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翻譯看文化交融中的實踐性
2018年,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理查德·舒斯特曼的《情感與行動》一書在中國出版。此書來自舒斯特曼在復旦大學開設課程的講稿集合,談及多方面問題,主要包括實用主義的由來、發(fā)展和衍生狀況,及身體美學在情感與行動之中如何體現(xiàn)。這部著作包含了獨特的實用主義觀念,我們也可以將之視為一種特別的實用主義行動。更進一步來說,如果我們把此書當作一種具有實用主義性質的文化實踐形式,就會發(fā)現(xiàn)書內(nèi)的觀點可以通過其自身的形式和實踐展現(xiàn)出來,繼而延伸到書外。
相對于舒斯特曼的其他英文著作而言,《情感與行動》英文原版的闕如包含了一個特殊的可能性,即英文表述如何進入漢語空間,并成為漢語表述的一部分。舒斯特曼的思想近年來被譯為漢語,他對中國文化逐步深入的理解不斷延展了實用主義和身體美學的解釋范圍。因而,這就促使我們將之視作一個特殊的文化行動標本。
舒斯特曼所進行的文化行動,可能與他對整個國際文化的理解密切相關,也與其身體美學思想在中國得到重視密切相關。在這里,我們不妨把這一行動客體化,不去考察作者的個人意愿,而是僅僅把這一書寫行為對象化,把一個個體的具體情感和行動轉化為一個以個體為標志的跨文化的情感與行動。在舒斯特曼的書寫中,我們看到的正是這樣一種文化行動。任何兩種文化相遇,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具體而特殊的差異。這樣的文化差異只能通過具體的行動來填補。差異本身是文化溝通的自然現(xiàn)象,沒有差異的所謂理想狀態(tài)并不存在。在各種不同而具體的文化溝通之中,不斷發(fā)生著文化的碰撞與互融。因此,我們不妨以實用主義的方式來對待具體的文化交融行動。這一方式多從具體的個體化行動來探尋文化交流的道路——無疑,這樣的觀念是實用主義的,是以具體情境為準繩,依據(jù)具體的文化情境展開交流對話。在實用主義者看來,文化個體進入另外一種文化時會發(fā)生相應的言說與傾聽,由此形成風格各異的具體的文化行動。
在《情感與行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混雜的文化態(tài)度,一方面是英語表述,另一方面又只存在漢語版本。這是英語與漢語學術表述的特殊例子,它出自具體的情況,并由于一個具體情況而形成了特殊表述態(tài)度。舒斯特曼本人認可這樣一種實用主義的方式,他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在不同的文化建議中尋找文化交融的可能性,這被他命名為實用主義之道。實用主義之道是在實踐中去解決問題,主張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尋找實際的方向。因而,張寶貴將舒斯特曼與馬克思的實踐哲學進行比較,并將實踐落實為生活實踐,這一點是獨具慧眼的(張寶貴《生活成為藝術的可能性——馬克思與舒斯特曼生活美學思想之比照》,《外國美學》2018年第2期)。從這一角度來說,舒斯特曼的思考具有實踐性質:先行動起來,在行動當中尋找默會溝通之處,然后再進行描畫和反思。這是應對文化差異性的一種實際態(tài)度。
當然,任何一種文化溝通都需要中介,語言就是這樣的中介。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具有其獨特的性質,好的溝通無疑需要好的譯者,優(yōu)秀的譯者可以讓文化溝通的實用主義道路變成現(xiàn)實,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情感與行動》譯者高硯平為此所付出的努力。這一努力不僅表現(xiàn)在文本翻譯的雅致和準確,同時也表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對英語把握的準確與漢語轉譯的準確均衡,這些均反映出譯者的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在這一譯作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文化轉運者在搭建中西交融的文化行動中所起的勾連作用。
在翻譯中,會有多種英文詞匯對應于“情感”一詞。情感一詞在中文里的含義一般比較寬泛,指一切具有個性化特征的、人的內(nèi)在感受。而在英文中,有很多不同的有關“情感”的表達,它們的含義相對狹窄一些,因此不能不考究用詞問題。在《情感與行動》一書中,情感一詞對應的英文是affect,它往往指緣于某物、有感而發(fā)。這里譯為情感,就不可避免地要與其他幾個英文詞做好區(qū)分,比如,emotion在這里譯為情緒,它往往帶有不確定的性質。這兩個譯詞的確定為我們把握情感問題奠定了基礎,然而此處涉及的另外一個詞feeling卻又會帶來不少麻煩。在一般的中文翻譯中,情感所對應的英文詞往往就是feeling,但是漢語中的情感一詞偏重于有感而發(fā)這一層意思,或者偏向于情緒,因此把feeling、emotion、affect一概譯為“情感”明顯不妥。譯者將feeling譯為“感受”,這是一個更妥當?shù)淖g法,當然這樣的譯法并非譯者首創(chuàng)。在目前的學術翻譯中,這樣的觀點雖然還屬少數(shù),但譯者在翻譯運用方面的實踐是非常自覺的,翻譯經(jīng)驗也非常豐富。在其另外一本與此話題密切相關的譯作《感受與形式》中,譯者把feeling有意識地譯為“感受”,“所謂‘感受’(feeling),意指‘生命感受’(vital feeling),擴展而言,是指人類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也就是人類在各種活動中所能產(chǎn)生和體驗到的普遍感受”(王柯平“代譯者的話”,《感受與形式》,高艷萍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相信這樣一種翻譯不久后便會替代舊的翻譯,逐漸成為翻譯界的共識。
實用主義的道路是細致的、具身化的。在文化交流中,不同文化觀念、思想觀念的溝通要體現(xiàn)在細節(jié)中,翻譯細節(jié)就是具體的實用主義行動。翻譯需要耐心商量,細心琢磨,對關鍵的譯詞提出中肯看法,并且有理有據(jù)地舉出相關例證。如果沒有一個個具體的翻譯行動作為溝通的中介,文化觀念的交流也就難以達成。因而,當我們把文化翻譯視為文化溝通行動的有機部分時,就能夠在優(yōu)秀翻譯者的一系列努力中,在作者的陳述和雙向文化的把握中,在接受者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性接受中,在譯者嚴謹?shù)摹皹蛄骸睆驮c搭建中,看到文化溝通的實用主義之道。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