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成年人夜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片在线观不卡,色噜噜狠狠网站狠狠爱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紅軍坪四代守陵記
    來源:成都日報 | 蔣藍   2021年05月25日08:54

    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是全國第二大蘇區(qū)——川陜革命根據(jù)地中心及首府所在地。位于沙溪鎮(zhèn)王坪村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紅軍烈士陵園”是中國安葬紅軍烈士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規(guī)模比這里小的紅軍墓地,還有聶正遠守護的瓦室鎮(zhèn)嘯口村紅軍坪墓地,以及沙溪鎮(zhèn)蘇坪墓區(qū)和大城寨墓區(qū),均屬保存較完整、具有歷史意義、不便遷移的紅軍墓區(qū)。

    自1934年10月紅軍離開嘯口村,村民聶永奎便義務(wù)守護掩埋在這里的3000多名紅軍烈士。直到1982年,其子聶正遠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又守墓39年。現(xiàn)在,聶正遠的兒子聶長周、孫子聶自強、孫女聶黎也加入管護烈士墓區(qū)的行列。

    聶正遠一家四代守護紅軍坪墓地已經(jīng)87載,這平凡的一家,用行動踐行著當初的承諾。

    無名烈士墓三千

    2021年4月4日,清明節(jié)。

    天麻麻亮,石人山籠罩在淡霧中,看不真切。聶正遠覺得該起床了。老伴王秀清也醒了:“老頭子!不要逞強,我們一起去。”

    紅軍坪墓地始建于20世紀30年代。在35畝大小的山坡上埋有3000余位紅軍戰(zhàn)士的遺骨,是聶正遠父親聶永奎數(shù)十年來壘起的土墳。墓地中央一塊巨石上,聳立著20世紀80年代初通江縣政府修建的“川陜省工農(nóng)總醫(yī)院烈士紀念碑”,風蝕雨浸的斑駁青苔,訴說著紅軍當年的故事。

    現(xiàn)在提倡文明祭掃。但聶正遠覺得,紙錢可以不燒,但若連蠟燭、高香也不敬,恐怕于禮不合,幾天前他還去瓦室鎮(zhèn)買了兩串一千響的鞭炮。

    一開門,外面在落雨。

    聶正遠扛起鋤頭戴著斗笠就出門了。老兩口沒吃早飯。嘯口村一帶的老風俗,每天只吃兩頓。

    出門向左,是通往墓地的小路。走著走著突然腳下一滑,他連打幾個趔趄才穩(wěn)住身形:“吔!你們在催我啊?我來了!”

    幾分鐘后,他們走到紅軍坪墓地。那里的一磚一石、一土一木,都是聶正遠和父親幾十年來經(jīng)手的。看到一個墳塋被雨水沖缺了一小塊,他捧泥填上,用鋤頭夯實,再去找大小合適的石頭嵌入。

    嘯口村地處一個四面環(huán)山的小平地當中的上灣,遠處青峰聳立,近處田舍儼然,山腳下的大通江河蜿蜒深流,山影紛呈,播散著一派碧水繞村舍的田園詩意。在長勢旺盛的成片油菜、大豆、玉米地中,有一片小樹林。這片小樹林里因為有數(shù)千紅軍烈士的墳塋,被村民稱為紅軍坪。

    這里的樹,有榿木、柏樹,大部分是聶正遠從山里采挖移栽而來,小部分是從市場采購的樹苗。他們家缺壯勞力,屬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一轉(zhuǎn)眼,1000多棵小樹都成大樹了。聽到雨點打在樹葉上的聲音,雨又滴落在自己額頭上,一股爽朗的涼意直走心頭,他不愿意去擦。樹林里,呈梯級分布有3級平臺,每一層弧形的平臺密密麻麻分布著小墳包。一些墳頭上插著小國旗,那是他們夫妻以及來自各地的祭拜者帶來的。

    去年8月16日,民間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的前一天,聶正遠夫妻就帶著孫子聶自強、孫女聶黎祭掃過一次。聶正遠對孫兒孫女說:“你們要感恩啊,莫得他們的犧牲,哪來這樣的好生活!”

