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風教授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學術研討會順利舉行
研討會現(xiàn)場
6月26日,蔣風教授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師范大學圖文信息中心七樓報告廳舉行。浙師大原校長、國際格林獎獲得者蔣風,浙師大副校長潘慧炬,復旦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兼學前教育分社社長張永彬,浙江省社科聯(lián)科普處處長王三煉,浙師大學術委員會專職副主任高玉,社科處處長馮昊青等出席會議。本次會議由浙江師范大學主辦,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承辦,人文學院院長葛永海擔任主持。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30余位兒童文學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并做主題發(fā)言。
浙江師范大學副校長潘慧炬致歡迎辭,他介紹了浙師大作為兒童文學培養(yǎng)基地的基本情況,并高度肯定蔣風教授對中國兒童文學發(fā)展做出的貢獻。
復旦大學出版社副總編張永彬代表出版社向蔣風教授致敬。他首先回顧了本書的編寫歷程,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耗時3年,集結了國內優(yōu)秀學者,增加了最新的研究視野,全書的結構得到了優(yōu)化,作品的解讀更為豐富,他認為,蔣風教授在培養(yǎng)兒童文學工作者、研究者的同時,堅持每隔十年對中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進行一次梳理,這種學術精神令人動容。
浙江師范大學原校長、“國際格林獎”獲得者蔣風致辭,他首先對出版社、學校領導、與會專家學者以及會務組的工作人員等全體同志表示感謝。自從13歲當“小老師”開始,他便愛上了兒童文學,在“光榮的荊棘路上”風風雨雨走過了70多年。他認為,人的一生中,能做好一件事情便足矣,因此他一直致力于中國兒童文學事業(yè)的探索。“人在平凡中要活得有意義,怎么才有意義呢?就是要有夢想,有夢想就有追求,有追求就會出現(xiàn)奇跡。”今年已經97歲的蔣風老師,將自己看作“90”后的追夢人,想要再做幾件與兒童文學相關的工作,并希望夢想能在現(xiàn)實中開出花來。
一
第一場研討會由浙師大兒童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周曉波主持,太原師范學院教授崔昕平擔任本場的評議人。
浙師大兒童文學研究中心教授韋葦首先發(fā)言,他追溯了1978年蔣風教授在浙師大首次開設兒童文學專業(yè)并招收研究生的歷史,肯定了蔣風教授的遠見卓識。隨后,韋葦認為,蔣風先生出于兒童文學基礎理論建設的重視,充分完善兒童文學圖書資料的儲備,本校學者則在其影響下,先后出版多部中外兒童文學史,彌補了兒童文學自來無史的缺憾,使浙師大得以成為中國兒童文學史研究的重鎮(zhèn)。韋葦提出,一部文學史的公正、完整、穩(wěn)妥是讀者首先期待的。蔣風先生作為長者、前輩,見證了本書的發(fā)展,在編寫資格上無可替代。另外,《中國兒童文學史》的編寫也是對中國文化安全的一份保障。通過文學史的記載,可以從側面證實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程。
溫州大學教授吳其南帶來題為《談談“我從哪里來”和“我是誰”》的主題發(fā)言,他首先從資料的搜集和鑒別兩方面闡釋了文學史寫作的難度。吳其南認為,兒童文學史研究的是“我從哪里來”的問題,但是要弄清楚“我從哪里來”就必須要先研究“我是誰”,關于“兒童文學是什么”的不同回答必然導致兒童文學史的不同寫法。吳其南引用柄谷行人的“風景說”來探討兒童及兒童文學的發(fā)現(xiàn),從中國的文化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成人與兒童之間缺少距離,因此中國古代的成人就是兒童;而在現(xiàn)代,人們通過對兒童的否定來發(fā)現(xiàn)兒童。他指出,關于“我是誰”即“兒童文學是什么”的研究始終是兒童文學史研究的關鍵,針對這一問題,蔣風老師在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中已經做了許多相關的工作,同時也為后輩提供了繼續(xù)深入研究的空間。
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湯素蘭圍繞“主體、當代、世界”三個關鍵詞進行評述。她主張兒童文學史的寫作應當擺脫對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簡單套用,彰顯兒童文學自身的主體性。蔣風教授在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中對通俗、網絡兒童文學的納入,體現(xiàn)了當代兒童文學史寫作的開放性視野。此外,湯素蘭認為,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以世界優(yōu)秀兒童文學為參照的同時,以客觀的態(tài)度敘寫中國兒童文學,堅守了中國兒童文學的民族性。
