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的敘事魔術
阿加莎·克里斯蒂
今年是“偵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誕辰130周年。她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68部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還有17個劇本。這些作品以不同的語言文字在世界各國出版,總銷售量超過20億本。對于親切地將她稱為“阿婆”的偵探小說迷而言,這些令人驚嘆的數字似乎無關緊要,她的作品帶給讀者的神奇閱讀感受才是人們深愛這位小說家的主要原因。阿加莎的小說像是一場充滿了種種幻象的敘事魔術,而小說末尾對于魔術的揭秘,使讀者非但不會覺得不過爾爾,反而會越發(fā)驚嘆于魔術本身的精妙設置與完美演繹。
在阿加莎所塑造的諸多人物中,赫爾克里·波洛無疑最為眾人熟知。憑借在《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等一系列探案故事中的精彩表現(xiàn),波洛與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一樣,成為“偵探”的代名詞。而在阿加莎的小說里,足以與波洛并列,并同樣成為不朽經典的還有馬普爾小姐。從某個角度說,馬普爾小姐或許更能代表作為女性偵探小說家的阿加莎的創(chuàng)作特質。
馬普爾小姐來自鄉(xiāng)村田園,她頭發(fā)雪白,粉紅的臉上布滿皺紋,一對藍色的眸子里充滿柔和且天真的光彩。從外表看來,馬普爾小姐與我們想象中的偵探形象相去甚遠,同時,她所使用的偵探手法也別具一格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只是“閑談”而已。可恰恰就在馬普爾小姐與諸多人物的閑聊中,被籠罩于迷霧之中且看似毫無頭緒可尋的案情卻獲得了被抽絲剝繭、條分縷析的契機,并最終真相大白。
小說《羅杰疑案》中,波洛概括了這樣一段話:“女人,是不可思議的!她們毫無根據地隨意推測——推測的結果往往是正確的,這確實是一種奇跡。”乍看之下,馬普爾小姐破案依靠的是“推測”和“奇跡”,但這些都只是假象,偵探對于細節(jié)的分辨、發(fā)現(xiàn)、汲取以及組合才是其背后的實質——所有這一切,都是馬普爾小姐通過閑談去實現(xiàn)的。在由回憶、復述、嘮叨、埋怨、囈語等組成的令人眼花繚亂的閑談迷宮中,馬普爾小姐憑借對細節(jié)的觀察和把握能力,將這些散漫瑣碎的線索織造為足以解開懸案之謎的鑰匙。
雖然波洛沒有馬普爾小姐這般熱衷于閑聊,但與相關人士的談話同樣也是他勘察案情的重要方式。在表面平平無奇但實則充滿智慧的各種對談中,波洛得以清晰判斷可能發(fā)生、應該發(fā)生以及實際發(fā)生的事情,當然也包括所有這些事情背后的原因。而貫穿于馬普爾小姐和波洛偵探生涯的這種閑談,也成為最具阿加莎風格的寫作標志。
除了英倫鄉(xiāng)村氣息濃郁的日常閑談,封閉性也是阿加莎偵探小說的重要特質:幾乎所有的案件都發(fā)生在相對隔絕或絕對密閉的空間內。因此,盡管在某一部小說里,牽涉的人物并不算多,少則數人,多則十數人,但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會被卷到案情中。《無人生還》無疑是運用這一封閉性特質的極致和典范:在孤懸海上的印第安島,除了接連被謀殺的10個客人之外,別無他人。這10個客人的身上融合了偵探小說中最為基本的三種身份,他們既是被害人,又是嫌疑人,同時還是試圖探尋幕后真相的探案者。最后一個客人死亡之后,讀者試圖破解迷案的努力陷入絕境。如果不是小說結尾處作案者留下的一封書信,在所有的被害人、嫌疑人以及探案者都同歸于盡的狀況下,這一案件便會成為純粹的懸案。
