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疫情之下的征程
《深海》
2020年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份,此為“十三五”規(guī)劃的收官之年,是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年,是決戰(zhàn)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一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是各級文藝主管部門,依然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在抗疫中高舉文化旗幟,在奮斗中譜寫時代新曲,積極有效地組織文藝創(chuàng)作,推動藝術精品的生產與傳播。
抗疫戲劇 不舍不棄
2020年,一個出現頻率極高的詞就是“抗疫”。面對新冠疫情的驟然來襲,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取得了抗疫的階段性勝利。從西方世界對中國疫情作壁上觀,到疫情在世界范圍內流布洶涌,人類存在與命運的命題變得如此聚焦,而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又帶來了不同區(qū)域的人們對疫情、對世界、對人生理解的差異性。
中國話劇向來有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與觀眾共同創(chuàng)造的藝術傳統(tǒng),疫情面前,話劇工作者以戲劇為武器,直面困難,化危為機,發(fā)揮了關注現實、反映生活、振奮民心、鼓舞斗志的社會作用。
武漢疫情告急之后,江蘇省率先派出醫(yī)療隊前去增援,3月,江蘇演藝集團著手以藝術的方式書寫抗疫傳奇。7月話劇《因為有你》(解濤編劇,李伯男導演)正式公演,此劇表現了南京與武漢的密切關聯(lián),從南京出發(fā)的男醫(yī)生段一銘與在武漢社區(qū)抗疫的女書記范小沫是戀人關系,疫情發(fā)生之前,他們?yōu)檎l該遷就對方離開家鄉(xiāng)爭執(zhí)不下,疫情讓他們同處武漢卻咫尺天涯。段一銘看到醫(yī)學院里曾經的好兄弟犧牲在武漢抗疫一線,毅然選擇留在武漢醫(yī)院。此劇展現的是抗疫斗爭,焦點卻是人心和人情。盡管人們很難預測,“明天與意外,哪一個先來”,但是因為有你,不離不棄。此劇風格質樸鮮明,基調平實真誠,形象鮮活生動。
《逆行》是武漢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編劇趙瑞泰親歷了武漢交通管制的日日夜夜,他筆下的人物飽含摯情和感悟;導演王曉鷹僅僅因為這是武漢人創(chuàng)作的抗疫劇,便義無反顧地奔赴排練現場。劇中表現了兩個醫(yī)護家庭。院長劉宇先身患漸凍癥,他隱瞞病情、忍受苦痛,在醫(yī)院日以繼夜地搶救病人。他的妻子是一位護士,不幸染疫,兩位深深相愛的人卻無法相互照顧,只能在精神上彼此支撐。面對困難和危險,劉醫(yī)生勇于決斷,敢于承擔,牢牢掌控醫(yī)院的整體局面。江凌云退休后返聘回醫(yī)院,他的女兒、護士江曉玲剛參加工作就面臨生死考驗,在極端環(huán)境下她迅速成長,沖鋒在前。此劇點、線、面有機結合,群像式與閉鎖式結構相互交融,它表現了在疫情面前人們的壓力,但更多的是堅韌剛毅;它給人以痛感,但更多的是頑強不屈;它觸碰觀眾的淚點,卻充滿豪邁樂觀。它將許多真實的生活事件,如轉瞬間的生離死別、身上掛滿購物袋的志愿者、居民樓里唱國歌、方艙醫(yī)院跳廣場舞等等一一巧妙地化入戲劇情境,以歌隊形式表現了武漢的眾生相,確如劇中最后的臺詞所言,“城市還是那個城市,而我們已經不是從前的我們”。
