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成年人夜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片在线观不卡,色噜噜狠狠网站狠狠爱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金克木:續(xù)斷可以通血脈、強筋骨
    來源:文藝報 | 張定浩  2021年04月12日08:07

    原標題:《續(xù)斷編:金克木述生平》前言

    過去是未來的鏡子,別人是自己的影子。

    ——金克木《倒讀歷史》

    關(guān)于金克木的生平研究,目前所能看到的,除了一些零星片段的回憶文章,便是粗枝大葉的年表式描述,惜無完整傳記行世。究其原因,大約和金克木晚年“很不愿意談到自己”(《比較文化論集·自序》)有關(guān),但很多后輩學(xué)者卻也看到,金克木不同于很多專家學(xué)者之處,恰又在于他經(jīng)常談?wù)撟约骸J墙鹂四咀约赫f錯了嗎,恐怕未必,因為金克木談?wù)撟约旱姆绞胶湍康模c一般人有些不一樣。

    因此,我們從金克木的等身著作中,編選梳理出這么一本金克木談?wù)撟约旱募樱淠康模粌H是為了呈現(xiàn)這位大學(xué)者更為豐富、具體的人生道路,更是為了有機會再次跟隨這位睿智的老人,一起思其所思,想其所想。

    本書據(jù)金克木先生生平軌跡,略分為四輯。

    第一輯“小學(xué)生”,收集金克木先生自述出生至小學(xué)畢業(yè)期間的十四篇文章。

    金克木先生受到的正規(guī)學(xué)校教育,只到小學(xué)畢業(yè)為止,后來完全是憑借自學(xué),躋身中國頂級學(xué)府超一流教授的行列。這在如今重視學(xué)歷的教育體制下,是難以想象的。因此,“小學(xué)生”儼然成為金先生的一個符號,時常被喜歡金先生的讀者提及,令大家艷羨的,不僅是金先生的天才,也包括那個時代開通的教育大環(huán)境。但讀罷本輯的文章,或許會發(fā)現(xiàn),那個時代的小學(xué)生,含金量原來絕非如今可比。

    金克木先生,祖籍安徽壽縣,1912年8月14日出生于江西萬載縣。壽縣是古城,當年淝水之戰(zhàn),八公山下,草木皆兵,說的就是這個地方,而《舊巢痕》評點本中八公山人的托名,也是典出于此。金先生的父親是清末的捐官,在江西萬載縣得了一個縣官的缺,從安徽跑到江西,還未及撈回本,就遇到孫中山宣布廢除帝制,清朝滅亡,他父親也隨即被扣押抄家,郁郁而終。金克木是家里的第四個兒子,父親去世時,他剛八個月。

    隨后,1913年,金克木在掌管家政的大哥安排下,隨全家回安徽當時的省城安慶,這里是大哥的生母,也就是自己嫡母的老家。這個長江邊的山城,金克木來時不到兩歲,走時才五歲,它留給金克木的印象是淡漠的,但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卻發(fā)生在此時,那便是識字。人生識字憂患始,他往后一切的學(xué)問思索,都要追溯到大嫂領(lǐng)著他認門聯(lián)上的“人”字那一刻。

    1916年,金克木隨家人折返老家壽縣。這一年,袁世凱稱帝,隨即惹得各地軍閥四起;也是這一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xué)校長,科學(xué)與民主旋成潮流。外面時局風雨琳瑯,但在這建于太平天國時期的壽縣祖屋里,卻仍是一派波瀾不驚。金克木在這里隨兄嫂描紅、背經(jīng)、讀詩、上桌識禮、入屋聽曲,受的依舊是非常傳統(tǒng)的舊學(xué)教育。1920年,大家庭因大哥的去世解體,同年,因為三哥受聘去壽縣第一小學(xué)教書,金克木這也順帶進入第一小學(xué),開始接觸新學(xué)。在這里,他看到把教育視為強國之本的小學(xué)校長,聽到和背經(jīng)抄書完全不一樣的講課,也接觸到家里極少見到的民國書刊。

