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成年人夜晚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福利片在线观不卡,色噜噜狠狠网站狠狠爱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孔子的理想與命運(yùn)
    來源:《傳記文學(xué)》 | 何漢杰  2020年07月13日08:21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魯國昌平鄉(xiāng)陬邑,一聲啼哭挑破春秋的沉悶,孔子降生了。“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2571年前回蕩在洙泗上空的那一聲啼哭,沖破華夏大地萬古的沉寂,至今仍然有著動人的回響。

    錢穆先生說:“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大圣人。在此五千年中,中國歷史進(jìn)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xiàn)者,殆無人堪與孔子相比倫。”歷經(jīng)2500余年,孔子的影響早已滲入中國人的血脈,孔子的故事也流傳于華夏大地,以至世界的各個角落。我們要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或許可以從了解孔子開始。

    三歲喪父 十五志學(xué)

    要了解孔子,不妨先看他的姓氏。孔子其實并不姓孔,而姓子,這要從他的先世說起。孔子的先世可以追溯至商紂王長兄、宋國開國國君子姓的微子。微子四傳至宋湣公,宋湣公的長子叫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世祖,他因辭讓君位而獲得賢明的名聲。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是宋國的上卿,為人謙恭節(jié)儉,曾經(jīng)鑄造過一個鼎,銘文上說:他接受的冊命越多,越謙恭,腰彎得越低,生活越節(jié)儉。他還校正過《詩經(jīng)·商頌》的篇章,是一位恭儉而博學(xué)的人。正考父生孔父嘉,為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官居大司馬,輔佐宋殤公。宋國的野心家華督要弒君,就先殺了孔父嘉。到孔父嘉這一輩,離宋襄公已經(jīng)五代開外了,于是五世親盡,另立公族。按照古代命名習(xí)慣,孔父嘉的孫子輩可以以他名字中的一個字來作姓氏,于是這一支的男性,便以“孔”為氏來取名。孔父嘉的曾孫叫孔防叔,孔為氏,名“防叔”是因為他這一代被華氏所逼,舉家遷往魯國,原來宋國的貴族身份失去效力,僅僅做了魯國東防這個地方的大夫。孔子先世便由公卿之家變?yōu)槭孔逯遥闪寺淦堑馁F族。

    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也就是孔子的父親,做過陬邑大夫。叔梁紇是個大力的勇士,立下過顯赫的軍功。魯襄公十年,魯國軍隊參與由晉國人主導(dǎo)的戰(zhàn)爭,攻打偪陽, 偪陽人想用甕中捉鱉的辦法來反擊,他們欲先放開城門,讓一部分魯軍沖入城內(nèi),然后再突然放下城門,將攻城的魯軍攔腰截斷,關(guān)門聚殲。就在城門馬上要放下來的千鈞一發(fā)之際,勇猛的叔梁紇竟然雙手托起了城門,這才讓攻進(jìn)城內(nèi)的部分士兵撤了出來。在另一次守衛(wèi)防邑的戰(zhàn)爭中,齊國人包圍了防邑,魯國援軍走到半路躊躇不前,叔梁紇與另兩位勇士帶領(lǐng)三百甲士從防邑突圍,護(hù)送出了被圍困的大臣臧紇,之后又殺回去守城。

    孔子的先世因為賢德而擁有好名聲,又因為勇武而在家族勢力衰微時立下戰(zhàn)功。這為孔子的降生準(zhǔn)備了良好的先天條件。

    叔梁紇娶魯國施氏為妻,施氏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他的妾倒是生了兒子孟皮,但是孟皮有足疾,腿腳不好。于是叔梁紇又娶了孔子的母親顏徵在。二人結(jié)合之時,顏徵在不過十七八歲,而叔梁紇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孔子世家》說“野合而生孔子”,一般的解釋是梁紇老而徵在少,不合壯室初笄之禮,所以叫野合。又說“禱于尼丘得孔子”,有解釋說二人到尼丘祈求生育,是遵循了古老的春天男女相會的習(xí)俗。總之,孔子就這樣出生了。他的頭頂中間低而四周高,像山丘一般,所以被命名為孔丘,也有說因為“禱于尼丘”而得名。

    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剛剛3歲,年邁的老英雄叔梁紇去世,葬在了曲阜之東的防山。孔子的母親因為年輕喪偶,為避嫌沒有參加送葬。古人的墳上沒有標(biāo)記,所以孔子無法從母親那里確知父親的下葬之處。年幼的孔子從此在母親的撫育下成長。然而,在他17歲那年,母親也離開了人世。孔子想要依照禮儀合葬父母。出于謹(jǐn)慎,他先將母親淺葬于曲阜西南的五父之衢。后來,孔子從參與過他父親喪事之人的親屬那里得知了他父親的具體下葬之處,便將父母合葬在防山。可見,年紀(jì)輕輕的孔子辦事已經(jīng)如此周全。

    孔子的父母都是士族出身,重視禮儀。孔子自幼也便有非凡之舉。他迷戀擺設(shè)俎、豆這種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并效仿大人的樣子,玩起了模擬祭祀行禮的游戲。長大一些,孔子便樹立了致力學(xué)問的志向,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學(xué)”貫穿了孔子的生命,《論語》開篇第一個字便是“學(xué)”,全書涉及“學(xué)”的更有64處之多,可見孔子學(xué)問志向之堅定。