    每年從3月開始,聶正遠和家人就動手壘墳,他們要趕在清明節(jié)前把3000多座無名烈士墓壘一遍。

    今天清明節(jié),夫妻倆是最早到達墓區(qū)的人。紀念碑高約4米,棱角筆挺,巍峨莊嚴,一排排的赭紅色墳塋波浪一般涌過來,簇擁在紀念碑四周。遠遠望去,紀念碑仿佛是一把出鞘的青銅劍。

    上香。點蠟燭。王秀清忙著在紀念碑前擺放水果,還有一瓶白酒。

    聶正遠把手洗干凈,在紀念碑后點燃了鞭炮。鞭炮聲驚起雀鳥,似乎把地上的喧嚷帶往高空。一團濃濃青煙從樹林升起,隨即拉斜,逐漸變淡,消散在對面的筆架山山肩。

    今年天氣偏冷,墓區(qū)附近山野的桐子花開得熱烈,滿樹喧嘩。也許是雨水的播散,遠遠就聞到一股甜甜的花香。

    在聶正遠看來,桐子花的命運就是先苦后甜。開花的時候,總是伴隨風雨,還伴隨著“倒春寒”,這一時令就叫“凍桐子花”。桐子花是在雨、風、雪的激戰(zhàn)中怒放的。桐子花一開,山就青了,水就綠了,鳥兒的歌聲也變得清甜清甜的,其中五彩斑斕的桐花鳳穿梭在山林。父親說過,桐花鳳是山里最漂亮的鳥兒。

    聶正遠多年來形成的習(xí)慣,首先為紅軍陵墓上墳,再去祭掃不遠處的父母墳塋。

    那年,纏綿病榻的父親自知不行了,在床頭讓聶正遠跪下來:“我要走了。我自愿守墓大半輩子!你答應(yīng)我:要繼續(xù)守好紅軍墓!”

    聶正遠流著淚答應(yīng)了。其實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去墓地巡夜,這里沒有金銀財寶,不怕盜墓,主要是怕人偷砍樹木以及牲畜踐踏。無論多么濃稠的夜色,父子倆熟門熟路,從不用手電筒。都是紅軍,有什么好怕的?

    對山外的世界,聶正遠知之甚少,但他熟悉嘯口梁(嘯口村的舊稱)的一草一木。為了履行對父親“守好紅軍墓”的承諾,聶正遠“子承父業(yè)”,守護3000余名無名紅軍的烈士墓,36年如一日,從不懈怠。

    清明節(jié)的雨比較大,待雨落停,在通往墓地的林間小道上,100多位村民陸陸續(xù)續(xù)來了。他們在墓碑前的平臺上斟滿清酒、獻上祭品、默哀肅立,鞠躬,還有老人要磕頭,然后燃放鞭炮,最后小心地把菊花插在地上。

    在祭拜的人群中,80多歲的吳顯杰神情凝重。他的父親吳敏德曾是遠近有名的中醫(yī),苛捐雜稅沉重,一家9口只好給地主張聯(lián)俊當長工,紅軍來了,他們家和很多村民都分到了田地、房屋。1934年川陜省工農(nóng)總醫(yī)院遷到村里,村民盡其所能護理傷病員,父親吳敏德到醫(yī)院為戰(zhàn)士治病,母親也幫醫(yī)院送抬傷員、收買糧食、清洗衣服被褥。

    3000多名紅軍犧牲后,村民把烈士安葬在紅軍坪一帶。

    新中國成立后,在聶永奎、聶正遠父子的帶領(lǐng)下,吳顯杰、任多強、吳永平等村民常常到無名烈士墓清除雜草枯枝、疏通水溝。幾十年來,他們從不允許任何人在紅軍墓周圍放牛、扯豬草、砍樹。

    而口村祭掃紅軍墓的習(xí)俗,始于1990年清明節(jié)。

    守陵,天大的事情

    3000多位生前相識或不相識的人聚在這里,都沒留下名字。他們沒有名字,只有力量。從1932年某天開始,他們就為活著的人躺下了……

    紅軍坪墓園位于石人山山腰,坐北朝南,正對碧波蕩漾的通江河,以及經(jīng)常嵐煙四起的筆架山。

    聶正遠1946年10月生于嘯口梁的下麻壩,兄妹5人,他居老三,現(xiàn)為嘯口村的普通村民。1982年,他從已守墓48年的父親聶永奎手中接過守墓的接力棒,一守就是39年。36歲的漢子如今已兩鬢斑白、皺紋滿臉。

