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與宋代圖書事業(yè)
詞與宋詞
關于詞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為詩的別體,始于南梁,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國后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闋。”《舊唐書》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當時的都市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yōu)伶樂師,根據(jù)唱詞和音樂拍節(jié)、創(chuàng)作或改編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早幾十年。
唐代詩的繁榮已至鼎盛,宋初詩壇一度寂寥。唐代,民間的詞樽前月下的內容在文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被視為詩余小令。五代“花間派”以脂粉氣濃烈的崇尚濃辭艷句馳名,代表人物溫庭筠,存世詞約70首,風格綺麗婉約。在詞發(fā)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這一階段的詞作,有晚唐五代詞選集如《花間集》,趙崇祚編。據(jù)歐陽炯《花間集序》,此書成于后蜀廣政三年(940),在敦煌本《云謠集雜曲子》發(fā)現(xiàn)前,《花間集》被認為是最早的詞選集。
《花間集》為曲子詞選本。收錄了晚唐到五代時期詞人溫庭筠、皇甫松、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和凝、顧夐等18人的詞作共500首,分為10卷,每卷50首。集收溫庭筠的詞有66首。
和凝曾為宰相,以制曲著名,當時稱為“曲子相公”,其詞風與溫庭筠相近。溫詞華美,韋詞疏淡,代表了《花間集》中的兩種風格。《四庫總目》稱此書:“詩余體變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體制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文人詞派——花間詞派以此為形成的標志。
關于宋詞
宋代,詞發(fā)展到鼎盛狀態(tài),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的文學形式。文學史上,詞以宋稱,體現(xiàn)了宋詞作為一代文學的重要地位。
宋代詞人有百余家,如晏殊、晏幾道、柳永、歐陽修、蘇軾、秦觀、黃庭堅、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陸游、姜夔……在《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的詞家就有128家。
其中宋代出版的詞集有蘇軾的《東坡樂府》(紹興二十一年刻),秦觀的《淮海居士長短句》(乾道間刻),張孝祥的《于湖先生長短句》,周邦彥的《清真詞》(淳熙七年溧水縣齋刻)、《清真詩余》(嚴州刻本)、《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嘉定四年刻本),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別集》(嘉泰二年刻本)等。
北宋詞的主流依然是沿襲晚唐五代,吟風弄月,注重詞的抒情性與音樂性,如二晏、張先等。他們刻意求精,使詞的形制更加豐富,詞的語言更加精煉,詞的意境更加深婉,詞的風格更加細膩,特別是使詞的音律更加精美合樂。鄭振鐸先生在所撰《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將北宋詞壇分為三個時期:
一是柳永以前,晏殊、范仲淹、歐陽修時代,主要延續(xù)了花間派的真摯清雋。歐陽修《蘇幕遮·懷舊》“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踏莎行·候館梅殘》“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范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二是柳永、蘇軾、黃庭堅、秦觀時期,趨于豪放,柳永還深諳音律,自創(chuàng)新調。
他們從詞風詞境入手,著意詞體的變革。北宋初年,范仲淹的《漁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詞調慷慨蒼涼,境界開闊悲壯,感情抑郁深沉,揭開了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詞作的序幕。