浙師大兒童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吳翔宇探討了兒童文學史寫作的難度與張力。他提出編寫兒童文學史的難度在于兒童文學概念的模糊,因此他用“中國、兒童、文學”三個關鍵詞對中國兒童文學概念進行了界定。吳翔宇認為兒童文學并非孤立的存在,兒童文學史寫作的張力在于既要將其納入文學史的整體文化語境中,又要確立中國兒童文學自身的主體性。
復旦大學出版社編輯謝少卿用“統(tǒng)一、多元”以及“共性、個性”概括了對本書的兩點體會。按照唐代史學家劉知己提出的“史學、史采、史實”的史學標準,她認為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遵循了唯物史觀,書中既存在對作家作品的客觀分析,又有對社會歷史的梳理與經驗總結。此外,謝少卿認為,本書將審美性與兒童性共存的作品納入到兒童文學史當中,體現(xiàn)了兒童文學是人學這一思想觀念。
崔昕平對本場發(fā)言進行評議,她認為文學史的書寫是當代學界研究的知識增長點。自80年代以來,中國兒童文學史經歷了從顛覆和解構,到建構和充實的過程,越來越切近文學史的本源。
二
第二場研討會由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湯素蘭主持,浙師大副教授胡麗娜擔任評議人。
浙師大兒童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周曉波用“生命不息,‘逐日’不止”概括蔣風先生堅持研究中國兒童文學的精神。她談到,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系統(tǒng)地整理了“史前、現(xiàn)代、當代、新世紀”四個時期的中國兒童文學史,為今后的研究編寫提供了借鑒的范本。她也提出,本書存在創(chuàng)新性不足、內容重疊及缺少等問題,并呼吁今后的兒童文學史研究能夠彌補缺憾。
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李紅葉談論了復旦版《中國兒童文學史》的價值與啟示。她指出,這是一部能夠引發(fā)我們與之對話,并且也不遮掩其欠缺的著作。本書反映出中國兒童文學史的重寫將走向常態(tài)化和多樣化,并展現(xiàn)了一種新的文學史觀。針對劉緒源先生撰寫的4、5兩編,李紅葉認為,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加強了對文學史書寫的審美標準以及對作家作品的美學分析,凸顯了撰寫者的個性特征。多位學者的共同編撰,增加了本書的豐富性和可討論的空間,使本書具有高度的包容性。
貴陽學院副教授馬筑生認為,中國兒童文學史書寫始終受到三種話語霸權的控制——漢語霸權、西方話語霸權以及精英話語霸權。我國的兒童文學應由傳統(tǒng)的民族史觀,轉變成多民族的多元文學史觀。在當前中國兒童文學的研究,置身于以西方認識為主體的語境之下,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中關于中國兒童文學史前期的編寫是一種回歸。最后,他提出本書中“空白期”的說法值得商榷,因為港澳臺兒童文學在此時期并未受到過多沖擊。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齊童巍博士圍繞新世紀兒童文學史寫作的新突破進行發(fā)言。他指出,相較于以往的合作編寫時抹去編寫者的差異,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則是求同與存異的辯證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兒童文學史寫作的方法論創(chuàng)新。站在西方人文學科的研究視野下,眾人合作現(xiàn)象十分普遍,齊童巍認為這樣的研究模式能夠發(fā)揮個人所長,更好地思索研究的問題。此外,他認為兒童文學史能夠為兒童文學研究提供立足點,也能促進兒童文學的社會影響力的提升。
浙師大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倪穎玲博士認為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是一次真正的文學史的重寫。本書對中國古代兒童文學的孕育和成長進行了思考和回答,對中國兒童文學進行了新的建構。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對于歷史分期的重構,促使了新的史料的發(fā)掘,使得歷史文本具有更多的可選擇性,是一種新的延伸、書寫和拓展。隨后,她發(fā)現(xiàn)本書在高度重視史料的同時,仍有批評家主體的存在,既有對整體的把握,又有細節(jié)的呈現(xiàn)。最后,倪穎玲指出,港澳臺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也應納入到史學研究的視野中,并呼吁中國兒童文學史書寫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胡麗娜教授對本場發(fā)言進行評議,她認為本場學者的發(fā)言體現(xiàn)了學界對于兒童文學史話題的關注。如何更好地推動中國兒童文學史研究的良性發(fā)展,將是我們未來不斷努力和探尋的方向。