    1925年,金克木小學(xué)畢業(yè)。從1916年到1925年,以這個時代特有的、新舊雜糅的方式,金克木完成了屬于自己的九年義務(wù)教育。

    本輯文章又可細分為三部分。《學(xué)說話》《學(xué)讀書》兩篇,是金先生的夫子自道,基本交代了自己童年軌跡,是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八篇文章,用小說體述其入小學(xué)前事跡,虛虛實實,但可由第一部分的兩篇文章作印證;第三部分四篇文章,述其小學(xué)生活。

    第二輯“少年時”。收文章十七篇,大體分三部分,前兩部分是小說體,分述鄉(xiāng)下教書、離家進京,偏虛,卻能具體而微;第三部分是回憶隨筆,綜述這期間的教書、讀書、寫作以及翻譯生活,偏實,卻僅提綱挈領(lǐng),故可與前兩部分參看印證。

    金克木十三歲小學(xué)畢業(yè)后,因家境困窘,無力再上中學(xué),隨后兩年,遂受教于私塾先生。1927年,北伐軍打到長江流域,金克木被送往鄉(xiāng)下躲避兵災(zāi),卻在一個名叫警鐘的朋友處,看到了《新青年》一至五卷,得以初識新文化運動的整體面目,胸中舊學(xué)新知的碰撞交匯,眼前良朋益友的切磋辯論,待到回城,他遂有煥然一新之感。此時,金克木十五歲。

    1928年,大革命失敗后的風雨交加中,十六歲的少年被信仰的火深深攫住,他去鄉(xiāng)下教小學(xué),其實是預(yù)備投身革命運動。在這半年,金克木學(xué)到了任何學(xué)校也學(xué)不到的東西,也邁出了從少年到青年的第一步。

    1929年春,離家不遠的鳳陽省立第五中學(xué)招新,因原是師范學(xué)校,學(xué)費、宿費和伙食費仍一概免收(原來師范免收學(xué)費,促進基層教育,早成常識)。金克木隨同鄉(xiāng)前往,先入學(xué),打算秋季再考學(xué)籍。但開學(xué)不久,遂有學(xué)生不斷醞釀運動,隨后一批學(xué)生被抓走,學(xué)校隨即遣散學(xué)生,停課整頓。金克木無奈折返家中,暑假期間因鳳臺縣民眾教育館的老同學(xué)相助,去鳳臺縣齊王廟小學(xué)教書。金克木在此做了一年的小學(xué)教師,認識了幾位在外地上過大學(xué)的同事,受他們影響,隨即萌發(fā)了去北平讀書的念頭。

    1930年7月,金克木隨友人坐船經(jīng)南京、上海,隨后又坐海輪,于月底抵達北平,暫住于皮庫胡同久安公寓。北平生活,可謂金克木人生的又一大關(guān)口,在這里,免費的公立圖書館、開放的大學(xué)課堂,以及周圍各式各樣的青年友人,構(gòu)成十八歲的金克木新生活的幾個支點。他既是在用心讀書,亦是在不斷地讀人、讀物。

    1932年,因兄長去世,家里斷了接濟,生計所迫,金克木赴山東德縣師范初級中學(xué)任教國文并兼教兒童心理學(xué)和教育學(xué)。在德縣待了半年,此時開始寫新詩,并在1933年的《現(xiàn)代》上發(fā)表,隨后因朋友相助,得到一個在北平某報編文學(xué)副刊的機會,這便又折返北平。隨后,依靠編輯、翻譯、寫稿,繼續(xù)在這古都漂泊。唯有一次短期就業(yè),是1935年因友人沙鷗介紹,在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當管理員。金先生自述,那不到一年的時間,是其學(xué)得最多的一段。

    以上兩輯的文字,金克木論自己童年及少年歲月,大抵小說家言和回憶隨筆并存,這并不是金克木故弄玄虛,而是和他談?wù)撟约旱哪康南⑾⑾嚓P(guān)。

    關(guān)于自傳這種文體,錢鍾書有過一段極有意思的話,“作自傳的人往往并無自己可傳,就稱心如意地描摹出自己老婆、兒子都認不得的形象,或者東拉西扯地記載交游,傳述別人的軼事。所以你要知道一個人的自己,你得看他為別人做的傳;你要知道別人,你倒該看看他為自己做的傳。自傳就是別傳。”

    這番關(guān)于傳記意圖和結(jié)果、形象事實的真與假之間有趣的悖論,想必金克木也是深有體會的。“小說往往用假話講真事,標榜紀實的歷史反而用虛構(gòu)掩蓋實際。孫猴子七十二變是假,孫猴子的言行性格是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孔乙己外傳》)故而,金克木晚年自編《孔乙己外傳》,以小說之名,述生平過往,另有《舊巢痕》評點本,假托居士山人,真事假語,變幻莫測。其用意,我猜也在于要把拘泥于真假的這個障給破掉。那是不是尚還有一個東西,它比表面的真假更為重要?