    聶正遠的父親聶永奎生于1911年,幼年就成了孤兒。家無土地,僅有父母遺留的兩間破屋,聶永奎給地主家放牛、砍柴,勉強填飽肚子。

    “爹也窮,媽也窮。爹窮蓋蓑衣,媽窮蓋斗篷。細娃兒莫蓋的,抱個吹火筒……”這是聶永奎每次給聶正遠講紅軍故事時都要唱的一首童謠,那些年,通江縣的窮人生活都是這樣的。

    1932年冬,紅四方面軍主力從鄂豫皖革命根據(jù)地向陜西和四川方向戰(zhàn)略轉(zhuǎn)移,從通江縣兩河口揮師入川,迅速建立起以通江為首府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通江成為當時的川陜蘇區(qū)首府和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所在地。

    1933年春,紅軍進入嘯口梁,趕走了地主惡霸,清理了地主的田地和宅院。紅軍給聶永奎和村民分配了土地,分發(fā)了生產(chǎn)、生活物資,時常幫助大家搞生產(chǎn),開辦掃盲班……村民紛紛加入紅軍,單是嘯口梁就有200多人參軍。

    川陜省工農(nóng)總醫(yī)院于1934年2月遷往嘯口梁,總醫(yī)院占地8.3平方公里,下設(shè)政治部、醫(yī)務(wù)處、總務(wù)處和15個病號連。醫(yī)院總部設(shè)在聶家老屋,15個連分布在三條長塬的15個大院子里。醫(yī)院來了,聶永奎和村民騰出房屋和床讓紅軍住,把樓板提供給犧牲的紅軍戰(zhàn)士制作棺材,還幫紅軍抬擔架,護理傷員,和紅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34年夏,“萬源戰(zhàn)役”爆發(fā),聶永奎期望走上前線戰(zhàn)場,但在前往萬源的途中不幸得了傷寒,只得中途返回。傷寒,在當時的偏僻農(nóng)村被認為是絕癥,只有等死的份兒!但奇跡發(fā)生了!在工農(nóng)總醫(yī)院醫(yī)生的悉心救治下,聶永奎得以痊愈!

    在通江兩年多,紅軍先后進行了上百次戰(zhàn)斗,上萬名負傷紅軍被送到嘯口梁……其中3000余名將士因醫(yī)治無效而犧牲,長眠于此。

    1934年10月,工農(nóng)總醫(yī)院離開嘯口梁。聶永奎因病后身體虛弱,為不拖累部隊,只得留下。

    從那時起,他想,一定要為紅軍做點什么。他決定守護好犧牲在這里的3000多名烈士的墳塋,讓這些英靈“有個照應(yīng)”。

    紅軍撤離后,“還鄉(xiāng)團”從村民手中奪回土地,對紅軍烈士墓大肆破壞,對聶永奎等積極支持紅軍的村民進行打擊、迫害,不少村民被迫離鄉(xiāng)……聶永奎一心守護烈士墓,忍辱負重,留了下來。他秘密組織村民在夜晚將紅軍遺骸用泥土掩埋,做好記號,每年春節(jié)、清明時節(jié),悄悄祭拜。

    新中國成立后,聶永奎和一些村民將被傾倒在山溝里的紅軍烈士遺骸統(tǒng)一遷葬至未被破壞的紅軍墓地,進行集中保護。

    聶正遠說:“我五六歲起就隨同父親一起到紅軍墓除草、壘墳,他每次都要給我講紅軍故事,講了一遍又一遍……”聶正遠眼中流出深深的懷念:“李敬元院長積勞成疾,犧牲在嘯口梁。地主回來了,把李院長的遺體倒出棺材,曝尸荒野……”

    “那時因為匆忙,墳?zāi)寡诼竦枚疾簧睢C看蜗麓笥辏贡淼哪嗤帘粵_刷,常有紅軍骸骨露出來。父親會撿起來重新掩埋……”那時,父親會講紅軍到來之前和之后村民生活的對比,講紅軍救了他的命,保留了聶家的血脈;紅軍為了老百姓過上好生活,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聶正遠語氣平緩地說:“雖然我讀書少,但慢慢地我理解了父親,也對紅軍充滿了感恩。”父親走后,他接過了守護墓地的“接力棒”。王秀清常因他管護墓區(qū)影響耕種而責怪他:“活路這么緊,秧子都搭在田坎上了,你還東跑西跑,去守那個墳包包,還顧不顧家?”

