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吐槽”是一門學問
最近,幾位學者不約而同加盟脫口秀節(jié)目《吐槽大會》第五季、《奇葩說》第七季引發(fā)關注。這已經不是“吐槽”第一次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了:2011年,“吐槽”被《咬文嚼字》編輯部評選為當年“十大社會流行語”之一,火了一把;2013年,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播出蔡明的吐槽小品,“吐槽”熱度飆升;2017年,網絡脫口秀節(jié)目《吐槽大會》開播,使“吐槽”再掀高潮……
“吐槽”為什么這么紅火?從語言學角度來看,怎樣才算精彩的“吐槽”?
吐槽是一種表演性行為,互聯(lián)網為普通人的吐槽表演提供了廣闊舞臺
“吐槽”是個外來語,據考證可能來自日語詞“ツッコミ”的音譯。日本有一種傳統(tǒng)表演方式稱為“漫才”(類似于我們的相聲),有兩位演員,一位會說一些不合常理的話,另一位抓住其漏洞進行諷刺和嘲弄。這種諷刺和嘲弄的行為就是“ツッコミ”,漢語譯作“吐槽”。
進入漢語以后,“吐槽”經歷了兩次語義泛化。首先從一個專門的演藝術語演變?yōu)橐环N揭露對方言語破綻的行為,類似我們說的“揭老底”,這時候吐槽的對象還是不合常理或常識的乖謬言行。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其語義發(fā)生了第二次泛化,泛指用語言來表達不滿。
有人覺得“吐槽”的流行就是源于求新求異的語言使用心理,和“嘲諷”“抬杠”“揶揄”等詞相比,今天語義泛化的“吐槽”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不過,該詞匯源自演藝業(yè)術語,即使進入了日常語言,還是會傾向于描寫一種帶有表演性質的言語方式。不論是“吐槽小品”,還是“吐槽大會”;不論是“吐槽帝”,還是“神吐槽”;都是在公共媒體上產生,在公共領域流行的現象,它和一般的諷刺、抱怨還是有所不同的。
不過,如果說吐槽是一種表演性的行為,和普通人又有什么關系呢?其實,網絡時代各種社交媒體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語言使用模式。人類的社交活動越來越公開化,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一次演出中的“臺詞”。2009年出現的中國本土視頻網站Bilibili(簡稱B站),之所以大受歡迎,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在視頻上發(fā)射彈幕,而“彈幕”其實就是吐槽的一種方式。通過滿屏翻飛的五彩詞句,網友們嘲編劇嘲劇情,懟導演懟演員,堪稱不露臉的“群眾演員”。此外,公眾號文章的留言,朋友圈的評論,各種調研的意見征求,所有這些社交活動都不是針對個別作者,而是面向所有參與的讀者開放,難免也會帶上表演性質。可以說,互聯(lián)網為普通人的吐槽表演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吐槽成了一種社會流行的亞文化現象,讓人在哈哈大笑之余略有所思
在某種意義上,吐槽已經不再是一個語言現象,而是成了一種社會流行的亞文化現象,這是多種原因共同促動的結果。
首先,吐槽是人類進入后現代社會的心理投射。現代人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裕,但這仰仗于越來越密切的社會化合作,由此帶來的社會規(guī)范、社會約束也越來越多。人類的自由本性受到壓抑,于是吐槽就成為普通人發(fā)泄情緒的重要手段。其次,網絡平臺的普及導致個人表達欲望的膨脹,人人都是媒體,“眾聲喧嘩”成為網絡時代的真實寫照。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規(guī)劃相比,吐槽式批評的成本很低,效益很大,一不留神自己的吐槽也可以贏得幾萬點贊,還能憑借“吐槽金句”一夜爆紅,何樂而不為?最后,吐槽不是尖銳的批評,往往帶有搞笑的性質。一本正經的嚴肅批評在網絡上往往不受人歡迎,而吐糟這樣的毒舌反而能讓人在哈哈大笑之余略有所思。
