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著羊群奔小康
四周被小山環(huán)繞,漫山遍野索瑪花盛開,有白色的、紫色的、粉紅色的,爭奇斗艷,競相開放。一棟棟青瓦白墻的樓房掩映其間,一條很直的水泥路把村子平分為二,并向山上延伸。這是初夏時節(jié),筆者在四川省涼山州金陽縣熱柯覺鄉(xiāng)丙乙底村看見的情景。
放眼望去,山上都被白色的索瑪花占領了,就像冬天一樣,銀裝素裹。樹木成林,雜草叢生,看不見一塊種植農作物的土地。走到村子里,或小青瓦房,或小洋樓,且都具有彝族特色,依山傍水,鱗次櫛比,讓人賞心悅目。村民房屋寬敞、明亮、衛(wèi)生,家里的家具也應有盡有,擺放得既美觀又大方。丙乙底村就坐落在這樣一個地勢平緩的“世外桃源”,更像一幅人間絕美的山水畫。
丙乙底村,有兩個村民小組,242戶896人,其中建卡貧困戶114戶542人。地處高寒山區(qū),海拔3200多米,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是一個純彝族村。只產馬鈴薯、蕎子和燕麥,而且都只能靠老天爺吃飯。隨著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和脫貧攻堅工作的進一步深入,該村因地制宜,靠山吃山,把發(fā)展養(yǎng)羊作為老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yè)發(fā)展來抓,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高山的羊
“現(xiàn)在羊子價格貴了,好多人都羨慕我們高山人草場寬好養(yǎng)羊。說句老實話,現(xiàn)在家里來客人都舍不得宰殺一只羊子吃哦。”
踏進村民的家,一群羊在一根長長的木槽里爭著吃什么東西,有奔跑著嬉戲玩耍的羔羊,發(fā)出“咩咩咩”叫聲,還有爭食的大羊,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略估了一下,羊群應該少不了30只。
主人看見我們來了,高興地招呼我們進屋坐,發(fā)煙給我們。他說羊子一個月不喂一兩次鹽,長得不好不說,一直不喂鹽的羊肉也不好吃,煮也煮不爛。羊子想吃鹽了放在山坡上都不會好好的吃草,東奔西跑的,因此,每個月都給羊子喂一兩次鹽。
看見那么干凈的院壩被羊踩臟了,主人的老婆有些不好意思地搭訕:只有喂鹽的時候才把羊子趕到院壩里,平時都關在背后羊圈里,羊子早出晚歸進進出出都不通過院壩,這樣衛(wèi)生才干干凈凈,這些都是修建房子的時候,政府幫村民考慮到的。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養(yǎng)羊不僅為了脫貧致富奔小康,也為了農作物長得好。常用羊肥的土地,土質松軟,不會板結,農作物也長得很好,特別是現(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想吃無公害的糧食、水果、蔬菜,買蔬菜都喜歡買有蟲的。村民說羊肥是所有的農家肥中最好的一種。因此以前很困難的年代,為了吃飽飯,大家都想辦法養(yǎng)幾只羊。
記得以前他們說高山的人放羊是輪流放的,想著想著,一位老年人拿一件藍色的披氈,正趕著一群羊路過,他告訴筆者,以前合作社放羊子是幾家人一個組,每家放十天或半月,這樣輪流著放。這種方式雖然節(jié)約了不少的勞動力,但有的不好好放羊,羊放在坡上的時間短了,吃不飽,也很瘦,發(fā)展不好。后來就各家放各家的,大家都一早起來就把羊放到山上去了,下午太陽落山了才把羊趕回家,一只只羊吃得肚皮飽飽的,走路都有些蹣跚。喂養(yǎng)起的羊個個都胖嘟嘟的,有的喂養(yǎng)得好的農戶,母羊產下的羊羔都是雙胞胎。
“那些都是過去的事了,現(xiàn)在各家喂養(yǎng)的羊子都賣成錢了,只養(yǎng)不賣,那我們怎么脫貧啊,現(xiàn)在羊子價格貴了,好多人都羨慕我們高山人草場寬好養(yǎng)羊。說句老實話,現(xiàn)在家里來客人都舍不得宰殺一只羊子吃哦。”老人說。
