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與靈魂的遇合 ——讀柯軍《念白:柯軍昆曲日記》
柯軍是位文化學者型的昆曲表演藝術家,唱戲說戲之余,臨池治印,著書立說,創(chuàng)作豐盈,屢獲佳績。新近出版的《念白:柯軍昆曲日記》就體現(xiàn)了他的學思和慧智。
日記,是一個人靈魂的隱秘之地,也是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流淌,寫時難免隨心所欲,誰寫日記都不打算給他人看的。在“中國昆曲傳習所”成立100周年之際,柯軍近30萬字的“私人文本”卻走進了讀者視野,戳動人心,令人驚艷。看似隨意閑適、洗盡鉛華的字里行間,跳蕩著激情的浪花,氤氳著他對昆曲的一脈深情。如此與靈魂相遇的閱讀,于我是久違了。
《念白:柯軍昆曲日記》是柯軍心靈與昆曲深情擁抱的產(chǎn)物。
從12歲走出家鄉(xiāng)昆山,一頭扎進昆曲的懷里,柯軍與昆曲已經(jīng)深情簇擁了四十幾度春秋。昆曲之于柯軍,早已嵌進了生命,溶進了血液。如柯軍自己所言:在我的生命中,有兩個家園,一個是昆山,生我養(yǎng)我;一個是昆曲,塑我成我。昆山是我的故鄉(xiāng),昆曲是我生命的寄托。
數(shù)十年的熏浸,《夜奔》里林沖的士子精神;《沉江》中史可法永不言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忠烈;《望鄉(xiāng)》中蘇武愛國忠貞的節(jié)操,都和柯軍的生命相遇并似乎都化成了熱血,在柯軍的胸腔里轟鳴。在柯軍的演藝生涯中,他尤其看重對身逢亂世傳承中華文脈的先賢顧炎武的演繹。
演繹大儒顧炎武,這個題材在戲曲史上前無古人。年齡跨度大,需武生、老生、老外應工集于一身,突破行當、跨家門,其難度之高,可以想見,是極具挑戰(zhàn)性的一出戲。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柯軍,盡管創(chuàng)作、傳承、上演過數(shù)十部精彩劇目,盡管有著文武兼?zhèn)涞膬?yōu)勢及豐富的文化內涵,盡管始終有一種游刃有余的力量自足底升起并向遠方企及,他依然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怕自己對先賢的痛楚與孤獨,體悟不夠深刻;二怕在創(chuàng)造與轉化中對昆曲的純正有所減損。他伏案勞形,反復研讀劇本,仔細揣摩人物心境,努力用心感知曾經(jīng)行走在中華文明版圖上的顧炎武,努力用昆曲原汁原味的表現(xiàn)手段來刻劃這位義無反顧、舍身取義的文化志士。這是對藝術的虔誠,也是對昆曲的敬畏。排練季,正值溽熱盛夏,每天要換七八件水衣。夜里也不停出汗,要更換三四件衣服,身體嚴重透支。還要耗神費思死摳戲,身心交瘁,人瘦了十多斤。他在日記里這樣記錄自己:“一早扎靠練功,之后排練《訣母》,下午約了康熙的扮演者施夏明一起到明孝陵,實地體驗第六出《問陵》。像劇中一路走過神道、金水橋、享殿、陰陽門、升仙橋、甬道口,直到‘此山明太祖之墓’的小山前,研讀劇本、揣摩人物心境、設計調度……誰知因每天排練量太大,走路太長,返程時,痛風突發(fā)、青筋爆出,腳背紅腫,腳邁不開,幾乎是爬上了車……”
柯軍為戲而生,敬戲如神,是個堅強隱忍,有死磕精神的人,這種死磕精神往往能讓人生畏。也正是這種“死磕”,讓他對顧炎武這個中國17世紀最偉大的早期啟蒙思想家的孤寂與痛苦、堅韌與崇高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滿臺都是戲。用心、用情、用功精湛演繹的同時,也是柯軍對他其心守持的一次完美的詮釋。2018年金秋,《顧炎武》作為第七屆中國昆劇藝術節(jié)、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第二屆紫金京昆藝術群英會開幕大戲,香飄戲苑。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其以昆曲的經(jīng)典方式書寫中國精神的圓滿成功,收獲著來自四面八方不絕于耳的禮贊。
