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史詩的京劇交響
由武漢京劇院創(chuàng)演的現代京劇《母親》,首度亮相,非同凡響。該劇編劇趙瑞泰是話劇、電視劇的名編,導演黃定山是話劇、歌劇的大導;女主演劉子微則是兩度獲得梅花獎的名角兒,在其藝術生涯的高峰挑戰(zhàn)極限,又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光彩奪目。他們組成超強團隊,將這部戲打造得品相優(yōu)質,在眾多紅色題材的舞臺劇中獨樹一幟,可圈可點之處頗多。
傳奇性和思想性的交匯。該劇主人公的原型葛健豪是中共早期領導人蔡和森的母親,她用一生演繹的革命傳奇,本身就將思想性和傳奇性融為一體。主創(chuàng)和主演在扎實的生活依據中,提煉開掘視角的獨特性,以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鮮活的個性。在戲劇化抒寫這位奇女子傳記的同時,著力揭示身為革命母親所具有的內涵和象征;在母性的光芒中滲透黨性的光輝,以傳奇性烘托思想性,將厚重的主題脈絡與別致的劇情架構編織為一條主線。葛健豪的那雙小腳在劇中成了傳奇性的立足點。她走出湖南,闖蕩天下。從“史上休夫第一人”,到“與兒孫同考學”;從“跟隨兒女赴法留學”,到“冒死為英烈收尸”;她所走的每一步都踏著風云變幻的投影和人生抉擇的拐點。驚世駭俗的個人命運,始終緊扣波瀾起伏的時代背景;這個奇女子成為偉大母親的心路歷程與中國革命的征程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全劇唱響的心靈史詩,折射了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的奮斗史。既引人入勝,又發(fā)人深省,這部戲的價值在于力求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tǒng)一。
傳統(tǒng)性和現代感的交響。該劇的二度創(chuàng)作大膽地運用多元的表現手法,并盡量與京劇本體相糅合。比如游行示威的段落,母親繡制的那面紅旗,不斷的接力傳遞,充分發(fā)揮了戲曲的程式化表演,并嫁接現代舞的肢體動作;熱血青年拋撒傳單的行為則由小翻、前撲等武戲動作來完成;還有地下黨在街頭巷尾多個接頭點傳遞情報的段落,則將戲曲的虛擬性和場面的舞蹈化交加,以京劇特有的臺步和身段,行云流水般一氣呵成。諸如此類的舞臺呈現中,傳統(tǒng)性和現代感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使得革命化、戰(zhàn)斗化的內容展示也達到了京劇應有的賞心悅目之效。而場面的舞蹈化和伴唱的歌劇化,以及多媒體在舞臺景觀中所增添的視覺效果,都有助于豐富京劇的表現力。
力度和溫度的交融。全劇既有壯懷激烈的涌蕩,又有沁人心脾的暖流。幾番大場面營造了激越的視聽沖擊力,使全劇的思想震撼力和情緒感染力得以強化,點燃了舞臺,沸騰了觀眾。而在“母子久別重逢”這一節(jié)中,則無聲勝有聲。彼此因情境的險惡而不得相認,雙方欲說還休、欲罷不能,各自只能用眼神抒發(fā)壓抑的深情。那瞬間的對視,望穿秋水,掀動心潮,雖無大場面,卻能澎湃于懷。“別子”這場戲中,母親為兒送鞋的小細節(jié),也是十分揪心、催人淚下。
我相信這部戲經過不斷打磨,將以更加豐滿的“母親”的藝術形象載入中國戲劇人物畫廊。雖說戲逢其時,但該劇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應是留在中國京劇的史冊里,這也是名家和名團義不容辭的使命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