蘇軾有意利用詞在語言形式自由暢達地表現(xiàn)人生中各種各樣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把本來屬于詩歌“言志”的內容寫到詞中,把詩里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散文句式、語詞也用在詞里,使詞的內容更加豐富。蘇軾之前,音樂是詞的生命,音樂的特性重于文學的特性,蘇軾使詞從重樂擺脫出來,使詞首先成為一種文學體裁,而不僅僅是音樂的附庸,從而使詞在文學史上有了獨立存在的地位。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三是周美成為代表的時期,更注重音律、創(chuàng)新,不是豪邁也不是清雋,而是在嚴格的詞律中。以清麗婉美抒寫心懷,開南宋詞人的先路。這一時期還有兩位詞人影響巨大,近李后主的趙佶、清雋豪逸的女詞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詞是北宋向南宋發(fā)展的過渡。李清照親身經(jīng)歷了由北而南的社會變革,生活際遇、思想感情發(fā)生了巨變,相應地,詞的內容、情調乃至色彩也發(fā)生了變化,由明麗清新變?yōu)榈突层皭潯⑸畎牍恰?/p>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南宋詞也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南渡后,偏安局面形成。許多詞人歌舞升平、漁歌唱晚,也有如辛棄疾、陸游、張孝祥等慷慨悲歌之士,奔放豪邁之作品。
辛棄疾,不僅代表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而且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
第二時期外患已平,進入宴樂時代。代表人物姜夔、吳文英等,更重形式上的遣詞造句、雕飾等。
姜夔《疏影》:
苔枝綴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huán)、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
第三個時期能預見南宋滅亡的時期,詞多感嘆思仇、亡國之痛的情緒。代表人物蔣捷、張炎、周密、王沂孫等。
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和許多詞人在眾多方向上的探索,在吸收了詩歌及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后,這時又面臨著一次總結的時機。關注傳統(tǒng)時也對過去詞人的各種手法進行了篩選整理,在詞的形式、語言技巧方面作出了新的總結。他們的作品雖然氣勢不夠雄大,境界不夠開闊,但對詞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周密的《南樓令·次陳君衡韻》:
“開了木芙蓉。一年秋已空。送新愁、千里孤鴻。搖落江蘺多少恨,吟不盡、楚云峰。
往事夕陽紅。故人江水東。翠衾寒、幾夜霜濃。夢隔屏山飛不去,隨夜鵲、繞疏桐。”
宋代的圖書事業(yè)
圖書事業(yè)發(fā)展的條件
一、出版技術成熟。宋代出版事業(yè)是適應政治需要和文化需求,伴隨著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品發(fā)展逐漸興盛起來。重要標志就是公私許多出版機構涌現(xiàn)出來,形成出版網(wǎng)絡。官方為中央和地方官署以及官方的學校、書院,民間有私宅、坊肆以及民間性質的寺院等。
出版事業(yè)的發(fā)展,得益于宋代造紙、造墨、印刷技術的成熟和普遍使用,北宋有四大刻書中心,分別為汴京、杭州、福建、四川。早期刻書業(yè)延續(xù)晚唐五代以四川為中心,中期汴京、杭州及福建的刻書業(yè)也齊頭并進。這些刻書集中的地方也是當時造紙集中的地方,紙張也有不同種類。汴京等地也是生產印刷用墨的地區(qū),刻書使用木材也相對集中,雕版技術的成熟也是必須的條件。南宋時期由于宋室南遷,汴京的刻書產業(yè)衰落,而杭州、福建、四川以及江西等地的刻書業(yè)仍然飛速發(fā)展,且有其鮮明的特色。
著名藏書家葉夢得有言:“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師比歲印板,殆不減杭州,但紙不佳。蜀與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故不能工。福建本幾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說明宋代刻書中心各有其成熟的體系、鮮明的特色。且在這些地區(qū)形成了一定現(xiàn)代意義上的刻書業(yè)“產業(yè)集聚”現(xiàn)象,即同一產業(yè)或相關產業(yè)的一定數(shù)量企業(yè)在某個特定地理區(qū)域內高度集中,產業(yè)資本要素在空間范圍內不斷匯聚,并產生一系列集聚效應的過程。
二、學術發(fā)展、文化傳播的需要。宋代禮士崇文,吸引了很多人通過讀書取得功名,士人數(shù)量大,政府也注意提高知識分子的物質生活水平,養(yǎng)士促進了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三、政府提倡、科舉功名的需要。讀書蔚然成風,學校、書院的發(fā)展也促進了出版業(yè)的繁榮。