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出的話劇《人民至上》(劉金妮編劇,李伯男導演),以武漢醫(yī)護人員抗擊新冠疫情的事跡為表現內容,聚焦疫情暴發(fā)時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以多角度、多點位的舞臺畫面,展現了中國人民眾志成城、不怕犧牲、勇敢奮斗的高尚情懷和無私行動。主人公武漢醫(yī)院的院長李宏宇,其原型是國家勛章獲得者、抗疫英雄張定宇,他拖著病弱的身軀,堅持戰(zhàn)斗在抗疫一線。劇中塑造了在抗疫中犧牲的醫(yī)生譚敏、護士長小黃鴨、志愿者等一系列感人的戲劇形象。
抗疫題材的話劇還有上海戲劇學院的《護士日記》、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的《生死24小時》、南京市話劇團的《鴿子》、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社區(qū)居委會》、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局的《致勇氣》、北京兒童藝術劇院的《14天》等等,這些戲劇聚焦普通人,謳歌時代英雄,表現眾志成城的抗疫行動,展現了生死面前人的處境和反應,以及在疫情面前的生命感悟和感動。
農村題材 脫貧主題
脫貧攻堅是新時代宏大主題,值得深入開掘并進行藝術表現。全國290多萬扶貧干部中犧牲在扶貧一線的干部就有1000多人。決勝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作為主題創(chuàng)作,帶動了一大批話劇劇目的產生。如中國國家話劇院的《村里新來的年輕人》、新疆歌舞劇院話劇團的《金色的胡楊》、煤礦文工團的《情系賀蘭》、福建人民藝術劇院的《縣委書記廖俊波》、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的《干字碑》、云南省話劇院的《白鷺歸來》、南通藝術劇院話劇團的《索瑪花開的地方》等等,都聚焦了農村題材和脫貧攻堅主題,表現了現實生活中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
《村里新來的年輕人》(蒲遜編劇,劉丹導演)以扶貧干部為表現主體,展現當代農村的社會現實和農民精神面貌的改變。劇中的女主人公孫倩倩是城里長大的“作”女,她的網名叫“風一樣的女子”,最初報名下鄉(xiāng)扶貧,是因為戀愛不成,被母親逼婚,想要一走了之。可是到了農村才發(fā)現,這里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十分貧困,村子破爛得像個大垃圾場。孫倩倩年輕漂亮有潔癖,宣稱“死了都要美”,剛下鄉(xiāng)時還照樣穿著高跟鞋,結果是崴斷了鞋跟,一頭栽進了糞池。隨著對環(huán)境的適應和工作的開展,孫倩倩不僅看到了農村的希望,干出了業(yè)績,而且還遇到了意中人“等風來”。此劇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現在脫貧過程中農村舊勢力與新生力量的較量,有農村生活的氣息,人物性格鮮明。
《金色的胡楊》(李龍吟編劇、李利宏導演)以新疆喀什科克敦村幾位村民的回憶和幾段完整的故事,串聯(lián)起村支書劉國忠的人生和對邊疆土地的熱愛。劉國忠實有其人,他還在2013年被評為最美村官。戲劇從他臨近退休、準備辭去村支書開始寫起,一幫維吾爾族群眾到鄉(xiāng)里求情,希望他繼續(xù)任職。他們講述他在其父病危時,把好不容易積攢的路費拿出來搶救維吾爾族村民;他在大旱之年為了村里的莊稼四處奔走,終于引來了大渠之水解危濟困。他帶領農民引種經濟作物色素辣椒,賠了錢是自己的,賺了錢卻歸還村民。劉國忠有眼光有胸襟,他知道扶貧必先扶智,因此他讓自己的兒女回到村里,辦好鄉(xiāng)村教育,引領村民共同富裕。一個漢族村支書受到維吾爾族群眾的熱烈擁護和真心愛戴,此劇寫出了心的印證,愛的融通。劉國忠與村民是命運與利益的共同體,每一個人都像是一棵胡楊樹,長在這片土地上,根脈相通,枝葉相連。
值得注意的是,扶貧題材因為目的一致、結果相同、路徑相類、人物相似,需要創(chuàng)作者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發(fā)掘時代生活的底蘊、不同區(qū)域的世態(tài)人心,表現戲劇人物的鮮明個性和精準脫貧的典型性。