三
第三場研討會由浙師大副教授竇全霞主持,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李紅葉擔任評議人。
太原師范學院教授崔昕平認為,文學的研究應建立在文學史研究之上,并肯定了蔣風教授在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中的奠基作用。隨后,她借引戴燕等人的觀點,強調了文學史的求真思路以及其對文化的保持和再造的功能。作為本書的參與者,崔昕平采用傳統(tǒng)的文學史書寫方法,同時提出了“見樹木”還是“見森林”的疑問。談及文學史的科學主義傾向,她將中國兒童文學史的書寫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的書寫進行對標,強調用材料說話,用大量的一手資料作為支撐。最后,她提出了出版同本書相匹配的兒童文學作品選的展望。
浙師大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胡麗娜肯定了蔣風老師的“逐日”精神,她將本書放置在中國兒童文學發(fā)展的歷程當中探討,它是漫長的歷史當中,串聯(lián)前后歷史的重要的寫作溝通。同時,胡麗娜將現(xiàn)代文學史、西方英語兒童文學史作為審視的兩翼,借此更為清晰、理性地看待我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她認為,中國兒童文學史的寫作范式存在單一和狹隘等方面的問題,應注重對史料的挖掘和鑒別,并將其放置在更加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下。
贛南師范大學副教授楊寧發(fā)表了關于史前兒童文學的幾點看法。作為參編者,楊寧認為史前兒童文學史編寫的難度在于史料的搜集,相關史料內容豐富、題材繁多,既有文字記載又有民間流傳,需要對不同的文類進行細致的研究和整理。她提出,民間文學始終是兒童文學的重要資源,從《稻草人》《大林和小林》到《根鳥》《我的媽媽是精靈》都留有古典童話、民間童話的痕跡,史前兒童文學是一個無限延伸和發(fā)展的狀態(tài),它的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過去,也在當下。
哈爾濱學院副教授楊藻帶來題為“地域生香,共書童史——兒童文學史書寫面貌”的發(fā)言。她站在地域文學的視角,將中國各地的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看作“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多元色彩的呈現(xiàn)。楊藻認同蔣風老師在前言中所提出的,中國兒童文學是多民族的、多地區(qū)的、與世界兒童文學融合的多元并存的,互補共進的開放理念。此外,她提出,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在寫法和編排、小標題的擬寫上存在邏輯重復等問題。
東北師范大學副教授聶愛萍從讀者的視角論述了蔣風老師編著中國兒童文學史的科學精神。隨后,聶愛萍從科學態(tài)度、科學邏輯、科學思想三方面對蔣風老師的科學精神進行探討。她認為,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根據(jù)政治史來審視和辨析文學與外部條件的關系,體現(xiàn)了了包容和開放的科學邏輯。同時,秉持了進化、和諧、系統(tǒng)和轉化的科學思想,展現(xiàn)了不同的歷史維度之間的互動以及動態(tài)發(fā)展。
湖州師范學院副教授韓雄飛站在學科建設的角度進行發(fā)言。她認為本書是中國兒童文學史與時代雙向互動下的產物,在學科建設方面具有里程碑意義。兒童文學與現(xiàn)當代文學一脈相承,但一直寄生于現(xiàn)當代文學之下,受到一定限制。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的出版,使兒童文學學科開啟了新紀元,成為其獨立成科的新起點。此外,本書改善了以往文學史中存在的功能指向性強,文學趣味性貶損的問題,具有很強的教材性,有助于讀者全面地認知兒童文學的百年發(fā)展歷程。
李紅葉教授對本場發(fā)言進行評議,她指出,本場研究者們著重關注研究主體與研究對象間的對話以及研究者之間的對話,并高度肯定了研究者們對于兒童文學的熱愛。
四
第四場研討會由溫州大學吳其南教授主持,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齊童巍擔任評議人。
