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譯文出版社取得2021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中文簡體翻譯出版權(quán)
阿拉伯裔坦桑尼亞旅英小說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獲得了2021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此前,這位“冷門作家”作品僅以一兩個短篇的形式與中國讀者見面。在諾獎消息公布后,上海譯文出版社迅速反應(yīng),并取得了古爾納十部作品的中文簡體翻譯出版權(quán)。
古爾納于1948年出生在東非海岸附近的桑給巴爾島,1968年他以學(xué)生的身份來到英國,并用英文寫作。他不僅是小說家,也是一位文學(xué)研究者,曾在肯特大學(xué)(University of Kent)擔(dān)任英語教授,退休后擔(dān)任文學(xué)雜志《瓦薩非瑞》(Wasafiri)的顧問委員會成員,現(xiàn)居坎特伯雷。2021年,“因為他對殖民主義文學(xué)的影響,以及對身處于不同文化夾縫中難民處境毫不妥協(xié)且富有同情心的洞察”,古爾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xué)獎并受到廣泛關(guān)注。
上海譯文出版社取得古爾納十部作品的中文簡體翻譯出版權(quán),包括《離別的記憶》(Memory of Departure 1987)、《朝圣者之路》(Pilgrims Way 1988)、《多蒂》(Dottie 1990)、《天堂》(Paradise 1994)、《贊美沉默》(Admiring Silence 1996)、《海邊故事》(By The Sea 2001)、《遺棄》(Desertion 2005)、《最后的禮物》(The Last Gift 2011)、《礫心》(Gravel Heart 2017)、《來世》(Afterlives 2020)(中文書名為暫定)。其中,《天堂》曾入圍1994年布克小說獎,《遺棄》曾入圍2006年聯(lián)邦作家獎。
古爾納十分關(guān)注非洲殖民歷史、非裔在英國的經(jīng)歷以及身份認同話題。他筆下的主人公大多因進入新的社會環(huán)境,導(dǎo)致了其原有的社會身份與自我認同的破碎。古爾納的前三部小說《離別的記憶》(1987)、《朝圣者之路》(1988)和《多蒂》(1990)從不同的角度記錄了當代英國移民者的移民經(jīng)歷,《多蒂》以二戰(zhàn)后倫敦的一位女子的悲慘遭遇為敘事主體,是古爾納迄今為止唯一一部以女性為主人公的小說。第四部小說《天堂》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東非殖民時期為背景,作品頗具奇幻色彩,展示了非洲大地的社會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