目前,我們處于一個風云變幻的世界,這個世界變化之大、信息之豐富、生活層面之繁復,都是前所未有的。怎么把具有時代特征的生活素材加工為藝術精品?第一點就是要尊重藝術規(guī)律,以藝術的方式塑造形象,結構情節(jié),講好中國故事。第二,要深刻認識脫貧攻堅是一項偉大的時代工程,要把它放在歷史的架構中,去表現它的深刻性、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第三,處理好大時代和普通人的關系,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時代、謳歌英雄,是當代戲劇創(chuàng)作的重要使命。要處理好先進個體與農民群體的互動關系。第四,處理好脫貧攻堅戲劇創(chuàng)作的形式和內容的關系,以真誠、質樸、簡約、精妙的方式呈現出來,不能搞奢靡豪華的舞臺大制作,因為那是和精準脫貧、艱苦奮斗的時代精神相悖的。
謳歌英雄 重溫經典
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是話劇藝術工作者的使命。近年來以英雄模范人物為主人公的戲劇創(chuàng)作,呈現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
安徽省話劇院的話劇《今夜星辰》(唐棟編劇,傅勇凡導演)以“兩彈一星”元勛郭永懷與妻子李佩為主人公,表現了他們?yōu)樽鎳腿嗣駸o私奉獻、衷心報國的感人事跡。郭永懷不顧美國人的監(jiān)視、阻攔,拋棄優(yōu)渥的生活條件,毅然帶著妻女回歸祖國,為了制造“兩彈一星”,他在戈壁灘上拼命工作,在即將爆炸的飛機上,他和警衛(wèi)員用身體牢牢地護住了寶貴的資料。他的妻子無怨無悔,發(fā)奮有為,成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譜寫了“愛和智慧的傳奇”。此劇的總體風格像一首交響詩,在起承轉合之中,遵循意識流手法,卻又有現代敘事的靈動特點,在寫實性再現場面、詩意表達空間、多義意象呈現上自由轉換。導演善于以少勝多,以點帶面,營造情境,展現有意味的多維、多義的戲劇意象空間。
廣東省話劇院的話劇《深海》(周振天編劇,黃定山導演)是一部優(yōu)秀的現實題材話劇,其主人公是國家榮譽勛章獲得者、人稱“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深海》的戲劇結構設計巧妙。它以黃旭華隨核潛艇進行極限下潛實驗為縱線,以黃旭華不平凡的人生和奮斗歷程為緯線,編織起充滿懸念和戲劇張力的情節(jié)網絡,生動而細膩地展現了黃旭華為核潛艇事業(yè)嘔心瀝血的人生。黃旭華的人生充滿了傳奇性,少年時期遭遇日寇侵華,觸目所及是祖國淪陷、舉家逃難、生靈涂炭,因此他立定人生的根本,就是要發(fā)奮有為,造飛機,造潛艇,抵御外辱。新中國成立以后,他離開上海,輾轉遷移,隱姓埋名,為國家設計建造核潛艇。甚至在“文革”當中,他被造反派打擊迫害,讓他去養(yǎng)豬,他在豬舍旁也依然潛心研究核潛艇。等到30年后他回到家鄉(xiāng)看到白發(fā)蒼蒼的母親,母親為他梳理白發(fā),以如此深情的舉動,表達了慈母的欣慰和感動。此劇將冰屏等現代科技手段運用得恰到好處,戲劇結尾時,舞臺上的黃旭華向眾人回首告別,屏幕上出現了現實中黃旭華的真實影像,他尊貴如神,又宛若常人;他威武雄壯,又和藹可親;讓觀眾對他的風采和榮光留下深刻的印象。
2020年,革命歷史題材依然是話劇創(chuàng)作的熱點。以井岡山革命斗爭時期三灣改編的歷史事件為素材創(chuàng)作的話劇就有江西省話劇院的《支部建在連上》以及中國國家話劇院的《三灣,那一夜》。兩部話劇取材一致,藝術表現各具特色,都以濃墨重彩描畫了領袖形象,表現了革命的危機關頭,毛澤東力挽狂瀾,高瞻遠矚,引領中國革命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2020年是戲劇家夏衍先生、熊佛西先生誕辰120周年,是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為了緬懷前輩戲劇家的精神,紀念他們的貢獻,浙江大學在夏衍的故鄉(xiāng)杭州、上海戲劇學院在熊佛西的故鄉(xiāng)江西、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在曹禺工作過的地方北京,分別舉行了紀念座談會和學術研討會。