四、重藏書。政府重視圖書收集在政策上給予傾斜,藏書成為風氣,促進了刻書業(yè)的發(fā)展,精品倍出。
五、宋代出版業(yè)特點。刻書出版地域分布廣、官私刻書覆蓋面廣、出版物品種豐富,既有儒家經(jīng)典、大部頭史書、也有著名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四大類書,內容齊全,數(shù)量龐大,管理嚴格。
六、技術多元。既有成熟的雕版印刷,也有活字印刷,同時還保留有抄寫的方式。
宋詞的出版
紙質書籍之前,宋詞主要靠歌妓口頭傳播,有些是根據(jù)歌妓的要求填詞。娛樂性決定了內容以社交、閨情、羈旅、別愁等為主題。出版的發(fā)展,讓詞以單篇或結集得以出版流傳并進入市場成為可能。
以現(xiàn)存的宋人詞集為例。《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是宋人周邦彥的詞集。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chuàng)作不少新詞調,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瓏四犯》等。現(xiàn)存詞200余篇,多寫男女之情和離愁別恨,內容較為單薄,調子較為低沉。其詞承柳永而多有變化,市井氣少而宮廷氣多,詞風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長于鋪敘,善于熔鑄古人詩句,辭藻華美,音律和諧,具有渾厚、典麗、縝密的特色。如《瑞龍吟》(章臺路)、《西河》(佳麗處)等。其寫景小詞,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調,如《蘇幕遮》等。周詞音律嚴整,格調精工,被尊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創(chuàng)始人。歷代對周詞多有好評,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
王國維《人間詞話》稱:“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chuàng)調之才多,創(chuàng)意之才少耳。”并以宋詞比唐詩,推為“詞中老杜”,可見其享名之盛。
周邦彥用唐人詩語櫽括入律,長調作品善鋪敘,詞境典雅,富艷精工,今存詞180余首,編為《清真集》,陳元龍為之作注,題為《片玉集》。自南宋中后期始,清真詞深婉曲折、音律華美的特質使它成為了后人唱和的范本,被奉為雅詞正宗,周邦彥被尊為宋詞史上“結北開南”的集大成者。
周邦彥詞集宋代盛行于世,有多種版本。此集以《瑞龍吟章臺路》開篇,該詞為作者沉浮州縣十余年,回京師后所作。
宋詞雙璧
《東坡樂府》《稼軒長短句》
《東坡樂府》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集。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禮部尚書,除龍圖閣學士。蘇軾是宋代文學大家,他的詩、詞、散文、書法都有獨到的成就。其作品主要匯編為《東坡七集》,即《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應詔集(十卷)》。但詞集《東坡樂府》未在其中。
蘇軾的詞,在我國詞史上有著極其特殊的重要地位。他的詞大大突破了詞是艷科、供娛賓遣興的傳統(tǒng)藩籬,使詞從花間、樽前走向更為廣泛的社會、人生,是宋代豪放派詞的創(chuàng)始人。劉辰翁評價蘇軾詞“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文學史上則把蘇東坡與宋詞壇上獨樹一幟的辛棄疾并稱“蘇辛”。
國家圖書館藏《東坡樂府》,元延祐間括蒼人葉曾云間南阜書堂刻(云間,即今之松江),為今日所見東坡詞最古刻本。這也是傳世東坡詞的最重要的刻本。
宋人評價東坡詞——江山麗秀之句,樽俎戲劇之詞,搜羅幾盡矣。傳之無窮,想象豪放風流之不可及也。
清著名藏書家黃丕烈稱:當年遇到《東坡樂府》時“其時需值卅金,余以囊澀未及購取……因檢書一二種,售之友人,復益以日本刻《簡齋集》,如前需數(shù),而交易始成。”黃丕烈以卅金換來的《東坡樂府》與其原藏《稼軒長短句》這兩位大詞人的最佳刻本合為雙璧,也是書林的一段佳話。此《東坡樂府》曾為文徵明家藏,后又為徐健庵、季振宜、鮑廷博、顧廣圻等藏書家收藏鑒賞,然后歸入黃丕烈、汪士鐘、楊氏海源閣、周叔弢,周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后不久將所藏善本捐贈給國家圖書館,使其與元大德三年廣信書院刻本《稼軒長短句》“蘇辛詞”在國家圖書館合璧。
