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心中的贊歌 ——看西藏話劇團話劇《八廓街北院》有感
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之際,看西藏自治區(qū)話劇團演出的話劇《八廓街北院》(編劇次仁玉珍,導演吳旭、尼瑪玉珍),感到無比的驚喜。這個戲2018年曾來北京演出,劇名叫《八廓北院》,在廣泛聽取意見后,劇團又重新組織力量,邀請吳旭加盟導演,對該劇進行修改、打磨、提高,為慶祝建黨100周年,劇名改為《八廓街北院》,無論是主題開掘、人物塑造,還是舞臺呈現(xiàn)的整體面貌,都有了明顯提高,藝術質(zhì)量也有了大幅度提升,給人以面貌一新的感覺,令觀眾欣喜不已。
一、突出人的思想變化和精神成長,是該劇修改提高后明顯的變化。該劇以民族團結(jié)、建設美麗西藏為主題,以小人物反映大時代的創(chuàng)作視角,描寫居住在拉薩八廓街一個古老大院的居民,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里思想觀念變化、命運變遷和精神面貌的改變,歌頌了改革開放給他們帶來的巨大變化。這個大院原是清朝駐藏大臣的官邸,居住著藏、漢、回等幾個民族的居民,40多年來,大院各族民眾和睦相處,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尋找致富之路。尤其是大院里的幾個年輕人人生道路的選擇,更體現(xiàn)著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英明。他們從追求國家職工的“鐵飯碗”,到轉(zhuǎn)變思想觀念,自力更生做生意、搞旅游,多層面地開拓經(jīng)濟發(fā)展之路,帶領鄉(xiāng)親們共同致富,表現(xiàn)出最質(zhì)樸、最溫暖、最珍貴的民族親情。如果說,劇作演繹的是“同飲一井水,同為一家人”的生動故事,那么觀眾看這個戲又分明能感到西藏人民“同唱一首歌,同心報黨恩”的激動心情和喜慶情懷。
二、弘揚大愛精神,讓善良與愛心溫暖每一個人的心靈,讓人性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放出燦爛的光彩,是該劇所要表達的精神內(nèi)涵。慈祥善良的葡萄阿媽(阿媽貢珠),是大院里的長輩,也是大院里靈魂式的人物。她愛大院里的每個人,把自己的愛無私地奉獻給大院里的人。她年輕時收養(yǎng)普珠扎,視為己出,為此終身未嫁,以全部精力照顧孩子、養(yǎng)育孩子,給予他全部的愛。她的行動感動著大院里的人,贏得了大院人的尊敬。其美拉是農(nóng)奴出身,解放后過上了幸福生活,在黨的培養(yǎng)下進步很快,擔任大院組長,是大院的主心骨。他時時關心著大院里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受到大院人的愛戴。楊老師是1976年來西藏的內(nèi)地知青。1977年恢復高考到北京上大學,1981年回到拉薩成為拉薩工農(nóng)兵小學的教師。他曾一度離開西藏回到內(nèi)地,但終因心里放不下西藏的孩子們,不能忘懷西藏人民的情誼,又回到拉薩,之后一直留在西藏擔任教師。在他的精心教導下,學生倉姆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成為大院里第一個大學生。
該劇的導演在深入開掘該劇的主題基礎上,細膩地塑造人物,為演員的表演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使該劇的舞臺演出流暢、緊湊,且具有詩意的美感。劇中演員的表演很有激情,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感人的戲圍繞著葡萄阿媽(達片扮演)和普珠扎(小普布次仁扮演),同其美拉(仁青頓珠扮演)與妻子次卓瑪(大達珍扮演)之間展開。其美拉年輕時,因一時糊涂與相愛的戀人未婚生下一個孩子,戀人因難產(chǎn)去世,留下這個孩子(普珠扎),可他尚沒有撫養(yǎng)孩子的能力和精力,便把孩子悄悄放在大院門口,看著葡萄阿媽抱走。他一直瞞著妻子次卓瑪,擔心她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次卓瑪雖然看不慣普珠扎的調(diào)皮、跟人打架,但她心里知道,普珠扎的心地是善良的,因此她很想幫助普珠扎。當她聽到丈夫講出實情后,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還埋怨丈夫:“你以為我次卓瑪嫁給你只會同甘不會共苦嗎?我的心難道不是肉長的嗎?就算有千百個理由,你這樣做不知道孩子是無辜的嗎?為什么要讓孩子受那么大的委屈?你的心怎么就那么狠哪……”她對丈夫說:“其美,血濃于水的感情,不管怎么樣,我們一起去面對。”話語不多,卻顯示出一種大愛之情。葡萄阿媽心里更是一直惦記著如何化解兒子普珠扎與其美拉的感情隔閡。她心里明白:“因愛生出的恨,只能用愛去化解。”
