個山西省旅游交通示意圖上未曾標注過的石膏山,原生態(tài)資源如此茂盛。據導游介紹才知,石膏山的森林覆蓋率高達95%,山林樹木均為大自然所賜。
走進龍吟谷,淙淙溪流清澈見底,形狀各異、千姿百態(tài)的石頭和漂亮的鵝卵石,靜靜地躺在澄澈的溪水中,它們傾聽著山風彈奏的樂曲,望著從茂密葉片縫隙里投射進來的影影綽綽的陽光,年復一年,安詳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恩惠。我好羨慕那些石頭,吸天地之靈氣,沐日月之精華。
在龍吟谷里時不時會與許多奇樹、怪石不期而遇,其形與生活中的萬象事態(tài)悄然吻合,或形似或神肖。有的樹根系穿巖破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同絕世情侶,千年相依相偎,不離不棄。有的根藤相纏,像極了理不清剪不斷的亂麻,相互糾纏。還有的石樹相抱,情同母子,奈何風霜雪雨,深情環(huán)抱,永不分離。林間的萬般景象,恰如人間萬象,皆被一一涵蓋其中。不得不驚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情不自禁地引用龍吟谷的一段解說詞,它生動詮釋了大自然與人類密不可分的關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獨立性情,各自造勢。科系樹種,各有歸屬。巨細石類,皆有緣源……山水之造化,自然之百態(tài)。人與物相類,情與理相通。自有一款與游者神會知通,定有根石與心志無媒直達,但愿每一位貴客能不虛此行。”
活動結束的下午,石膏山景區(qū)組織我們參會人員去天竺景區(qū)游覽,它也是目前已經開發(fā)的主要景點之一。大家上山行走了一段山路后,乘纜車直達北天門,免除了從北麓上山徒步要爬3574個石階的辛苦。但這里離天竺景區(qū)的最高峰1880多米還有一段距離。
下纜車后,大家沿著棧道來到一處面積不小的絕壁旁,向上仰望,陡峭的石壁上生長著一片不很茂密的柏樹,導游說它們叫崖柏。崖柏,顧名思義是生長在石崖上的柏樹。它們的種子或被風或被鳥帶到這面陡峭的崖壁上,在無土亦無水的地方,它們竟然奇跡般地在堅硬的石縫里生根發(fā)芽,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頑強生長,始終不屈地傲然物外,向天而生。向自然界展示著堅韌不拔和寧死不屈的頑強精神,因之成為自然植物界中的尊長。
景區(qū)宣傳牌上是這樣介紹崖柏的:“石膏山危巖峭壁眾多,以舍身崖一帶為最,崖柏群也在此集中體現其形巧奪天工,活枝枯根,扭曲盤延,嘆為觀止。其神龍性十足,骨質姿態(tài),呼之欲出。百年千年,櫛風沐雨,沉香久聚,大氣深藏,此乃太岳山腹部最能體現英雄情結的絕佳景觀,自然分布在崖壁峭巖之中,尤以一條巨龍令觀者稱道。”
在大家的一聲聲驚嘆之中,我突然看到道旁的石壁上有一首《崖柏頌》石刻,紅色的字體十分惹眼,原以為是古人的詩作,近看落款處是一個熟悉的名字——孟繁信。讀罷想起十四五年前,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和《報告文學》雜志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先鋒杯全國報告文學大賽”頒獎會上,我們曾經一起站在中國現代文化館的領獎臺上。這會兒在石膏山不期而遇,不由萬分感嘆。佛說:“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世的一次擦肩而過。”如今時隔多年,我們竟然會在這里重逢,怎不讓人感慨?如今,孟繁信已是石膏山景區(qū)的文化顧問、龍吟書院的執(zhí)行院長。他的詩作《崖柏頌》被刻在山道的石壁上,供游人誦讀,留存久遠。
在接近頂峰處有一處寺廟——天竺寺,這座始建于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海拔1800米的寺廟,奇妙之處在于它位于中巖(桿樹巖)溶洞之中。“洞中藏寺,為石膏山古景之一‘梵音洞天’。門洞形如曲拱,進深約6米上建鐘樓,古鐘是明嘉慶年間縣令所鑄。正殿供奉觀音菩薩,左右兩邊分別是文殊和普賢,東側偏殿供奉送子觀音,西側偏殿供奉地藏、閔工和道明菩薩,東側溶洞供奉達摩祖師和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參觀完天竺寺,大家在南天寺旁的靜心齋小憩,一僧侶用托盤托出一個個青花瓷蓋碗,里面沖泡著碧綠如蔥的山茶,細細的嫩芽,在水中亭亭玉立。輕呷一口,甘洌清甜,一股清流直抵胸襟。歇罷,我們由滑道返回到山下的觀瀾亭。滑道很長,大家?guī)е鴰追趾闷婧团d奮,穿上一件帆布做成的保護臀部和大腿的屁簾,以減少衣服與滑道接觸時的摩擦。大家的臀部如同套上了半截鎧甲,顯得非常滑稽。我們一個個帶著幾分緊張又有幾分期待,在工作人員的認真指導下,戴上手套,按要求進入滑道,紛紛向山下滑去。尖叫聲、呼喊聲和歡笑聲瞬間在山谷中久久回蕩。
霎時間,我們仿佛都回到了童年,回到記憶中非常久遠的年代。我們中不少人已經年過半百,此刻,卻變成老頑童一般,盡情回味著童年的樂趣,不知今夕何年。《時代報告·中國報告文學》雜志常務副社長王夏老師那雙高檔白皮鞋,早被滑道兩旁的水泥槽擦出一條條印痕,還有一塊塊厚而難除的黑垢。
被譽為“高原翡翠,避暑勝地,天然氧吧”的石膏山風景區(qū),它不僅適合觀光游覽、休閑度假、運動養(yǎng)生,還適宜發(fā)展森林康養(yǎng)。它位于靈石縣城東南35公里處,距離省城太原180公里,交通便捷。是國家4A級景區(qū)、國家級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qū)、省地質公園。此刻,不由暗自佩服打造石膏山風景區(qū)的山西石膏山旅游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的領軍人物張建新,他獨具慧眼,把石膏山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相融,把歷史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與現代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雜糅在一起,打造出一張叫得響的文化名片。如今的龍吟書院,已經成功舉辦了四屆“石膏山杯全國報告文學征文大賽”頒獎活動。它不僅是中國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基地,還是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藝術攝影學會和中國民間攝影協會等多個書畫攝影機構的創(chuàng)作培訓和采風基地。一座書院,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之地。文化賦予石膏山厚重而豐富的內涵,成為其山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仁者樂山,知(同智)者樂水。”難能可貴的是,石膏山已然成為中國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福祉;紀實文學的豐富資源,也必將殷富石膏山,更多的作者會為石膏山書寫出妙文華章,讓這塊人間璞玉煥發(fā)出熠熠光彩。
因時間關系,這次未能去紅葉景區(qū)觀賞我極其鐘愛的紅葉,可謂此行的一大遺憾!但我相信,只要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基地還在,我總會有機會再來。因為報告文學,我曾前后3次來過山西,山西是我報告文學創(chuàng)作的福地,位于晉中的石膏山更與我緣分不淺。
石膏山,我要掀起你的蓋頭來,盡情欣賞你最美麗的容顏!我期待著,期待著一場與滿山紅葉的深情約會!期待著,期待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來旅游時,能在龍吟書院的展廳里,一睹全國報告文學名家創(chuàng)作敬獻的優(yōu)秀報告文學作品,再續(xù)報告文學的難解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