    “少年時”一詞,語出金克木先生八十六歲時自編的同名小書。一個人的少年時,當是思想人格定型的最最關(guān)鍵之時。西方有教育小說,老老實實從頭說起,順時針追蹤少年時;中國有史書列傳,每每在最后才附上一個“初,某某如何如何”,逆時針回溯少年時。這兩種方式,金克木先生都了然于胸,但卻都不拘泥。“茗邊老話少年時,枯樹開花又一枝”(《少年時·前言》),金先生要開的花,不是被時光染黃的標本,而是年年歲歲都可以來去的花。

    第三輯“十年燈”。收文十四篇,內(nèi)分兩段,一是國內(nèi)的輾轉(zhuǎn),二是印度的隱修,一動一靜,相得益彰。

    1936年,金克木有一段江南之旅,在杭州孤山腳下的俞樓住了約一百天,譯出《通俗天文學(xué)》,并因戴望舒之邀編出自己的第一部新詩集《蝙蝠集》,后經(jīng)南京回北平。不久,七七事變爆發(fā),金克木隨即和剛剛來北平不到一個月的母親一起,匆匆離京,先回老家壽縣,后一路南下,經(jīng)武漢、長沙、廣州,終至香港,依靠為報館翻譯外電,生活了將近一年,后至桂林,經(jīng)歷了1938年冬天的桂林大轟炸。1939年,經(jīng)陳世驤介紹,赴湖南辰溪,在桃源女子中學(xué)教英文,并在遷徙此地的湖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兼教法文,其間暑假去遵義看望老母,又去昆明拜會呂叔湘、羅常培、傅斯年等學(xué)人,受大震動,思謀跳出文學(xué)的小圈子,畢生從事學(xué)術(shù),并打算由拉丁文入手,上追古希臘經(jīng)典,從而探明歐洲文化源流,但因生活無著,決心未下。

    1940年,金克木隨母親寄住貴州遵義朋友家,后老母隨同鄉(xiāng)移居柳州,暫無掛礙。這年夏天,金克木至重慶,打算辦護照去印度。但因戰(zhàn)事吃緊,簽證無果,在防空洞躲空襲的空隙,譯了一部英文小冊子,預(yù)支了稿費,匆忙逃至貴陽。在貴陽,他差點下海經(jīng)商,終廢然知返。1941年,金克木再赴昆明,經(jīng)滇緬公路,終于輾轉(zhuǎn)至印度,在加爾各答《印度日報》做編輯。1943年,赴佛教圣地鹿野苑專修梵文,兼讀佛典。在這里,金克木遇到一位名叫賞彌的老人,指引其梵文與佛學(xué)的門徑,是為其人生又一大關(guān)鍵點。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從1936年到1946年,這十年,是中國戰(zhàn)火紛飛的十年,中國的讀書人奔波于江湖,輾轉(zhuǎn)于防空洞,卻斯文不絕,弦歌不輟。這其中原因,金克木在晚年有很深入的思考。他以為,中國歷來有兩種文化,有“文”(讀書人)的文化和無“文”(民間)的文化,這兩種文化始終相互滲透、互相補給,不考察無“文”,就看不清有“文”。

    因此,戰(zhàn)亂中的顛沛流離,在他人或許是噩夢,但對于青年金克木,卻恰恰是一個接觸無“文”的文化的機遇。這橫穿大半個中國的萬里路,一洗金克木身上浸淫日久的有“文”的文化,讓他得以重新元氣淋漓,這樣,后來印度鄉(xiāng)村中的讀萬卷書,也才有根基。

