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乎?歌乎?
很多京劇演員,業(yè)余京劇愛好者,乃至歌唱演員等,都覺得京劇《大唐貴妃》的主題曲《梨花頌》很好聽,所以喜歡唱它。筆者以為,好聽是一回事,它是不是京劇則是另外一回事,不能以前者遮掩人們對后者的思考。《梨花頌》的曲作者楊乃林先生曾在央視戲曲頻道的一個節(jié)目中說過,他給《梨花頌》譜曲之后,是懷著十分忐忑的心情去見梅葆玖先生的。何以會如此忐忑呢?顯然,他知道自己創(chuàng)作的并非屬于京劇的東西,擔(dān)心梅先生不認可,不接受,沒想到梅先生竟痛快地拍了板。是不是梅先生拍了板的東西,其他人就再無發(fā)言權(quán)了?它既不是京劇,那么充其量就是一首“戲歌”,筆者以為,一出京劇卻以一首“戲歌”做它的主題曲,實屬不倫不類。其實梅先生認可的還不止《梨花頌》。記得張學(xué)津先生說過,在《大唐貴妃》的舞臺布景中有一樓梯,其臺階竟高達三十多級,演員從上面走下來,起初觀眾都看不到他的上半身而只能看到其下半身。梅先生既參與了該劇的演出,說明他對此也是認可的。寫至此,不禁想起梅蘭芳大師講過的一個故事:有一次看《秋江》的演出,天幕上并無江景,一位患有暈船癥的觀眾看著演員逼真的表演竟然眩暈起來;另一次再看此劇,天幕上出現(xiàn)了江景,反倒沒有了這樣的效果。兩相對照,恐怕也不難看出梅氏父子在置景問題上的歧見了。
近來,京劇評論家、《中國京劇》雜志社編輯部主任封杰先生在一個講座中提到歌唱演員唱《梨花頌》,唱出來的是歌味兒,而京劇演員唱出來則是戲味兒。有的京劇演員演唱《梨花頌》,報節(jié)目時竟說是演唱“戲歌”《梨花頌》,這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就應(yīng)該報“京劇選段”《梨花頌》。筆者以為,這樣的批評未免有些武斷。人家既報的是“戲歌”,可能認為《梨花頌》就是“戲歌”而不是“京劇選段”,難道不允許人家有這樣的看法?怎么就一定是不自信呢?大家所熟悉的《唱臉譜》不是也很有戲味兒嗎?難道它也不是戲歌嗎?當(dāng)然,《唱臉譜》與《梨花頌》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獨立的,后者則是被塞進了《大唐貴妃》這出戲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