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這幅“張愛玲文學地圖”行走上海
張愛玲與上海,宛如帕慕克和伊斯坦布爾,普魯斯特和巴黎、喬伊斯和都柏林、狄更斯和倫敦、卡夫卡和布拉格,有千絲萬縷又密不可分的聯系。
“每次騎車到常德公寓前面的十字路口,回頭看常德公寓在高樓之間,會覺得特別感動。將張愛玲在上海的居所整個走一遍,就像走完她的人生。”在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之際,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王楨棟感慨。
《上海張愛玲文學地圖》
在此之前,他與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講師馮宏、作家淳子、營光學社學生團隊共同創(chuàng)作的《上海張愛玲文學地圖》,記錄了上海現存的所有張愛玲故居,輔以手繪插圖和建筑平面圖,成為“張迷”尋訪上海的重要依據。
“營光學社”為張愛玲手繪的插圖。圖片來源:營光學社
圣瑪利亞女校、開納公寓、愛丁頓公寓、重華公寓、卡爾登公寓……生活在上海的三十余年里,張愛玲的足跡遍布街巷角落,留下無數城市傳奇。兩年的時間里,師生用腳步丈量了張愛玲所有曾經居住過的地方,將張愛玲在城市中的蹤跡串聯成一根完整的脈絡,讀者跟隨這條脈絡走訪,就仿佛進行了一次追尋張愛玲的旅行。
張愛玲上海文學地圖
在上海,尋訪張愛玲的足跡
在上海,處處可見張愛玲的足跡。她出生于一幢位于蘇州河畔的房子,在圣瑪利亞女校度過了六年的中學生活,如今這里是長寧來福士廣場;當年讀書的大學——圣約翰大學是今天的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qū)),校園幾乎完整地保留了昔日風貌,樹木郁郁蔥蔥,盡管張愛玲在這里只待了幾個月,從這些老建筑中,似乎仍能感受到她曾經的蹤跡。
路線圖
她曾有過交集的開納公寓及對面的明月邨,還有常德公寓、美麗園、重華公寓、卡爾登公寓等地,均保留至今。常德公寓亦稱愛丁頓公寓,1939年張愛玲隨母親、姑姑搬入這里,1942年從香港返滬后,她又回到這棟樓里住了幾年。那幾年是上海的亂世,是張愛玲人生最跌宕起伏的時刻,也是她寫作的鼎盛時期。在這座樓里,她留下無數傳世名作,是最為人熟知的張愛玲故居,也是張迷們的“朝圣之地”。
愛丁頓公寓 圖片來源:王楨棟
王楨棟介紹,《上海張愛玲文學地圖》是一次文學和建筑的跨界實驗,最初的靈感來源于同濟大學的暑期實踐。他帶領同濟大學“營光學社”的六位女生,在上海尋訪張愛玲的足跡,將文學創(chuàng)作與歷史背景、昔日場景與今日現場做了串聯,并借由城市地點的空間化還原,在書中重塑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輝煌。經過不斷探訪,不斷追問,不斷擴展,最終形成了30個有關張愛玲的地點的詳細圖文注解。在他眼中,從南京路到蘇州河這一片作為上海的腹地,既是張愛玲一生寫作的源泉,也承載了整個城市近百年來的生活斷面和歷史變遷。
路線圖
實際上,在創(chuàng)作這張地圖之前,王振棟團隊對張愛玲的文學作品并不算尤為熟悉,但走完地圖之后,他將張愛玲寫作的時代背景與地圖空間對位結合,回看作品就會有空間和時間上巧妙的關聯。“張愛玲的生活品位和趣味都很高,對上海的理解又遠遠超出了普通人,往往她所選擇的地方,就是在城市居住的最好視角。”
整個調研耗時兩年,師生團隊多方搜集信息、查證落實,查詢和考證了現存大部分中英文出版物,例如水晶、柯林采訪張愛玲的稿件,張子靜的回憶錄《我的姐姐張愛玲》。又參考宋以朗的《張愛玲私語錄》、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子善的學術著作等,多方考證,才形成這本文學地圖。
卡爾登公寓 圖片來源:王楨棟
是地圖創(chuàng)作,也是“破案”
書中地點的選取以張愛玲的文學生涯創(chuàng)作為主線。而對張愛玲本人及其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的,是張愛玲的母校——圣瑪利亞女校和她在上海的四處住所。這五個地點沿著地鐵二號線中山公園到人民廣場,從一頭走向另一頭:圣瑪利亞女校,到武定西路的開納公寓、成名時居住的著名常德公寓、短暫居住的重華公寓、和離開上海前所居住的長江公寓。
王楨棟鏡頭中的原圣瑪利亞女校鐘樓 圖片來源:王楨棟
針對這五個選點,王楨棟講述了實地探訪時發(fā)生的故事,每一個選點的精心挖掘,都如同一場“破案”。