    1946年,金克木離開印度,回國奉母。他先到上海,謀教梵文未果,后經(jīng)吳宓推薦,劉永濟安排,來到武漢大學(xué)哲學(xué)系,教授印度哲學(xué),其后半生的教授生涯從此開始。1948年,金克木重回北京,入北京大學(xué)任東方語文系教授,從此時直至2000年逝世,這后面半世紀的風回云起,他均是和燕園一同見證。

    本書的第四輯“善知識”,收文十二篇,內(nèi)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五篇,回憶后半生交往的師友,電光石火,卻有大意味;第二部分三篇,分述一生最為核心的三個方面:教書的職業(yè)、男女的情感以及創(chuàng)作的事業(yè);第三部分四篇,都是類似臨終絮語,自己做總結(jié)。附錄一篇《如是我聞——訪金克木教授》,是金克木晚年自撰的問答體,清楚理解和表述自己一生,托名“尹茗”,尹茗者,隱名也。

    與自述童年和少年歲月時的濃墨重彩相比,金克木對自己后半生的事情倒真的談得很少。這其中反差,除卻因為有些當世人事不便多談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和金先生談?wù)撟约旱哪康挠泻艽箨P(guān)系。這在前面已略提及,下面試進一步敘之。

    一般人寫自述或是回憶文章,即便中肯客觀的,也都是以“我”為主。某年某月,“我”如何如何,要的是使旁人了解那些“我走過的道路”,或者“我與我的世界”。但金克木先生關(guān)心的,倒不在那個“我”上面。倘若只是為作自傳,金先生一定服膺休謨的老話,“一個人寫自己的生平時,如果說的太多了,總是免不了虛榮的,所以我的自傳,要力求簡短。”所以,倘若真的去尋先生的自傳,那當屬寫于1992年的《自撰火化銘》,寥寥千余字,便足了一生。

    而在這千余字之外,先生晚年之所以又花了數(shù)十萬言來談?wù)撟约海绕涫钦務(wù)摮砷L時期的自己,其實是把自己給“豁”出去,把過去的自己當作一段可供現(xiàn)在的自己揣摩研究的史料。換言之,金先生用墨最多的,不是一個人到底做過什么事、得到什么物,而是如何在無“文”的文化和有“文”的文化的合力下,在時代的潮汐中慢慢形成這個“人”。金先生以自己的方式,把西方的教育小說和傳統(tǒng)的史書列傳打通,把辨求人事真假的迷障破除。

    《史記·管晏列傳》云:“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這種從著作到人事的轉(zhuǎn)向,我想除了知人論世的需要外,還有一個很關(guān)鍵的緣由:書是有“文”的文化,一旦定型便不受具體時空影響,故可以暫時不論;而人事可以說是無“文”的文化,如不及時論述(司馬遷稱其軼事,可見并不介意真假),可能那段具體時空和具體時空中的人所承載的無“文”的文化,之后就不復(fù)存在了。

    而這些對過去軼事的論述,正如金克木所言,“都出于‘現(xiàn)在’,而且都引向‘未來’。”(《無文探隱》前記)

    2000年6月,在病重入院前寫就的最后一篇文章末尾,金克木再次強調(diào)之前的認識,“過去是未來的鏡子,別人是自己的影子”。

    2000年8月5日,金克木病逝。

    題名《續(xù)斷編》。續(xù)斷是一味中藥,可以通血脈、強筋骨,對骨折等癥有益。通則強,斷則弱,中國近世百年滄桑,被攔腰折斷的東西太多,“飛梭往復(fù),常須續(xù)斷”。(《自撰火化銘》)“續(xù)斷”一詞,可以說正是金克木先生晚年思想致力所在。

    此外,本書的編選企圖用先生自述的文章,把其一生經(jīng)歷大體接續(xù)在一起,亦是一種“續(xù)斷”的用心。當然,終不免有諸多依舊斷開的地方,好在先生也曾專寫過《續(xù)斷》一文,說完“續(xù)”的好處之后,也說了“斷”的好處:對于喜歡思考的朋友,那些“斷”的地方,可能正好是一些富有意味的開始。

    (摘自《續(xù)斷編:金克木述生平》,金克木著,張定浩編,作家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
    <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