    “這才好了幾年,你就忘了吃不起飯穿不起衣的事?忘了被地主打罵,豬狗不如的生活……”聶正遠一反駁,王秀清從此不再說什么,反而成了他的幫手,夫妻倆一起盡心盡力地管護著烈士墳塋。

    “這些紅軍戰(zhàn)士遠天遠地的,離開家鄉(xiāng),為我們老百姓丟了命,連個親人祭奠都莫得。”每次去祭拜,都會引起聶正遠的一陣傷感。

    “守陵,是天大的事情。”這話,聶正遠說過很多次。兒子聶長周上小學(xué)時,聶正遠延續(xù)了父親的做法,帶著兒子到紅軍墓除草、壘墳、清理水溝,講紅軍故事。聶正遠一字一頓地說:“守陵,是天大的事情!更何況,我在爺爺臨終前指天發(fā)過誓的!既是對紅軍英靈,也是對你們的爺爺。”

    孩子們逐漸理解了父親的行為,跟隨他加入管理烈士墓區(qū)的行列。

    不要謝我,要感恩紅軍

    2004年10月的一天,在紅軍坪烈士墓區(qū),唯一知道姓名的烈士——李惠榮的親屬來到嘯口村,在墓前長跪不起,痛哭失聲。

    李惠榮之子是開國少將李中權(quán)。經(jīng)多方調(diào)查,得知當時情形:1934年3月的一天,李惠榮為掩護紅軍游擊隊員,自己帶上紅軍偵查員把敵人引開,最后壯烈犧牲。李中權(quán)的二哥把李惠榮埋葬在嘯口梁。后來聶正遠父親把孤懸在外且尸骨暴露的墳塋予以遷葬,如今就安葬在紅軍坪墓地。

    李惠榮的妻子王理詩也堪稱傳奇人物。王理詩生于四川達縣,兩人共生育8個孩子,三子李中權(quán)1932年參加紅軍游擊隊,1933年擔任紅軍游擊隊一大隊政委,率300多人打回家鄉(xiāng)達縣,成立蘇維埃政權(quán)。1935年,紅四方面軍撤出川陜蘇區(qū),王理詩決定全家9人參加紅軍,除李惠榮在長征前夕犧牲外,這一家可謂四川籍女紅軍中參加長征人數(shù)最多的家庭。

    隨紅軍長征時王理詩已是53歲,她以頑強的毅力,靠一雙三寸金蓮,帶領(lǐng)幼小的兒女,跟隨紅軍家屬和根據(jù)地群眾,從川東走到了川西。

    1936年7月,紅軍走到爐霍縣大草地附近,備受毒瘡折磨的王理詩再也邁不動腳步了,她抓住兒子的手離開了人世……王理詩全家有4人在長征途中犧牲。

    李中權(quán)將軍常對子女們說:“我們的根在通江縣,要經(jīng)常回通江去祭拜長眠在那里的紅軍烈士,要經(jīng)常回通江去看望老區(qū)人民!”

    祭拜完畢,李惠榮的后人抱住聶正遠,熱淚盈眶,不停地對聶正遠說著感謝……

    聶正遠說:“感謝我啥子?我們要感恩紅軍啊!”

    血染的紅土地

    聶永奎不像有些村民,除了種地,還有些手藝,可以做木匠、石匠、竹篾匠的活路,他只會種地。這也影響了聶正遠:“我除了種地,什么也不會。家里既沒有養(yǎng)豬、養(yǎng)羊,連雞鴨也沒有一只!”

    王秀清解釋說:“養(yǎng)了雞鴨,會進入別人的菜園子,影響左鄰右舍的關(guān)系。何況我們絕不容許村民的家禽家畜進入紅軍墓地!”

    1982年,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個別村民要求把墓地改造成田地,改善村里土地緊缺的現(xiàn)狀:“那些墳包包葬的都是外地人,這些年來也莫得哪個的親人來祭拜。我們村守了這么多年,已經(jīng)做到仁至義盡,應(yīng)該把那些墳平了……”

    這些議論,讓聶正遠很擔心,他一邊向村委會建議,必須保護烈士墓區(qū),不能忘了紅軍的恩情,一邊組織中老年村民向村委會施壓,并向鄉(xiāng)政府報告,同時對那些想平墳的年輕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

    最終,紅軍墓區(qū)得以保留。政府還組織村民在墓區(qū)周圍種植了幾百棵松柏。

    一到農(nóng)忙,村里的大人都忙著干農(nóng)活,放牛羊就落到了小孩子的身上。小孩子圖輕松省事,便將牛羊趕進墓區(qū)。聶正遠每次把牛羊趕出來后,都會找到家長:“小娃兒不懂事,難道你們大人也不懂事?”