2019年5月,《顧炎武》亮相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jié)。柯軍沒有讓自己獨領風騷,他一門心思想讓戲能留得住,傳得下,讓藝脈相承。頭天晚上的演出,他帶徒弟楊陽各演全本的三場戲。次日,他就把整臺大戲全部交給了愛徒。楊陽是柯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指定的繼承人,經(jīng)多年苦心栽培,柯軍覺得火候已到,要讓愛徒有機會在藝術節(jié)嶄露頭角。于他自己而言,身處幕后和站在舞臺上只是形式上的一種區(qū)別而已。整場演出,他一直在側幕為學生把臺加持。學生進進出出忙著變裝,他左左右右緊張幫忙。演出圓滿成功,楊陽給柯軍一個深情的擁抱,柯軍心頭猛然一熱,又一次想起少年,想起汗水,想起記憶里恩師的苛嚴和溫藹。夜里,他付諸筆端:“記得張金龍老師跟我說,我在臺上演,他在臺邊上替我捏了一把汗,因為我演的《伐子都》有大量的翻騰跌撲的技巧,有扎大靠左右540度的轉體僵尸,有踺子倒叉虎,有桌子上180度腰變僵尸,有3張桌子蠻子下高等等,每一項都有可能出事故,輕者崴腳骨折,重者還有生命危險,老師每次在旁邊給我把場,說那情景就是在火上烤啊,整出戲都是心驚肉跳,不敢喘氣,每次安全順利演出《伐子都》下來,張老師都好像經(jīng)歷一場生死博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可他總著笑著幫我卸大靠的繩子,解箭衣和大帶。老師還會拿手拍我的后腦勺,‘好小子,真是好小子!卸了妝擦擦汗上我房間吃小公雞去’。今天給楊陽把場,我多半是欣喜和欣慰。看著學生一路走來,在猶猶豫豫中爬行,最終還是選擇了昆曲之路,踏踏實實走下去,我也就無憾了。”
回眸只因情深。這些即是真切的生命體驗又是情感抒發(fā)的記錄,既有動人的內在力量,又能讓我們能感受到一種被藝術人格全面熏染的師徒關系。柯軍還一次次深情緬懷延續(xù)昆曲命脈的在天上的“傳字輩”鄭傳鑑老師,“那一拜,好像不僅僅是給老師磕頭,而是在給昆曲磕頭。老師傳給我的不僅僅是戲,他傳給我的是德,是做人的道理,是對昆曲的虔誠和責任。”他甚至一次次虔敬地敘寫當年魔鬼訓練時曾拿藤鞭抽打他,如今身染沉疴已在病榻將近二十載的“張老師的手”。他這樣寫道,“每次攥著他的手都是軟的,但這次拍攝去,當我第一時間抓住老師的手時,卻讓我心中一震。那雙手是硬的、涼的、蜷縮著舒展不開來,這是一名老藝術家的手。他的血脈流到了我的身體里,自己的身體卻如枯槁。” 這是一段令人動容的文字,能讓人讀到柯軍眼里的淚光。
2020年3月23日,環(huán)球昆曲在線播出柯軍10年前的第九個個人昆曲專場,劇目有《長生殿·酒樓》《紅樓夢·胡判》《桃花扇·沉江》。光陰荏苒,十年一晃而過。這天晚上,通過“蘭苑時光機”柯軍和觀眾們一起,看著臺上穿越千載百年,唱做動人的自己,心靈顫動著。入夜,寂靜之時,鉤沉起幾多歲月洗禮的記憶。暖色的燈光下,他重返時間的河流,真情不掩,直抒胸臆:今天再看看十年前的我,心里還是比較踏實的。欣慰的是那段時光昆劇院走上了泥濘卻很光耀的傳承之路;欣慰的是昆曲人含辛茹苦卻沒有辜負自己的藝術才華;欣慰的是在實踐中形成了南昆風度,確立了自己“最傳統(tǒng)與最先鋒”的昆曲觀;欣慰的是當時的昆曲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挑起重擔成長為昆劇院的骨干和昆曲的脊梁;欣慰的是今天有了回望過去的心安和甜蜜;欣慰的是可以親口嘗到了什么叫“不負韶華”的無憾和舒展的心境與滋味。
柯軍這番心靈囈語,折射著情感和思想的痕跡,沉潛、安詳,給人靜水深流之感。關于昆曲人戲里戲外的種種故事,關于臺上臺下曾經(jīng)交替如織的失落與無奈,激動與欣喜,關于緩緩流年里那些靈魂深處的悲與歡、苦與樂,柯軍在文本里翔實記錄的同時,將自己的心靈世界和盤托出,讀來會發(fā)現(xiàn)諸多充盈豐沛的細節(jié),讓人有意料之外的感慨并久久難以釋懷。
藝術家的表演思想、文化學者的自省意識、現(xiàn)實與舞臺的生命融匯,浸潤著柯軍一直活躍的先鋒創(chuàng)作。疫情期間,他坐下來讀《當代中國導演觀點》一書,總結著書中戲劇導演們的觀點,也鋪展著自己的昆曲信仰。“我想,我們的戲劇不能再保守了,格局再開大些,視野再開闊一點,膽子更可以再大一些,藝術創(chuàng)作要有自己的尊嚴,不能僅僅為了市場的賞金而討好取悅,更不能虛情假意扭捏諂媚;要積極向上,要有真情實感,戲劇創(chuàng)作要有靈魂并不斷升華,要緊貼閃光的生命狀態(tài)。”