其美拉處處關心普珠扎,生活上盡量照顧他。可是,他越是熱心卻越讓普珠扎反感。普珠扎心里一直很自卑:“我的一生都是個問號……我不知道我從哪來,我更不知道我是誰。從小被人嘲笑,從小被人看不起。”甚至有人背后議論他是其美拉的私生子,更讓他抬不起頭來。因此他恨其美拉。在葡萄阿媽的耐心勸解和其美拉的努力下,普珠扎與其美拉情感上的隔閡消解。普珠扎為做生意偷偷拿走葡萄阿媽的傳家之寶唐卡,結(jié)果生意失敗,阿媽的寶貴唐卡也被他弄丟了,是其美拉想盡辦法又找回了唐卡。當普珠扎從其美拉手中接過阿媽留給他的這件寶貝時,情不自禁地叫了一聲“阿爸”,不僅讓其美拉喜出望外、熱淚盈眶,與兒子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也讓觀眾感受一種釋懷。多年來的怨恨與隔閡終于用愛心化解,每個人都為劇中人感到高興。
戲,就是以這種涓涓細流的仁愛之情,溫暖了劇中人,也照亮了人世間的所有人,讓人感受到愛的溫馨與真情的舒暢。在這里,葡萄阿媽的善良與愛心、普珠扎的個性與韌性、其美拉的開闊胸懷、次卓瑪?shù)乃逝c大度,還有楊老師(大普布次仁扮演)對孩子們的關愛之心,都被演員們演繹得栩栩如生,個性鮮明,形象動人。
三、塑造新的人物,展現(xiàn)新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為該劇的成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雪域高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轉(zhuǎn)變了人們的價值觀念,擴展了人們的思維,拓展了西藏人民脫貧致富的廣闊道路,為他們走向幸福美滿生活展示了宏偉的人生愿景,而大院里年輕人的成長更是令人矚目。
巴松,是第一個感受到改革開放氣息的青年人。尤其是他聽了楊老師介紹內(nèi)地搞活經(jīng)濟的諸多辦法,更使他的思想開了竅。他學著做生意,承包甜茶館,有了積蓄又擴大經(jīng)營范圍辦公司。不但自己脫貧致富,還帶動了大院里的年輕人。亞古就是受他的影響走上致富之路的。亞古背著愛人拉姆,偷偷地辦了辭職,開始是跟著巴松辦公司,后來是自己開辦公司,完全是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勤勞過上了以前從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普珠扎,一個生性調(diào)皮、不受人待見的孩子,長大了也沒有一個正當?shù)墓ぷ鳎煊问趾瞄e,動不動就跟人打架。看見巴松做生意掙錢,他眼熱。結(jié)果自己做生意卻失敗了,灰頭土臉地回到大院:“看吧!我失敗了,生意全賠了,我什么都沒有了,現(xiàn)在和乞丐沒什么兩樣了。你們想笑話我,想挖苦我,都來吧……”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大院的人們沒有歧視他,而是伸出熱情之手幫助他、鼓勵他。次卓瑪對他說:“說的什么話,生意賠了錢沒有了,還可以再掙嘛。什么乞丐,都是喝一口井水的人,都是一家人。有我們在,你就永遠不會沒吃沒喝的!……我們都會幫你的!”在其美拉和大院親人們的鼓勵下,普珠扎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成長道路,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跟著葡萄阿媽學畫唐卡,成為了一個有天賦的唐卡畫家,結(jié)婚生子,一家人幸福地生活著。
這是多么暖心的畫面!看到一代年輕人的成長,看到他們靠著自己的雙手改變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讓自己的人生放出了光彩,不但年輕人增強了成長的自信,大院里所有人的心里都像吃了蜜糖。就如其美拉說的,“我們的北院,有著3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漫漫歲月長河里,我們的大院一直安靜地佇立在八廓北街,見證著拉薩、見證著西藏是如何從苦難走向光明,從衰敗走向輝煌……如果北院的老磚能說話,她會告訴全世界如今我們的生活是何其幸福、何其安定、何其團結(jié)。”其美拉的話說出了大院人的心愿,也表達著西藏人民的心聲。他們從心里感謝黨的領導,感謝改革開放以來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情不自禁地從心里唱出了甜蜜的贊歌,滿懷信心地按照黨的新時代、新征程宏偉藍圖的指引,前進在建設美麗新西藏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