從前的日子
“那個年代,大家都窮得叮當響,沒棉被,白天披的是擦爾瓦和披氈,晚上蓋的也是它,一件擦爾瓦上面套一件披氈,很暖和,也是人人羨慕的。”
藍藍天,白白云,綠綠草。一個中年婦女在山坡上一邊放羊,一邊做著針線活。我想起了他們說的以前好多人養(yǎng)起的羊除自己食用外也不會賣,就順便問了一下她。
“以前合作社時,大家都貧窮得很,喂養(yǎng)不起羊,那時吃穿都成問題。到土地承包制以后,一家人才喂養(yǎng)起幾只羊。那時候只有有綿羊的人才穿得起披氈和擦爾瓦(用綿羊毛做的),沒有綿羊的人很羨慕有綿羊的人,綿羊毛也很珍貴。由于綿羊少,兩三年的羊毛集中在一起,才做得起一件披氈或擦爾瓦,有些年頭一斤綿羊毛能賣到幾塊錢。那時候高寒山區(qū)沒有什么經濟收入來源,就只有剪羊毛的兩個季節(jié)才有一點點收入。”她說。
“記得我成年了還沒有一套擦爾瓦和披氈,那個年代,大家都窮得叮當響,沒棉被,白天披的是擦爾瓦和披氈,晚上蓋的也是它,一件擦爾瓦上面套一件披氈,很暖和,也是人人羨慕的。而現(xiàn)在想穿什么衣服都有,五花八門,好多年輕人好好的衣服不穿,專門買有洞洞眼眼或補補丁的衣服,擦爾瓦和披氈也漸漸離開了人們的視線。黨的富民政策也是越來越好了,只是我們這些老年人老了,不然以后的日子肯定會更好。”她說。
貧困戶們
今年已經賣了10只32500元,過幾天準備再賣12只,過兩三個月還可以多賣一些,賣羊收入起碼10萬塊錢,信心百倍。
78歲的建卡貧困戶阿爾史哈,坐在一棵小樹下,啪噠啪噠地抽著旱煙,我們聊了好久。當他說起以前艱苦的歲月時,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依然有點沉重,說到現(xiàn)在的好日子,他的臉上又綻放著幸福的笑臉。
“喂,你哪個?我家賣的比其他家還少了,羊子你也看見了的,你如果要,明天來買,過了,有人來買了,我就賣給人家了哈。”
在和我們聊天的俄地作哈突然來了一個電話,他用彝語跟一買主談起了生意,他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掩飾不住分享了他的喜悅。他說買羊子的是另外一個鄉(xiāng)的,前天他就看過羊子了,今天打電話來他要5雙,每雙3800塊錢,生意成了。
我們很好奇地問他的羊怎么不按重量賣,而一雙一雙的賣,我們還第一次聽說過這樣賣羊子的。俄地作哈說他們又不在市場上賣的,羊子抓起來稱,麻煩不說,還把其它羊子也驚嚇到了。所以他們哪家都是買主來了,選好了羊,不管大的還是小的,一雙一雙這樣搭配討價還價起賣的。市場上每斤多少錢,他們都胸有成竹。俄地作哈還說他家現(xiàn)在只有43只綿羊了,今年已經賣了10只,32500元,過幾天準備再賣12只,再過兩三個月還可以多賣一些,賣羊收入起碼10萬塊錢,信心百倍。
5年前,楊依吉家在他們這個村算是貧困的,一只綿羊也沒有,后來他在外面打了兩年的工,買了30只綿羊給老婆在家里放養(yǎng)。這幾年他繼續(xù)在外面打工賺錢買羊,然后賣羊,這兩年一年都賣幾十只,今年賣了16只,賣了3萬多塊錢了,現(xiàn)在還有30多只綿羊,再過幾個月還要賣掉一些。
貧困戶阿爾史熱家也是這幾年才養(yǎng)羊走上了致富的。他家今年賣了42只,得9萬多元。過一個月還要賣9只,賣羊總收入10萬多元。現(xiàn)在還有50只,12月份可產羊羔20只左右,明年收入還要多一些。
拍羊片
這個村的羊群不斷地發(fā)展,被各地攝影家發(fā)現(xiàn)了,是一個拍羊片的好地方,每年冬天和春天雨季還沒有來前,跟著早出晚歸的羊群拍羊片成為攝影家們的新發(fā)現(xiàn)。
十多年前,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這個村耕地面積多,家家戶戶都有幾十畝,有的退耕還林還草面積就有三四十畝,一年補貼一萬元左右,有了這些錢,村上就專門研究,把種草養(yǎng)畜作為該村的支柱產業(yè)發(fā)展來抓。通過種草草場也變大了,村民們就開始發(fā)展養(yǎng)羊,特別是這幾年,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在家養(yǎng)羊的人就少了,草場也寬了,羊子的價格越來越好,只增不減。隨著脫貧攻堅的進一步推進,丙乙底村的村民家家戶戶都養(yǎng)起了羊,趕著羊群奔小康。
