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市集書寫”
5月1日到5月5日,我在三源里菜市場做了一場以“民以食為天”為主題的展覽,顯而易見,展覽中書寫的內(nèi)容都與吃有關(guān)。從看場地到正式展覽,只有十天時間,這十天里,我沒日沒夜地寫字,寫了足足有幾百張。因為菜市場要正常經(jīng)營,所以布展只能在開展前一日菜市場關(guān)門并且保潔工作完成后才開始,好在這個新場地有吸引力,不少學生趕來幫忙,所有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我在三源里菜市場展示的“市集書寫”,有四類。
第一類,是將菜市場中原有的印刷體文字換成我的書寫,其中又包含兩種,一種是宣傳標語和管理規(guī)定,一種是店家的商業(yè)招幌。
宣傳標語和管理規(guī)定包括“垃圾不落地”和朝陽區(qū)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的宣傳,入口處的“禁止車輛入內(nèi)”“寵物莫入”“導(dǎo)盲犬準入”“進入市場、佩戴口罩、檢測體溫”的標識以及“本市場不無償提供塑料購物袋”的大橫幅等。其中工作量最大的是五個一組的小標語,本來是印在小吊旗上的,整個市場從頭至尾,每隔一段距離就掛一組,我全部改用手寫,風格上還有些微的變化。此外,三源里菜市場的管理部門給一些店家貼上了“雷鋒示范崗”“黨員經(jīng)營商戶”“文明誠信經(jīng)營戶”“平價商鋪”等帶有表彰性質(zhì)的標牌,還有《衛(wèi)生管理條例》《消防安全管理規(guī)章制度》以及防疫期間的《商家經(jīng)營承諾書》等,這些我也都進行了書寫。
店家的商業(yè)招幌就“各顯其能”了。菜市場是分區(qū)經(jīng)營的,糧油、肉食、水果、蔬菜、干果、調(diào)味品,井然有序,都顯著標出。對這些提示牌,我一一進行了書寫。有一些商家還張貼出帶有廣告性質(zhì)的招牌,比如“農(nóng)家散養(yǎng)黑土豬”“中糧家佳康生態(tài)自養(yǎng)肉食”“靚湯 你來選我來燉”,以及“刺身”“海膽”“生蠔”的燈箱等,我都測量好原尺寸,在店家同意的情況下進行了替換。
這些招牌性質(zhì)的東西,有傳遞信息的要求,所以需要比較明確的辨識度,肯定不能用草書,我用的是比較方正的隸書字體,或帶點魏碑味道的字體。有些商家的招牌內(nèi)容很概括,比如說賣茶的,還要替他們再寫各種茶的小標簽,賣蘑菇、賣豆子和米的店鋪,每家有幾十種商品,也要寫小標簽,基本上都用我熟練的小楷字體。為了辨識方便,我寫的是簡體字,可能有個別字還是用的繁體,不過數(shù)量應(yīng)該很少。
還有一種內(nèi)容是原本沒有的,臨時起意,我買了一批圍裙,在圍裙上為每個店家寫一兩個字,賣米的寫個“米”,賣菜的寫個“菜”,賣肉的寫個“肉”,希望他們都穿上,有很多人真的穿了一整天。當然,也有我估計不足的情況,比如賣魚人穿的圍裙是防水的,穿不防水的布圍裙實在是不靠譜,但真有位賣魚的老哥一直穿著。
第二類,是利用菜市場中央的鋼梁,懸掛用宣紙書寫的作品。
由于作品懸掛得很高,來來往往的人基本都不會碰到;白底黑字的呈現(xiàn),更像是傳統(tǒng)書法展覽。我希望多數(shù)人都能看懂,所以寫得還算平正。
書寫的內(nèi)容其實也挺龐雜的,總的來說還是關(guān)于吃。有一些是古詩詞,中國文人從來對吃飯這件事津津樂道,尤其是像蘇東坡這種特別接地氣的文人,他寫了很多關(guān)于食物的打油詩,比如《豬肉頌》。有一些是流行歌曲的歌詞和流行的俗語,比如“都在酒里”“唯有美食與愛不可辜負”“在廚房遇見蘇格拉底”“誰在食物鏈的頂端笑”“識食物者為俊杰,心誠則零卡路里”等。還有一些是菜名或菜譜。菜市場是治療厭世的地方,能給人帶來巨大的幸福感,那些生機勃勃、帶有大地氣息的食物,頗具療愈功能,哪怕只是想一想那些菜的名字,都覺得幸福,像“心急吃不得熱豆腐”——砂鍋豆腐、香椿拌豆腐、鍋塌豆腐、八寶豆腐、什錦豆腐、銀魚豆腐、文思豆腐、西施豆腐、麻婆豆腐……
在寫菜譜的時候,其實也是可以搞怪的。比如說“螞蟻上樹”的做法:“先把粉絲放在涼水里浸泡一小時。”在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的語境下,“粉絲”這個詞,自然是別有一番興味。以前每當有人對我說“邱老師我是你的‘粉絲’”,為了避免尷尬,我總是會回答:“那我豈不成了肉末?我們加起來就是一盤‘螞蟻上樹’。”
第三類,是寫給外國人看的英文書法。因為到三源里菜市場買菜的外國人多,所以很多標牌都是用中英文寫的。