為了配合吐槽的需要,網絡語言甚至發(fā)展出了一些獨特的表達手段。比如括號“()”原來用于添加注釋性文字,是一種補充說明,但在網絡語言中經常用括號中加拼音的方法來吐槽,如“他這話說得真是很紳(hun)士(dan)”,表面上是說“紳士”,括號里的拼音“混蛋”才表達了本意。還有表情符號原來是一個“狗頭”的圖樣,但在網絡語言中卻用來作為“吐槽”的標記,產生“反語”的意義。
網絡語言中還產生了一些吐槽專用格式,如“雖然……但是……”(例句“你雖然工作忙,但是工資低啊”),“我可能XX了假XX”(例句“我可能看了假電影”)。歷年的網絡流行語中,也有不少本身就是吐槽語,如“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我太難了”(2019年),“家里有礦”“被安排得明明白白”(2018年),“油膩中年男”“你的良心不會痛嗎”(2017年),“你開心就好”“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2016年),“有錢就是任性”“活久見”(2015年)……
高級的吐槽要盡量增加意義的層次,好像剝洋蔥,每一層都有不一樣的辣法
網絡時代,吐槽成了公開表演的全民狂歡,但真正精彩的吐槽其實是一門學問。
從內容上來看,因為吐槽帶有表演性質,通俗點講就是要“上臺面”的,所以要合理選擇槽點,對種族膚色、性別特征、身體狀況、家庭出身等當事人無法改變的元素進行吐槽是不道德的。
同時吐槽對象的選擇也不要欺負弱勢群體,《吐槽大會》的參與者很喜歡吐槽李誕和王建國,但因為這兩個人都是節(jié)目的“權威”,所以“攻擊”一下也無傷大雅。更常見的是吐槽自己,也就是自嘲,這往往會被視為自信的一種表現,只有對自己有清醒認識的人才會毫無顧忌地瘋狂自嘲來娛樂大眾。比如楊超越吐槽自己:
現在網上到處都是我的表情包,別的女團一搜都是很漂亮很仙,然后一搜我,一個大光圈,我心情是絕望的。……那我怎么辦呢?我就點舉報,舉報內容:封建迷信。
網民都在吐槽楊超越才藝不行,只是運氣好,那么楊超越就索性自嘲為“封建迷信”的“大光圈”,也是一種“先下手為強”。
從形式上說,吐槽要講究語言技巧,要讓人若有所思后啞然失笑,要讓人在哄堂大笑之后還感覺意猶未盡。如果對別人進行直接的諷刺和攻擊,那叫語言暴力,不叫吐槽。
吐槽的具體技巧很多,從修辭的角度講,有反語、比喻、夸張、諧音、用典、反轉等等,這些大家都很熟悉,我們不展開討論。有一條關鍵的原則能夠決定吐槽的價值高低,那就是意義的層次性。一句槽語,如果只有字面上的意義,那是不及格的;除了字面意義外還有一層言外之意,那就基本合格了。而高級的吐槽要盡量增加意義的層次,好像剝洋蔥,一層層剝下去,每一層都能讓你辣眼睛,每一層都有不一樣的辣法,這就余味無窮了。
我們不妨以常見諧音梗吐槽來舉例說明。如果只是用一個諧音,就很初級,如《吐槽大會》中池子以“袁惟仁”諧音背后的“猿為人”來吐槽,雖有兩層意思,但兩者沒有關聯(lián),只能算初級的諧音梗,最多讓人尬笑。
而節(jié)目中王建國吐槽王祖藍就多了一層意義,用名字“祖藍”諧音“阻攔”,也是在名字上產生了一層諧音意義,但這句吐槽還隱含了大家都想讓另一位嘉賓少說幾句的吐槽,意思多了一層,就有味道一點了。
同樣是姓名的諧音吐槽,網友的朋友圈文案就精彩得多:
轉發(fā)這個吳亦凡,你的五一會很煩。
“吳亦凡”諧音“五一煩”,是兩層意思了;“五一節(jié)”本來是快樂的,但不少人也有煩惱,別人都在祝快樂我卻祝煩惱,是第三層出人意料的反轉用法;最后“轉發(fā)祝煩”這個行為也是對朋友圈“轉發(fā)祈福”的一種反諷,這是第四層意思。有這四層意義加持,這個吐槽就顯得余味悠長了。
2016年,“吐槽”進入了商務印書館的權威《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標識著“吐槽”行為正式從明星手里獲得解放,成為一個被廣泛接受的普通人行為。不過,在我們吐掉煩惱、吐出精彩以后,是不是也可以開始考慮一下“破壞”后的建設問題啦?
(作者為語言學者、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