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綸“予心君冀言”
盧綸是唐朝的著名詩人,河中蒲縣(今屬山西)人,他寫的《塞下曲》組詩雄渾慷慨,字里行間充滿英雄豪氣。大歷年間,盧綸因受官場牽連失意去職,進而游歷浙東,他在諸暨與姨弟裴均會面,用一首詩作傾訴衷腸,別有一番況味在心頭。
那么盧綸是何時何因到浙東的呢?
起初,盧綸的科舉之路并不順利,唐玄宗天寶年間他趕考進士時,適逢安史之亂,科舉中止。唐代宗復(fù)科舉之試,盧綸赴考,又名落孫山。雖然屢試不第,但盧綸確有才學(xué),詩名傳播尤廣,為朝廷顯宦所賞識。時任宰相元載極力舉薦,盧綸得以出任閿鄉(xiāng)縣(今屬河南靈寶)縣尉;另一位宰相王縉(王維之弟)認為這個舞臺對盧綸而言還是太小,便舉薦他為集賢學(xué)士、秘書省校書郎,其后他又升任監(jiān)察御史。由詩壇而入仕途,一時間,盧綸春風(fēng)得意,但因沒有功名,難免存在非議。
政治風(fēng)云變幻莫測,大歷十一年(776),助唐代宗平定叛亂、坐穩(wěn)江山的元載及王縉被廢黜,唐代宗賜元載自盡了斷,貶王縉為括州(今浙江麗水)刺史。盧綸自然受到了牽連,他一度被拘捕,后來總算保全性命,走出牢獄,削職為平民。
盧綸開始悠游于林泉,以排憂遣心。據(jù)《唐才子傳》,早在安史之亂時,他就曾到訪江西鄱陽湖;這個以寫邊塞詩聞名的才子,一直傾慕江南美景,此次跨越浙江,來到了風(fēng)景秀麗的浙東越州。途中,盧綸寫下《渡浙江》《山中詠古木》《題興善寺后池》等詩作,特別是《渡浙江》,廣為傳頌:“前船后船未相及,五兩頭平北風(fēng)急。飛沙卷地日色昏,一半征帆浪花濕。”
由此,便要轉(zhuǎn)到對盧綸的姨弟、時任諸暨縣尉裴均的介紹上來。
裴均是名門之后,其祖父為尚書祠部員外郎,其父裴倩在宰相府元載門下任職。家學(xué)淵源使得裴均做學(xué)問時毫不含糊,一舉以明經(jīng)及第。及第后,他外放的第一個官職就是諸暨縣尉。裴均放職諸暨縣尉時,盧綸正好來到浙東,寫下百感交集的《送姨弟裴均尉諸暨》:“相悲得成長,同是外家恩。舊業(yè)廢三畝,弱年成一門。城開山日早,吏散渚禽喧。東閣謬容止,予心君冀言。”詩題下自注:“此子君元相舊判官。”
這里先要交代一下盧綸的家境。盧綸早年失怙,父親離世導(dǎo)致貧窮困頓,很長一段時間,盧綸只得投靠母親家系生活。盧綸的母親姓韋,與裴均的母親系胞姐妹,舅舅韋渠牟深受唐德宗信任。盧綸在母親家系生活的情狀,在其詩作中時有流露,如“孤賤易蹉跎,其如酷似何。衰榮同族少,生長外家多”。
厘清了上述關(guān)系,有助于讀懂《送姨弟裴均尉諸暨》。詩題下所注“此子先君元相舊判官”中的“此子”,指時任諸暨縣尉裴均,“先君”指裴均的父親裴倩,裴倩任宰相元載的判官;那時,判官的職責(zé)是輔助主官處理事務(wù),并無實權(quán),主人倒臺,僚屬同時受連累。首句的“相悲得成長,同是外家恩”,是交代兩家遭遇的“相悲”境況和親戚關(guān)系;“東閣謬容止,予心君冀言”是述說他本人和裴均的父親裴倩受到宰相府(東閣)之事的牽連,如今事情雖已止息,但還是不堪回首,只能借君冀言我的心思。
裴均非尋常之人,他從諸暨縣尉起步,在政治漩渦中不斷回旋上升:團練判官、膳部郎中、節(jié)度使、尚書仆射,直至同平章事,位極人臣,竟得善終,可謂封建社會的稀有之物。
所以說,盧綸的《送姨弟裴均尉諸暨》里,暗藏著一段風(fēng)云變幻的故事。由此不難想見,浙東的唐詩之路上,肯定還有許多濃縮白云蒼狗的史詩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