對我來說,寫中文字體永遠令我愉悅,寫英文字體卻令我苦惱過不少時日。以前寫英文用的是蘆葦筆,有些字體比如羅馬體來自碑刻,所以會帶襯線。我曾經(jīng)到威尼斯買了歐洲人用的花式鋼筆,蘸水在宣紙上寫,但是會化開。我也嘗試過用毛筆模仿羅馬體的碑刻風格,甚至花大力氣去模仿歐洲宮廷詔書中的那種花體字,還有中世紀雕版書中的哥特體,都不靠譜。
直到2015年9月,我在莫斯科雙年展上畫《第三世界地圖》,在墻上畫很放松,又畫到忘我,突然就找到了感覺。因為寫得急,我不知不覺地開始用《張遷碑》《禮器碑》和《爨寶子碑》的筆法寫英文,繼而寫出一種英文字體。有時用筆鋒寫較細、較凝練的線條,好似寫《禮器碑》時的感覺;有時把筆按下去一點,追求方正的感覺,就像寫《張遷碑》那樣;有時干脆把筆全部按下去,追求肥大、粗壯的感覺。從此以后,我就有信心去寫英文字,有時也能寫嗨,寫出書法的感覺,寫出軟毫的魅力來。
既然這部分內(nèi)容是寫給外國人看的,我選擇了一些與吃相關(guān)的有意思的諺語和名人名言。好在世界各國都有關(guān)于吃、關(guān)于饑餓、關(guān)于廚師的諺語,有一些極為深刻,有一些很是感人,像“如果一個房子里有兩個廚師,湯要么太咸,要么太涼”“造嘴巴的神會提供食物”“上帝以食物的形式來到饑餓的人面前”“耕作始而諸藝隨”等。
第四類,是一批裝置和行為作品。這是我來三源里菜市場踩點,看到各種各樣的物品后所激發(fā)出來的想象。
比如《紙箱》。菜市場里隨處可見摞在一起的食品包裝箱,這使我想到安迪·沃霍爾的一件作品,于是我買了一批空白紙箱,在上面照著食品包裝的模樣仿寫。有些寫得像模像樣,有些夾帶了開玩笑式的“私貨”,比如“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有機綠色”。
紙箱的書寫進度很慢,因為寫一個紙箱等于寫四件作品,所以直到布展時我還在寫。一些紙箱在現(xiàn)場并沒有地方放,只能堆在菜市場的通道盡頭,但效果還不錯。這件作品算是對安迪·沃霍爾的回應(yīng),他的作品是用印刷術(shù)機械復(fù)制的結(jié)果,而我的紙箱是拿農(nóng)業(yè)時代的工具一個個寫出來的,每個都生動、有趣。
再比如《甲骨》。我買來巨大的牛骨頭,準備在上面寫字,雖然很徹底地煮過,但上面還是有油,即使用丙烯顏料寫也很艱難;網(wǎng)上買的烏龜殼快遞到家時,才發(fā)現(xiàn)是樹脂做的,重新下單后已經(jīng)來不及處理了。在現(xiàn)場布展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牛骨頭顯得非常粗糙,想要效果好,可能還得刻字,然后再把顏色揉進去,所以臨時將這件作品撤掉了。本來我在牛骨頭上寫的是硬骨頭、粉身碎骨、脫胎換骨、恨之入骨、冰肌玉骨、銘心刻骨……這件作品應(yīng)該怎么做,還得好好想一想,這次是來不及了。
還有《魚腸字》。在魚肚子里放字條,是我這次最想做的一個作品。以前我總想象著海鮮攤位上插著一些小旗,上面寫著“想念大海”“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大海的方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之類的詞句,然后當人們把魚買回家,剖開肚子,會在里面發(fā)現(xiàn)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了網(wǎng)中都是魚”“飛鳥潛魚未知死”“謫仙海上駕鯨魚”“食魚者在網(wǎng)中”“一春魚鳥無消息”“尺素托雙魚”“幾托為魚夢”等。這次我把這些內(nèi)容都寫出來了,還將紙條放在可食用的蠟里浸泡,以便防水。
開展第一天我便和店家商量,但店家都忙著做生意,沒空幫我們把紙條塞進魚肚子里。而且還有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顧客都會要求店家?guī)退麄儼阳~處理干凈,當場就剖開肚子,而不是把魚帶回家自己去開膛破肚,這個回家才發(fā)現(xiàn)的過程就不可能實現(xiàn)了。但店家還是很開心地把我用蠟浸泡過的紙條鋪在魚攤上,效果也挺好。
這個作品要想徹底實現(xiàn),估計得去海邊直接和漁民合作。
菜市場鮮活又生猛的氣氛,很多人都喜歡,連許久未聯(lián)系的朋友都專程去看展覽,還發(fā)來信息祝賀。這樣的書寫,借助生活本身的活力,以及菜市場為人們帶來的幸福感,著實占了不少“便宜”,也讓人不由得回味二十年前,那是藝術(shù)還純粹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