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臣:我看魯院
魯迅文學院八里莊校區(qū)舊校門
去魯院高研班做學生之前,我已經在魯院做了幾次“老師”。那時在八里莊的老魯院,每次跟一位作家或者編輯搭檔,跟學員交流。在魯院課程設置中,這應該是比較受歡迎的環(huán)節(jié),作家同行和編輯都來自一線,共同的困惑和話題很多,能談到一塊兒去。雖然只是個“聊天的”,學員們還是要客氣地尊一聲“老師”,讓我汗顏,覺得還是坐在下面更踏實。機會來了,2011年3月,我成了第十五屆高研班的學員,這回到了芍藥居的新魯院。
我們算是從頭到底都在新魯院念書的第一屆,上一屆,魯十四,前半截在八里莊,后半段時間搬到了芍藥居,所以他們畢業(yè)后結集出了一本書,名字好像就叫《從八里莊到芍藥居》。我更喜歡新魯院,主要是教學樓里魯迅的元素更多。尤其喜歡進了門,天井中從三樓迎面垂下的魯迅的肖像,走在魯迅先生的目光下,那感覺很有幾分莊嚴。現在作為影壁的屏風后面又放置了一尊魯迅的坐像,“魯”院的氛圍更濃了。我有個小愛好,收藏作家們的雕像。這些年跑了不少國家和地區(qū),請回了各種風格的作家雕像,托爾斯泰的就有三尊。魯迅先生的自然不會少,頭像、半身像、全身像,寫實雕塑、抽象雕塑,可以擺出一長溜。慢慢也養(yǎng)出一個偏好,凡有“魯”之處,皆生親近。當然,魯院之“魯”,我以為還不夠,可以更多且更多元。
對當下中國的年輕作家,魯院的意義無須贅言。從1950年的中央文學研究所到1984年的魯迅文學院,僅看這兩個年份,即可見出魯院在文學層面上所能承載的歷史分量。再看從文研所到魯院歷屆學員的名單,更是蔚為大觀,差不多就是大半部中國當代文學史。這種“歷史感”和“文學史感”已經內化為魯院的傳統(tǒng),走進魯院,在一定意義上,你就是在沐浴某種文學精神,對接源遠流長的中國文脈。可能有人會說,就四個月,頭懸梁錐刺股,焚膏繼晷地學,又能有多少長進?這個看法我不贊成。四個月當然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地方,每一個年輕作家都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一種文學的精神和傳統(tǒng)。我們不能靠著有限的知識和技巧一直寫下去,終成為一個好作家,但如果能將一種純粹的文學精神和傳統(tǒng)深植于內心,在一條源遠流長的文脈里與先賢和前輩對話,那它將成為我們寫作永久的內驅力。而這種精神與傳統(tǒng)也在時刻提醒我們。這才是魯院給予每一位青年作家真正的價值所在。
魯院期間,我寫作的量并不大,我不想把書房直接搬到魯院去。現在我甚至也記不起來四個月間都聽了哪些課,哪位老師具體講了什么,但那段時間的學習和師生間的交流給我的啟發(fā),受益至今。當時我正在寫作長篇小說《耶路撒冷》中偶數章的十個專欄,跟小說正文的故事比,這十個專欄的寫作難度非同尋常。既要有足夠的、有價值的問題意識,又要在寫作方式、體裁、思考的領域等諸方面相互區(qū)別開來。該部分的寫作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靈感,需要新鮮東西的刺激和啟發(fā)。模式化的生活對此無可奈何,但魯院的生活可以。
授課的老師行業(yè)眾多,皆為業(yè)界的專家,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音樂的、天文的、地理的、文化人類學的。所有陌生的領域和觀點都可能引爆你的想象,還有同學之間的交流。我一向看重同時代人之間的交流。這個同時代人,既指同齡人,也指生活在同一時空的人,還是阿甘本意義上的同時代人。惟其通約,才可以發(fā)現共同關注的問題;而相互間的差異性,則讓我見識到了一個更廣大的世界,激發(fā)出我對一個個獨特生命與領域的好奇與探究。盡管《耶路撒冷》前后耗時六年,但我認為于這部小說最有價值的時間之一,就是魯院那四個月。那四個月里,我經常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感。也只有在這樣的感覺里,才可能把我想要的專欄部分寫出來。
魯院的生活沒那么緊張,可以看閑書,系統(tǒng)地思考平常難得梳理的問題。也是在那四個月里,我對科幻文學、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和上世紀80年代的尋根文學有了新的理解。我向來認為文學不是擰螺絲,可以越擰越緊,要給每一個好想法、每一部好作品足夠寬松的空間,它才能自然地茁壯成長。增廣見聞,交流碰撞,濟之以純粹、精進的文學精神,另有可供思想與想象天馬行空的環(huán)境,這就是我對魯院的感受。
一個地方之“重大”,抽象的價值固然是大指標,具體的地理位置也不容忽視。魯院生活以后,直到現在,我對朝陽區(qū)的那一大片地方的認知與想象,都必須圍繞魯院才能展開的。芍藥居、育慧南路、育慧南里、中國現代文學館、惠新東街、惠新西街、對外經貿大學、地鐵站,甚至那一段三環(huán)路和四環(huán)路,想到這些地方時,我必須先在頭腦里定位出魯院這個點,然后那一片地域才可能逐漸展開,每一條路、每一座建筑、每一個機構才可以分別獲得自己的名稱和方位。如同美國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那只著名的壇子:“我把一只圓形的壇子/放在田納西的山頂。/凌亂的荒野/圍向山峰。/荒野向壇子涌起,/匍匐在四周,/不再荒涼。”(《壇子的軼事》)
綱舉然后目張,那只圓形壇子是田納西的中心,只有它才能為整個田納西命名。于我,魯院就是那只田納西的圓形壇子,它是我想象和描述那一片朝陽區(qū)的起點與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