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民族土壤 雕塑中國故事
《絲路長歌·文姬歸漢》(左)和 《絲路長歌·張騫出塞》(右)
作為延安魯藝的星火繼承者,作為高等藝術教育的傳播與實踐者,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努力地探索和思考如何更好地展現中國雕塑的面貌、形式、語言與內涵。
2005年夏天,我去歐洲考察西方的雕塑藝術,一開始收獲不斷,興奮不已,幾乎成了“朝拜之旅”。可是隨著考察的深入,我那激動、熱切的心情逐漸開始消退,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不同審美體系中的標準和話語權,不但造成了當代藝術觀念思想的晦澀難懂,還讓我們這些來自東方的“仰望者”陷入迷茫。
回國后不久,由德國藝術院校師生組成的訪問團到魯迅美術學院訪問交流。一位高個子的德國男生問在座的中國師生:我最近在中國參觀了好多城市和博物館,也參觀了你們的學校,覺得你們的文化、歷史、藝術都非常悠久、有特色,為什么還要向我們學?我不記得大家是如何解釋的,只知道從那天開始,我便堅定地從華夏民族深厚的文化積累中去嘗試創(chuàng)新,力求創(chuàng)作出具有中國文化氣質的雕塑作品。
經過三年的不斷實踐探尋,我終于找到了以戲曲人物為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作方向,創(chuàng)作了一組名為《國韻——生旦凈丑》的作品,并在中國雕塑學會舉辦的首屆中國雕塑大展獲獎,分別被中國美術館和國家大劇院收藏,多次參與國際交流展出。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曾在我的個展上說:“吳彤是能夠在自家的寶藏里找到許多稱手的兵器,并能夠使用得游刃有余的藝術家,好久未見這樣豐富而又單純、非常中國的作品了。”
在不斷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我始終帶著以下三個問題反復提醒自己,并努力將其實現:
第一,什么才是典型的中國雕塑?首先它展現的應該是中國的人、中國的事,是具有高度代表性、辨識性和藝術表現力的中國雕塑之美,以此講述中國故事,演繹中國精神,展示出獨特韻味的中國審美觀價值觀。《國韻——生旦凈丑》系列作品就是采用中國人特有的取其意、煉其形的方式,用縱橫的筆勢去展現生活的美好、人性的善惡、心懷家國天下的抱負,用世間百態(tài)訴說人生百味。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在這片大地上續(xù)寫了浩如繁星的故事,涌現出無數家喻戶曉的英雄豪杰、文化名人,為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
第二,哪些藝術語言是中國獨特的?我的答案是融入中國山水精神。中國傳統(tǒng)美學理論中向來有因山取勢、隨物賦形的思想,借山勢比喻人文精神,我將這種由山水移情至人心的方法,運用到具體人物造型關系與總體構圖中,最大化地展現出人物的內在精神。在此基礎上,壓縮概括,突出主要的形體,刪繁就簡,營造空間感與體積感,并呈現出與西方傳統(tǒng)雕塑迥然不同的面貌。
第三,當代中國需要什么樣的雕塑?什么樣的雕塑代表中國精神?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要在作品中做到表達得有新意、有韻味,表達得振奮人心,卻并不容易。這要求作者不但要在題材上體現中國人、說好中國事,還要在內容上不斷增添屬于這個時代的新語言。我在創(chuàng)作中常常會借鑒、融匯不同的藝術形式,比如參考中國戲曲用色。傳統(tǒng)京劇的色彩講究色正味濃,有著極強的象征意義和程式化的特點,紅色代表忠勇俠義,黑色代表直爽剛毅,白色代表陰險奸詐,黃色代表勇猛而暴躁……而昆曲,在此基礎上又多了個“雅”。我在作品中借鑒傳統(tǒng)繪畫技巧及方法用于泥塑表現,將工筆與寫意相結合,呈現出張弛有度、虛實相生的面貌。這一點在組雕作品《絲路長歌》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張騫頂風冒雪、砥礪前行,昭君懷抱琵琶、一去心知更不歸,蘇武憑仗西風、吹干淚眼,文姬告別胡地、一騎輕南馳,在虛化的藝術語言中,生命的艱辛、時間的流逝令人感嘆。
秉持這樣的創(chuàng)作初衷,我的作品越來越彰顯中國審美旨趣、傳播中國價值觀念。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誕生一百周年,為此我特別創(chuàng)作了一組紅色經典題材的作品,在西太湖美術館舉辦了名為《紅·顏》的個人作品展,這組系列作品將傳統(tǒng)與當代諸多元素有機融合,不僅喚起老一代對崢嶸歲月的回憶,更引起很多年輕人的關注。
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實踐中的認知與靈感。我在半年前參觀延安文藝紀念館的時候,被一張抗戰(zhàn)時期的老照片深深地吸引:左邊是周恩來同志穿著一件非常“入時”的雙排扣軍大衣,右邊朱德同志披著一件極具復古氣息的毛領棉斗篷,而中間的毛澤東主席則是一身肥大的棉軍裝,頭戴棉軍帽,一條又短、又小、又硬的毛質圍巾在脖子上打了一個倔強的節(jié),倔倔的樣子在整個畫面中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他們面帶微笑,神情泰然,并肩而立。受照片的啟發(fā),我腦中似乎瞬間就浮現了《看萬山紅遍》這件作品的樣子——一個雪后日出的清晨,一顆心形的冒雪綻放的梅樹下,三位偉人……
后來作品完成了,遠遠看去一顆紅心,心形的梅樹構圖寓意同心同德、團結一心,大雪壓彎的枝頭下一朵朵鮮紅的梅花傲雪凌霜綻放,代表了梅花香自苦寒來,更代表著中國共產黨人一直秉承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對取得革命最后勝利的堅定信念!他們身著戎裝,系著“同心結”,面帶微笑眺望遠方,斑駁的樹影灑落到臉上……
我們的文化悠久而獨特,我們的時代國泰民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一定會不斷涌現更多令民族驕傲、令世界矚目的高光人物與高光時刻,這些都將成為當代文藝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源泉與動力。我們只有植根于本民族深厚而獨特的土壤,不斷吸收和挖掘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才能充分展現出中華文明的當代價值與魅力,創(chuàng)作出具有中國文化氣派的藝術。
(作者:吳彤,系魯迅美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