山坡上一群群羊在悠閑自得地低頭吃著青草,好像落在草叢里的銀珠,草豐羊肥。羊肉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蕎耙耙與羊肉湯鍋對彝族人來說是天下最好的美味佳肴。彝族老人去世了,也會宰殺一只大公羊,然后把羊板子放在死者的嘴前,意為老人去天堂有好吃的羊肉。以前村民養(yǎng)羊不舍得賣,不舍得殺,只有家里來貴客了,做紅白喜事才宰殺羊。只攀比哪家有好多只羊,變不成錢。現(xiàn)在大家比的是哪家賣了多少只羊,賣了多少錢,賣了又買,買了又賣,為的是賣羊賺錢。吃飯靠羊,穿衣靠羊,孩子讀書靠羊,娶媳婦也靠羊,發(fā)家致富奔小康更靠羊……
丙乙底村地處省級生態(tài)自然保護區(qū)百草坡內,保護區(qū)內生態(tài)旅游資源豐富,景觀優(yōu)美,民族特色濃郁,寧靜的藍天、白云,遼闊濕地風光,神奇的燕子洞、瀑布和石姑娘山、索瑪花走廊,奇山秀景,“世界最大熔巖漏斗形天坑群”、十萬畝索瑪花、30萬畝百草坡、神奇美妙的波洛云海等,不同的季節(jié)都有不同的看點,讓人大飽眼福,吸引了許多游客。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進一步深入,這個村的羊群不斷地發(fā)展,被各地攝影家發(fā)現(xiàn)了,是一個拍羊片的好地方。每年冬天和春天雨季還沒有來前,跟著早出晚歸的羊群拍羊片成為攝影家們的新發(fā)現(xiàn),并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
村民說:沒有羊和脫貧攻堅,沒有政府給他們修房子,他們不可能住上這種漂漂亮亮的樓房,這想都不敢想的事。以前他們聽說,城市里的人,住的房子有好幾間,連廁所都修在家里面,當時他們在想,這不可能吧,那不是臭得很了嗎?后來到縣城親戚家,才看的見這種房子,當時好多人還用不來衛(wèi)生間里面的水,主人只能一一教他們怎么使用。而現(xiàn)在村民自己家也和城里的人一樣住上了這種好房子,共產黨瓦幾瓦(“瓦幾瓦”彝語意為很棒很好)。
脫貧
有了電,農民不再砍樹燒火煮飯,丙乙底村變種植農作物為植樹造林、種草養(yǎng)畜,靠山吃山,走上了一條家家戶戶喂養(yǎng)羊子的支柱產業(yè)之路。
“不好意思,不好意思,今天生意好,忙不過來了,讓你們久等了,你們慢慢享用……”俄地洛則笑容滿面地向我們解釋著,從她的臉上就看得出今天她家的生意又是很好。
看見俄地洛則很忙,她的父親主動給我們介紹,俄地洛則是他的女兒,在北京打工了5年多,在彝族餐館工作,工資還不錯。但她聽說這些年老家脫貧攻堅,建房修路,各種基礎設施都搞得熱火朝天,旅游也開始火起來了。她就趕回來了。除她自己開起了一個彝族餐館,還和人合伙開了另一個餐館,生意紅紅火火。
丙乙底村村干部介紹:以前靠老天爺吃飯,每年都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自從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脫貧攻堅這些好政策,各種基礎設施得到了夯實,有了電農民不再砍樹燒火煮飯,丙乙底村變種植農作物為植樹造林、種草養(yǎng)畜,靠山吃山,走上了一條家家戶戶喂養(yǎng)羊子的支柱產業(yè)之路,現(xiàn)在全村除常年在外打工和搬遷的外,其余住在村上的家家戶戶都養(yǎng)羊子,全村四大牲畜存欄數(shù)達3456頭(只),村民養(yǎng)羊子,發(fā)“羊”財,奔小康。
2018年,丙乙底村退出了貧困村行列。
回去的路上,夕陽西下,陽光穿過云層落在草原和羊群身上,一位老人用蓑衣將一只剛產下的小羊羔溫暖地包裹住,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