《稼軒長短句》是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辛棄疾的詞集。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22歲時在濟南南部山區(qū)率眾起義,加入耿京的抗金義軍,任掌書記。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積極采取強兵安民的措施。一生的政治、軍事文學活動多與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有關。其文學成就以詞為主,是歷史上著名的愛國詞人,與蘇軾并稱“蘇辛”,其詞在思想和藝術成就上達到了宋詞的新高峰。
《稼軒長短句》大約成書于開禧三年(1207)辛棄疾辭世之后,自宋代起就有多種版本流行。傳至現(xiàn)今的版本主要有兩個系統(tǒng),一是四卷本,一是十二卷本。四卷本基本上保持了宋本的原貌,有較高的文獻價值,為研究辛棄疾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收詞較少,比十二卷本幾乎少了1/3。
國家圖書館藏元大德三年(1299)鉛山廣信書院刊本《稼軒長短句》為十二卷,共輯錄辛棄疾詞573首,傳世孤本,卷十二后有“大德己亥中呂月刊畢于廣信書院,后學孫粹然、同職張公俊兩行。”辛棄疾南渡后,居鉛山、上饒兩地時間最久,并于開禧三年卒于鉛山。所以此處所說的廣信書院,疑即鉛山之稼軒書院。此書卷一第一葉版心下鐫“信鉛暢叔仁刊”6字,信鉛為信州鉛山縣之簡稱,鉛山、上饒宋時均屬信州。
《宋史·藝文志》著錄有“辛棄疾長短句十二卷”,《直齋書錄解題》亦著錄有“稼軒詞四卷,又信州本十二卷”。而宋代信州本不傳,此廣信書院刻本,疑為覆刻宋信州本。
全書均采用行書寫刻上版,筆墨飛舞,字畫圓潤秀麗,疏朗悅目,獨樹一幟,是元代刻書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清顧炎武稱“宋元刻書,皆在書院”。的確,元代刻書的許多精品皆出自書院,當時主持書院的山長多為著名學者,他們親自校勘,書院又有學田收入作為刻書的經(jīng)費,所以書院刻書大多非常精致。由于此書價值珍貴,故其迭經(jīng)名家收藏,蘇州朱之赤家、黃丕烈、汪士鐘、楊以增海源閣、周叔弢,周先生捐獻國家圖書館。
宋代刻前人詞集
《花間集》為晚唐五代詞選集。編者趙崇祚,字弘基。生平事跡不詳。在敦煌本《云謠集雜曲子》發(fā)現(xiàn)之前,《花間集》被認為是最早的詞選集。
《四庫總目》稱此書:“詩余體變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體制益繁,選錄益眾。而溯源星宿,當以此集為最古。唐末名家詞曲,俱賴以僅存。”的確,晚唐五代時期十八位著名詞家的作品,多賴此集得以保存,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文人詞派——花間詞派以此為形成的標志。作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詞總集,《花間集》在我國詞發(fā)展史和文學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
《花間集》在宋代即非常流行,現(xiàn)存南宋建康郡齋刻本的晁謙之跋寫于紹興十八年(1148),稱此前建康郡齋也曾經(jīng)刊刻過《花間集》,并用于郡將監(jiān)司幕僚離別時贈送之物,并說除建康郡齋本外,還有其他刻本,可能刊刻于北宋時期,或許北宋《花間集》就有刊本流傳了。現(xiàn)在存世的宋刻《花間集》,有建康郡齋紹興十八年刻本和宋刻遞修公文紙印本兩種。兩種皆為孤本,均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宋刻遞修公文紙印本刷印在南宋淳熙十一、十二等年鄂州(今武昌)的公牘檔冊紙上,紙背墨筆銜名有儒林郎觀察支使措置酒務施、城忠郎監(jiān)在城酒務賈、江夏縣丞兼拜斛場溫、鄂州司戶參軍戴、進義副尉本州指使監(jiān)公使庫范等,鄂州治所在江夏,就是現(xiàn)在的湖北武昌。因為使用鄂州公文紙的緣故,前人多認為刊刻地點也在鄂州。
此書經(jīng)清代藏書名家徐氏傳是樓、查氏聽雨樓、楊氏海源閣收藏。民國初年海源閣書散出后,周氏自莊嚴堪收得,后由周叔弢先生捐贈國家圖書館,可謂傳承有緒。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是中華文明燦爛的長卷中最為絢麗的華章。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宋代物質生活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宋代,從皇帝到大臣,到知識分子,幾乎全社會認同和推崇,使宋詞佳篇迭出,影響久遠。
中國是詩的國度,千百年來,中華先民以詩言志,以歌詠言。詩詞作為中國人表述感情的藝術創(chuàng)作,或莊嚴,或豪邁,或深沉,或空靈,有對史的記錄,有對情的抒發(fā),是藝術,也是生活,述說著自己,影響著他人,詩詞講述的是中國故事,記錄的是中國人的生活。在習近平治國理政實踐中,不少千古名句“似曾相識燕歸來”,而又激蕩起“新聲曲度”。今天這些優(yōu)美的詞句,讓人們品味多彩的中國、開放的中國。腹有詩書氣自華,今天我們學習宋詞,依然陶冶著情操,浸潤著生活的點點滴滴,是中國人的精神,是世代傳承的中國人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