圣瑪利亞女校舊址周邊,是如今的長寧來福士商場。原先的圣瑪利亞女校部分老建筑與校內的花園依然被保留。王楨棟說,張愛玲文字中對于圣瑪利亞女校的敘述描寫,現在依然能在長寧來福士找到對應的點,無心插柳地重合了當年的視角,令他感到驚訝。“有很多老年人和學生,特地來探訪張愛玲母校的舊址,他也希望人們在讀了這本《上海張愛玲文學地圖》后,能夠親臨現場去體會歷史建筑的過去和現在,結合張愛玲的文字,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開納公寓 圖片來源:王楨棟
在地圖中,有些地點是私人住宅,外人不便進入,好在這些公寓的住戶,多多少少對張愛玲的經歷有所了解,為團隊的尋訪提供了幫助。在探訪公寓的過程中也遇到不少故事。開納公寓在江蘇路附近,環(huán)境幽靜。在開納公寓門口拍攝時,一位居民恰巧經過。了解到團隊正在尋訪張愛玲故居,他提到,當年自己剛搬來的時候,張愛玲恰巧剛搬走,所以清楚地知道張愛玲住在哪一戶,很多鄰居也都知道張愛玲曾在這里居住。通過和居民的溝通,張愛玲的居住地點也得以驗證。
常德公寓是張愛玲成名的地方,她的一處居所在五樓,一處在六樓。對于張愛玲在六樓的居所有不同的說法,一開始無法確定具體門牌號,需要通過各種要素去判斷。有網友曾根據照片分析張愛玲家陽臺的朝向,后來才明確那照片是在常德公寓的天臺,而不是家里的陽臺上拍攝而成;張愛玲在作品中時常提及百樂門,便有讀者據此推測張愛玲的住所位于常德公寓走廊一側,最后,研究者根據在張愛玲的文章中提及房間陽臺“西曬”的細節(jié),終于敲定了張愛玲的住所方位。
為了還原張愛玲住所的真實場景,團隊查找了檔案館對于常德公園內部構造的平面圖,同時根據張愛玲作品中的細節(jié)還原了室內布置,包括壁爐和床在房間中的具體位置。此外,在張愛玲的文章中,曾提到胡蘭成來和她約會是從“后走廊走”,“后走廊”是什么樣的?主創(chuàng)團隊查閱了常德公寓室內平面圖,房間是有一個后面的走廊,判斷是傭人走的路線。確認了張愛玲的房子戶型后,再加上張愛玲文章中“臥室連通后走廊”的描述,才確定了張愛玲所住的臥室。
王楨棟表示,張愛玲運用自己看到的空間去創(chuàng)作,雖然不點名具體的位置和名稱,讀者還是能夠通過她的描寫找到對應的地方,甚至于通過張愛玲的文字,去還原這座城市的核心區(qū)域。與王楨棟合作的淳子也表達過類似觀點:“如果哪一天《色,戒》里描寫的城市都消失了,我們依舊可以憑借張愛玲的文字,還原和拼貼出它的原貌。”
張愛玲在自傳中曾寫道“我的媽媽和姑姑居然會租在租界中最貴的公寓”,這里“最貴的公寓”指的就是常德公寓。后來因為資金的問題,她們搬出了常德公寓,張愛玲也一路向東,搬到了條件相對較差的重華公寓,在南京西路上、梅龍鎮(zhèn)酒家附近,隱藏在城市之中。
重華公寓 圖片來源:王楨棟
長江公寓的位置較好,開放度也比較高,為主創(chuàng)團隊提供了很多“便利”。住戶對張愛玲亦有所了解,王楨棟很快確定了張愛玲的房號。原本以為張愛玲的房間朝向街邊鬧市,想不到是房間窗戶朝著內部花園,是鬧中取靜的地方,離南京西路依然很近。
南京路是張愛玲小說的重要背景之一,張愛玲把她在南京路上的印象做了一個拼接,進行藝術加工。藝術終究源自生活。宋以朗發(fā)現了他父母和張愛玲的書信,發(fā)現《色,戒》里面描寫張愛玲描寫南京路的那些點,和地圖所示的位置恰好相反。主創(chuàng)團隊也發(fā)現,張愛玲小說中描寫的南京路的店鋪,與老地圖中的展示有偏差。
沿著這五個主要地點串聯出一片區(qū)域,也承載了張愛玲的文學成長。“從她出生,到她離開上海,這些區(qū)域,承載了她的一生,見證了她的高峰和低谷,風光與落魄。”王楨棟說。
是城市空間建設的開始
在跟隨張愛玲的腳步之余,當下的人們還能做些什么?在探訪張愛玲相關的重要歷史建筑時,主創(chuàng)團隊有欣喜的發(fā)現,也有遺憾:許多與張愛玲相關的重要歷史建筑,大部分不對外開放且年久失修等。
例如在探訪常德公寓時,王楨棟發(fā)現,過度的裝飾對建筑的品質會產生損傷,類似這樣的老舊建筑,進行一些局部的改造,適當采納社會資本的運營,可以讓歷史名人的痕跡得到更好的呈現。
對于非住宅建筑的商業(yè)開發(fā),亦有改進空間。這些歷史建筑除了商業(yè)運作之外,有沒有可能讓它變成一座真正服務市民的公共文化設施?例如在內部建設一所博物館、一家書店,讓現代的人文氣息與悠久的歷史遺跡交相輝映。
“政府和社會力量應該更多地參與進去,借助商業(yè)手段實現社會公益,這是城市公共空間的公益性。”王振棟希望,通過借鑒歐美和日本對商業(yè)空間開發(fā)的經驗,可以把歷史建筑的余溫傳遞給當下的年輕人。
“對于張愛玲的研究是片段線索,是那個時代和現在城市拼貼的一個圖景。”王楨棟說。在上海老城區(qū)地面上的研究之后,王楨棟展開了“上海空中行走”的項目研究。通過對上海高層建筑的觀察,研究上海城市空間,并以更加宏觀的視角梳理上海城市發(fā)展史。“近現代中國最摩登的地方就是在上海,我們希望上海未來能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