這種封閉性的特質也產生了奇妙的閱讀效果。由于每一個人物都被卷入案情中,所有與這些人物相關的各種瑣碎細節(jié)彼此縱橫交錯,形成了盤根錯節(jié)的復雜結構,整個案件由此變得更為撲朔迷離。與此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從不同人物的視角進行審視,所有的細節(jié)都能重組成一個新的圖景,這些圖景總能讓讀者覺得豁然開朗,卻又每每誤導讀者對于案情的判斷,讓他們陷入理解案情的絕境。當然,唯一能夠揭示所有真相的那幅圖景必然存在,但它只有通過波洛或是馬普爾小姐對于若干細節(jié)的勾勒才會最終呈現(xiàn)。
阿加莎會將所有與破案有關的細節(jié)都提供給讀者,但這些細節(jié)會淹沒于數量更為龐大的其他各種細節(jié)中。換言之,讀者需要從滿樹林的樹葉中去尋找最關鍵的那幾片樹葉,同時要當心不被阿加莎設下的障眼法所迷惑。在《羅杰疑案》中,阿加莎使用了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敘述者“我”甚至被波洛比作他的黑斯廷斯——波洛的摯友和助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會懷疑牽涉到案情中的每一個人,但唯獨不會對“我”心生疑竇。也就是說,無論是第一人稱敘述,還是黑斯廷斯,都成了作者設下的障眼法。而這也成為當波洛說出“我”便是兇手時,所有讀者都為之駭然并轉而嘆服的關鍵。
就技術手段而言,在其他偵探小說中我們會見到各種毒藥,對于阿加莎來說,也有將毒藥的使用寫進故事的額外便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青年時代的阿加莎加入醫(yī)院志愿隊,經過努力后成為擁有合法資質的藥劑師,因此熟知諸多毒藥的名目和毒性,而她也確實將這些毒藥都巧妙地寫進自己的小說中。可這些形色各異的毒藥并不是阿加莎小說的重心所在,她更為注重的是挖掘和提煉人性深處的毒素,潛藏在每一個犯罪者心中的“毒藥”,才是催生一樁樁謀殺案的始作俑者。因此,無論是波洛或是馬普爾小姐,他們更重要的身份不是偵探,而是能看透人的本性的心理大師,并且總是對于人性的缺陷有著清醒的認識和敏銳的感知。
耐人尋味的是,相對于通過這些案件所揭示出的令人不寒而栗的幽暗人性和冷酷現(xiàn)實,阿加莎小說中所展現(xiàn)出的幽默和溫情更令人難忘。這也突出地表現(xiàn)在波洛和馬普爾小姐這兩個主角身上。擁有蛋形腦袋并且行為偏執(zhí)的波洛滑稽詼諧,馬普爾小姐則慈祥可愛,極大緩和了這些案件所營造的壓抑和陰冷氛圍。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于其他人物之間的微妙情感有著絕佳的感知與捕捉能力,在他們對于事實真相追根究底的同時,也在珍視并竭力呵護這些真摯的情感。
事實上,阿加莎曾遭受過嚴重的情感背叛:1926年,母親因病去世,阿加莎悲痛欲絕,同年,丈夫阿奇博爾德移情別戀。經受了雙重打擊的阿加莎從家中出走,并神秘地消失了12天。由于阿加莎對這段經歷絕口不提,沒有人知道她在這12天中到底經歷了什么。我們看到的是,阿加莎并沒有就此沉淪,相反,正是在這段人生的最低谷中,她塑造出了充滿溫情的馬普爾小姐。
1950年,60歲的阿加莎開始撰寫自傳,在序言中這樣寫道:“我喜歡活著。我有時候也會失望得發(fā)狂,感到劇烈的痛苦、受盡了憂愁的折磨;但是經歷過這一切之后,我仍然十分肯定:光是活著就是一件最美妙的事。”阿加莎建構了一個又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謀殺案,而無論謀殺者的設計如何巧妙絕倫,他們都會完敗于波洛和馬普爾小姐。從根本上說,這些謀殺者的失敗不是由于智力的稍遜一籌,而是缺乏對于活著的珍視和尊重,而這種珍視和尊重,或許才真正是阿加莎創(chuàng)作這些偵探小說并贏得不朽聲名的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