    家長有的會趕緊教育自家的小孩,但也有少數(shù)村民火氣大,與聶正遠爭吵,認為他多管閑事,把集體土地當作個人私產(chǎn)。1987年夏天,聶正遠看見一頭黃牛在墓地吃草,就去驅(qū)趕。牛主人看見了,氣勢洶洶地大吼:“你管這些閑事做啥子?何況這是集體的土地,放牛羊都不行么?”一言不合動了手,牛主人一拳將聶正遠打得鼻子流血,頭暈?zāi)垦!K还懿活櫍雅V魅死洁l(xiāng)政府評理,直到對方服了軟,把牛趕出墓區(qū),并承諾不再到墓區(qū)放牧。

    2003年秋天,鄰村想給“五保戶”建房,又舍不得花錢買木材,就打起了紅軍墓區(qū)樹木的主意。砍伐聲驚動了聶正遠。他飛奔而來進行阻止,不管對方人多勢眾,用身體護住被砍了幾斧的柏樹。

    王秀清也拉著孫子匆匆趕來,把4歲的孫子往樹前一放,孫兒順勢抱住了樹干,王秀清說:“你們要砍樹,就先砍這個娃兒!”

    聶正遠一邊拼命與對方周旋,一邊讓王秀清通知其他村民前來救援。在隨后趕到的村民的強烈譴責下,砍樹人悻悻離開……

    聶正遠相信:嘯口梁的深色丘陵紅壤,攥一把在手里,用力,泥土就會流血。

    你們的犧牲是值得的

    面對3000多位無名烈士,聶正遠最不希望出現(xiàn)的結(jié)果,就是自己“出名”了。

    最近幾年,聶正遠一家守墓的事跡被掃墓人越傳越遠。他先后被中央電視臺、人民網(wǎng)、四川日報、四川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2015年更是入選“中國好人榜”,被評選為“四川省道德模范”……

    “你想想,我父親畢生窮得連一張照片也沒留下來,他病逝前,身份證還來不及辦理,所以連身份證也沒有,他就走了。你說,他出啥子名?”

    面朝黃土背朝天,只要自己做的事對得起良心,心里就坦然。

    2015年,聶正遠去成都領(lǐng)獎,那是“中國好人榜”公布后請四川省有關(guān)部門代為頒發(fā)。那也是他畢生去得最遠的地方。聶正遠獲得1萬元獎金。這錢來得天公地道,來得堂堂正正。毫無疑問是他畢生最大的一筆“收入”。

    聶正遠夫妻身體都不大好,雖有農(nóng)村醫(yī)保與低保,但藥店買藥只能自掏腰包。他買了一些藥,另外購買了一些除草劑用于墓區(qū)除草。

    他說:“我老了,把剩余的幾千元留著,不敢亂花一分錢。我估計墓區(qū)還有一些花銷……”

    “墓地里經(jīng)常有老鴰出沒,鴉雀、野雞、布谷、陽雀也不少。一種叫‘山皮條’的長蛇,經(jīng)常橫在路上,偶爾會遇到狐貍,一閃,就不見了……說也奇怪,我就是晚上走在紅軍坪,心里也從不害怕,反而感到平靜……”聶正遠眼里緩緩流出了一股暖光,就像陽光下奔涌的山溪。

    “我會對著墓地說話:‘戰(zhàn)士們辛苦了!看看周圍的山村變樣沒有?樹木越來越多,綠水青山帶笑顏,包括我家的日子也是越來越好!你們的犧牲是值得的。安息吧!’”

    晚上,聶正遠從不用手電筒,怕打擾英靈啊。

    在月白風清的時辰,時間沒有流逝,時間在墓區(qū)旋轉(zhuǎn)。

    一束搖曳的野菊花,努力把周圍的暗淡區(qū)域照亮,花叢看起來更顯風姿綽約。

    盡管往事中的那些面孔已經(jīng)模糊,但他們匯聚為一個巨大的群像,群像在吶喊、沖鋒,伴隨震撼大地的馬蹄聲。想象中,聶正遠自己似乎就是一次沖鋒的參與者。

    (本文采訪寫作過程中得到了通江縣作家李曉軍、江濤、蒲偉的支持幫助,特此感謝)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
    <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