上海話劇中心重排了夏衍的劇作《上海屋檐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組織了《雷雨》的新人版演出,天津人民藝術劇院的《雷雨》在全國30多個城市巡演。北京央華時代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也邀請外國導演,在保利劇院演出了曹禺的《雷雨》和萬方的《雷雨·后》。借助這股重排經典的風潮,國家大劇院推出了根據大仲馬的小說《基督山伯爵》改編的同名話劇,此劇對原小說的復仇主題進行了具有現代意味的闡釋和演繹,其舞臺設計和表演風格亦可圈可點。
云上線下 是霧是花
新冠疫情的出現,給演藝事業(yè)特別是劇場藝術造成了很大困難。受疫情影響,很多民營演出機構處境困難,他們想方設法,努力自救。2020年5月8日,鼓樓西劇場的創(chuàng)始人李羊朵面對門可羅雀的劇場,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微信;“靜待花開終有時”,他們以線上劇本朗讀會的形式,以幫助煙臺農民賣櫻桃的方式,凝聚人心,聚攏人氣。俄羅斯劇作家契訶夫沒能保住他筆下的櫻桃園,而鼓樓西的櫻桃園卻守住了戲劇的精神家園。據不完全統(tǒng)計,到2020年6月底,全國注銷了13000多家演出機構。
疫情之下,戲劇藝術工作者們沒有被困難嚇倒,在劇場關閉期間,各地院團仍在直面挑戰(zhàn),制定對策,謀劃發(fā)展。他們采用的方式,一是組織線上藝術生產,如劇本研討、云端排練等,二是組織保留劇和新創(chuàng)劇的線上觀演。如文化和旅游部組織的“2020年全國舞臺藝術優(yōu)秀劇目網絡展演”、“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年戲劇展演”,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組織的“第九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舞臺藝術獲獎劇目展演”、北京影偶藝術周,國家話劇院、北京人藝、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陜西人藝、廣東人藝等多家院團都將優(yōu)勢戲劇資源傳布于互聯(lián)網云端。這些演出以“網聯(lián)網+”、“科技+”的模式,打破戲劇演出的場域限制和空間阻隔,以靈活的、交互的、便捷的方式傳播戲劇藝術。
線上演出是疫情期間的權宜之計,還是未來演出的一般樣式?這有待進一步考察、論證。它的好處是,打破了實體劇場物理空間的局限,擴大了虛擬空間戲劇藝術的傳播效能,它讓實體劇場發(fā)生的不可逆的真人觀演,在互聯(lián)網中具有了可復殖、可審視、可彈幕、可臧否的自由參與的多種可能性。當然線上演出利弊皆有,顯然,它弱化了群體氣息、情緒互動的劇場審美效應。
要打造有特色的線上演出,我認為首先還得是“硬核”的演出——藝術產品的質量,質量的意義指向包括品牌、文本、導表演、整體效果、IP影響力等等。其二是強化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色,線上演出要形成鮮明的創(chuàng)作理念,并且結合劇目本身的特點來打造演出風格。其三是摸準線上人群的觀劇心理,做好前期宣傳,準確對接特定人群和目標受眾。其四是發(fā)揮互聯(lián)網的功能,做好線上線下的導引、交流、互動。其五是確保線上播出時技術條件的有效支撐。
疫情期間,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先后舉辦線上學術研討會,就戲劇批評的對象、原理、方式、功能,以及當代戲劇批評的文化特征、發(fā)展趨勢等,進行了廣泛的線上研討和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