與書中導演們的高雅藝術對話間,探詢著更純粹的戲劇生存與勘驗走向。正是這般對戲劇藝術的癡迷,使得柯軍的每一部作品都地氣豐沛、思力深沉,性情、感應和生趣都格外豐饒。“在我創(chuàng)作的幾部先鋒昆曲中,也是始終保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把自己內心的點點滴滴交給世界,哪怕是痛苦糾結反思拷問,也是真實的心,真實的情感。”
戲之于柯軍,無疑是一種靈魂的淬火。幾十載的戲劇人生,戲中那些英雄人物的民族氣節(jié)和百折不撓的性格,更是一直影響著柯軍。因此,我所認識的柯軍,是一個具有錚錚鐵骨,能以磅礴強大的內心,穿越痛苦,演好人生大戲的人。他如此淡定安然地沉吟自己的疼痛傷情,"功練猛了,渾身疼痛,痛風也來湊熱鬧。這對難兄難弟,此起彼伏相互比粗較勁,倒把我當成了局外人,讓我只能忍著不能發(fā)表意見。好吧,我就忍著吧。這樣的別樣,也挺有滋味的。""取下盔頭,卸下大靠,脫掉厚底,癱在了舞臺上。撩起彩褲,看著紅腫的膝蓋,真是慘不忍睹。這武戲就是這么難熬,硬頭盔勒得頭疼,大腦缺氧,想吐;大靠扎得胸悶,透不過氣,要窒息;搓著跪步膝蓋巨疼,腿軟發(fā)抖。錄制《亂箭》這12個小時的煎熬搏命,是我演藝生涯中最苦、最累、最痛的一次體驗。由于痛風發(fā)作,完全可以推遲錄像時間,但錄像牽扯的單位和部門較多,我只能顧全大局,苦著自己。""吳漢、崇禎、周遇吉,都看著摯愛的親人以非正常的方式去死,不只是無能為力,更像是親人離世的催化劑。這是蓋世英雄的人生至暗時刻。看完他們的疼,我還疼嗎?"他甚至可以在吞噬一切的巨痛中,在舞臺上把《夜奔》演繹得完美無比,然后說,"真實的疼痛讓我的表演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感謝疼痛!"……可以說,柯軍的境界,有著自己獨特的氣質和稟性。他的文字,看似平淡卻有筋骨,令人過目不忘。記錄傷痛卻沒有傷感,殊為難得。藉由這些平實的文字,亦能讓人深深地感受到其內化于身心的高度文化自覺和精神質地。任何人的情感都是有向度的。我以為,柯軍作為昆曲人,其深長的情感指向誠如柯軍自己所言:燃燒自我,成全昆曲。
情深方可動人。這套集中薈萃了柯軍近200篇真情涌動的日記,是從他新近5年來所寫的百萬字日記中甄選出來的,其中當然也離不開一些帶有煙火氣的日常敘寫。譬如寫到現(xiàn)代廣陵派琴家馬維衡府上吃揚州鍋貼,寫門庭若市讓人味蕾綻放的汪家餛飩,寫和武漢昆曲迷相約戰(zhàn)勝疫情后把酒言歡“一言為定”,寫他把《桃花扇》44出折子的劇目篆刻成印章時反復推敲、擺布,“好像此時生活在石林當中”那種怡然自得……我愿意不吝贊美地說,能于尋常的事物中見出不尋常的美,把一蔬一飯記錄得有滋有味又有情有懷,其真誠唯美的描摹,真有著昆曲的美感,讀來讓人心生歡喜。其實,我們的生活都是平淡庸常,日復一日,沒有多少波瀾和驚喜,不可能天天詩與遠方。但是,一個人,如果心懷大愛,情懷尚美,那就是一種力量,能讓人抗衡惡俗塵世,忘卻生活的茍且,尋覓到日常的美好,引發(fā)心底深深淺淺的遐想與感悟。
《念白:柯軍昆曲日記》是柯軍作為有學有術的昆曲人回報昆曲的一份厚禮。通觀其散發(fā)著昆曲雅韻和鮮明個性氣質的日記文本,筆調一步一移,情懷一詠一嘆,他自己也在書寫中不斷升華著,豐饒著。昆曲的滋養(yǎng),加上自身的執(zhí)著,讓這個典型的昆曲之子眼神澄明,內心凝定,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知道前方的路該怎么走,每一步的向前邁進,都有著自我超越的努力,以至讓自己精神皈依,靈魂抵達。
閱讀《念白:柯軍昆曲日記》是一種極致的審美體驗。由于文本鮮有雕飾,筆色天然,發(fā)乎生命和內在心境,有心思的抵牾,有靈魂的高度,這樣一本具有獨特個性標記的書,適合捧在手里,放在心上,細細品,讀來能直抵心靈深處那隅幽靜的港灣,能感觸到深蘊其中的美學考量,亦讓人仿如有一種如臨劇場的“在場感”,一種氣息蔓延環(huán)繞,不容抗拒。他,柯軍,就站在舞臺中央;水磨雅韻,就在你耳畔繚繞。時光素潔,梨花書聲,余音淼淼,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