校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常立首先發(fā)言,他認為文學歷史的發(fā)展曲折變化,并非簡單的線性進化,中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歷程好比一部“英雄人物的成長史”。他從本書的4、5兩編中看到了“一個人的誕生與變異”。將作家的生活帶入到文學史的寫作中是一種文學史寫作的新嘗試,是作為“支流文學史”的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新。最后,提及兒童文學史的跨學科研究,他認為可以采用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新的視角對文學史進行重構。
合肥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謝之峰老師談了兩點感悟。首先,謝之峰肯定了蔣風老師的理論著作對于其作為兒歌創(chuàng)作者的幫助和引領。他認為當前的兒歌創(chuàng)作存在只講政治內容,不講語言特色的現(xiàn)象。謝之峰認同蔣風老師所提出的兒歌創(chuàng)作題材宜小不宜大,避免生硬地描寫政治等觀點。其次,他認為創(chuàng)作應當著重關注兒童文學中的形象塑造,并將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與趣味性相結合。
浙師大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副教授竇全霞探討了東亞視域下的兒童文學史書寫。借引本書中對于中國兒童文學開放性與民族性合轍的觀點,竇全霞認為,對于中國兒童文學史書寫的探索應當既有本土的聲音,又有國際化的視野。但是,研究者的視野通常僅聚焦歐美,缺乏對于日、韓等東亞兒童文學的關注。借引梁啟超“希望和答案仍在東方”的說法,竇全霞指出,東亞是打開未來亞洲兒童文學的鑰匙,需加強東亞地區(qū)間的理解、溝通與交流。此外,她認為可以將日本、韓國等作為研究支點,尋找中國兒童文學與東亞兒童文學的異質與共性。
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牟月老師肯定了兒童文學史在職業(yè)學校幼兒文學教學中的應用。牟月指出,學前教育作為終身教育的開端,其高職教學卻一直存在重技能、輕理論的情況,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的出版,有利于教師們了解中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階段,提升綜合素養(yǎng)。此外,在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方面,本書對于史前期兒童文學史的梳理,為幼兒文學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理論基礎,有利于未來幼兒教師們講好中國故事。
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門秀山老師論述了童謠在兒童文學史中的定位。他從五四“歌謠學運動”出發(fā),梳理了中國兒童文學先驅對于中國傳統(tǒng)兒歌的研究和關注。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的出版,對兒歌的定義作了清晰的界定,對兒歌的題材也進行了明確的分類。門老師認為,兒歌應當引起社會的關注,呼吁兒童文學作家為兒童創(chuàng)作出更多更好的兒歌作品。
齊童巍博士以文學形式的內與外對本場發(fā)言進行評議。他認為研究者們在關注中國兒童文學史的文學形式、思想性、形象性等內部研究的同時,也關注到了中國兒童文學的社會傳播、跨學科研究、東亞文學的發(fā)展環(huán)境等外部研究,最后,他對未來兒童文學史研究與寫作的可能性進行了展望。
浙師大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翔宇對整場研討會進行總結。他指出,與會專家的發(fā)言主要圍繞兩個方面。其一,注重對中國兒童文學史的編撰方法、觀念、史料的評價與梳理;其二,從本書的編寫出發(fā),延展至整個兒童文學史書寫的問題。吳翔宇認為,兒童文學具有獨立成史的條件,即鮮明的研究對象、清晰的發(fā)展歷程以及專業(yè)的創(chuàng)研團隊,新編《中國兒童文學史》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兒童文學史重寫、重構的嘗試。此外,吳翔宇介紹了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創(chuàng)作與理論研究并舉,兼顧社會服務的發(fā)展模式,并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關注中國兒童文學的發(fā)展與建設。
大會最后,蔣風先生再次對在場的專家、學者、同學們表示感謝,他承諾將吸納各位專家學者的改進意見,再對本書做一遍全面的梳理;此外,蔣風先生強調了文學史的發(fā)展對于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只有不斷完善兒童文學發(fā)展史,兒童文學學科才能健康長遠地發(fā)展下去,并自覺融入到中國文學的潮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