    《孟子》中說孔子曾做過主管倉庫的委吏和主管牛羊的乘田。他做委吏時衡量升斗,出納有序;做乘田時朝夕飼養(yǎng),牛羊肥壯。所以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少時的窮苦讓孔子學(xué)會了很多技能,但他沒有忘記自己“士”的身份。有一次,魯國的權(quán)貴季氏要招待魯國的士人。那時孔子的母親已經(jīng)去世有一段時間了,孔子便也想去看看,只是他腰間還系著守孝的繩子。結(jié)果,孔子被季氏的家臣、有才干卻極邪惡的陽虎攔了下來。陽虎說:“季氏饗士,非敢饗子也。”意思是季氏是要招待士,可不是要招待你,相當(dāng)于否認(rèn)了孔子“士”的身份。滿懷從政熱情、風(fēng)華正茂的孔子,就這樣被陽虎的蠻橫打退了。

    魯昭公九年,19歲的孔子娶了宋國亓官氏。第二年,生了兒子,魯昭公賜孔子一條鯉魚。于是,孔子為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論語》里記載,孔子大概20多歲的時候,入太廟充當(dāng)助祭祀,每件事情都要發(fā)問。有人就說,誰說叔梁紇的兒子懂禮呢?孔子聽到之后說:“是禮也。”這正是禮啊。原來當(dāng)時太廟中有很多不合禮的地方,孔子以問來表達(dá)意見,真正的意圖是要矯正貴族的非禮之處。

    孔子30歲之前的事情,能確知的不多,但以上這些足以說明他的為人。作為落魄的貴族后裔,他不能選擇自己的身世,幼年喪父的經(jīng)歷更是加深了他的苦難,然而從逆境中長大的孔子找到了突破的辦法——“學(xu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在不能選擇的命運(yùn)和時代中,“學(xué)”成為孔子安身立命的途經(jīng),打開了他實現(xiàn)理想的大門。

    三十設(shè)教 五十仕魯

    魯昭公二十年,孔子30歲,在此前后弟子琴張從游,自此孔子開始授徒設(shè)教,到他出仕之前,有近20年,這是他教育生涯的第一階段。顏無繇、仲由、曾點、冉伯牛、閔損、冉求、仲弓、顏回、高柴、公西赤等先后從學(xué)。

    魯昭公二十四年,為自己不夠精通禮儀而羞愧并立志學(xué)習(xí)的貴族孟僖子將死之時,召集大夫講了一番禮的重要性,他說:“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學(xué)禮焉,以定其位。”遺命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師從孔子學(xué)禮。可見魯國貴族對禮還是相當(dāng)重視的,而這時孔子授徒也已經(jīng)有了名聲。

    孔子創(chuàng)辦私家教育在當(dāng)時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因為此前周人的教育都是由官方主辦,普通民眾享受不到。那么,孔子想要教的是什么人呢?“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只要拿十條小肉干捆成的肉條來的人,我沒有不教的”。孔子教人只要一點微薄的見面禮,不因求教者的身份而異,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有教無類。這種面向平民的教育正是孔子辦教育的特色,所以他的學(xué)生里有很多窮人、野人,像子路這樣裝扮古怪、行事粗魯?shù)娜艘脖晃^來。孔子怎么教呢?“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必須等到求教者有了困難,有求知欲望時才去啟發(fā)他。孔子不僅重視調(diào)動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積極性,還注重因材施教。《論語》中記錄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面對子路和冉有的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截然相反,原來孔子的考慮是冉有畏縮不前,所以鼓勵他進(jìn)取;子路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不同的人教法不同。

    大概在35歲時,因為季平子與魯昭公的攻伐,孔子去齊國避亂。在齊國,他跟齊太師談?wù)撘魳罚牭缴貥罚腿W(xué)習(xí),以至“三月不知肉味”。他在齊國待了一兩年又回到魯國,繼續(xù)從事授徒事業(yè)。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問起了弟子們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華分別說了自己的政治抱負(fù)。到曾皙回答的時候,“鼓瑟希,鏗爾”,原來他在一旁彈著瑟,這是多么祥和愉悅的師生氛圍!曾皙描繪了一幅美妙的圖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 詠而歸。”暮春時節(jié),陪同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孩子,在沂水旁邊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fēng),一路唱歌,一路走回來,好不快活!孔子對他的回答十分贊賞,大概孔子腦海中也時時映現(xiàn)這樣的場景吧。

    這時的孔子,對出仕有了另一番體悟。有人問他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孔子答道:《尚書》上說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風(fēng)氣影響到政治上去, 這也是參與政治了,為什么一定要做官呢?孔子重新闡釋了教育的意義,此時的他樂在其中。

    然而事情并不總是沿著一條線發(fā)展,在孔子授徒設(shè)教的十幾年后,陽虎又出現(xiàn)在他的生活里。當(dāng)時魯國政局混亂,陽虎雖為家臣,卻掌握著很大權(quán)力,想要拉攏孔子。孔子不肯見他,他就給孔子送了一只蒸熟的小豬,以使孔子去他家道謝。孔子趁著他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沒想到兩人還是在路上遇到了。陽虎對孔子說,自己空有一身本領(lǐng),卻聽任國家一團(tuán)糟,能稱為仁愛嗎?孔子答道:“不可。”陽虎又說,一個人喜歡做官,卻屢屢錯過機(jī)會,可以叫作聰明嗎?孔子又答道:“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年近知天命之年的孔子被說動了,是啊,時光流逝,一去不復(fù)返,它不會為誰而停留。終于,孔子說:“諾,吾將仕矣。”這當(dāng)然是孔子不愿得罪小人的答辭,卻也正透露出他心中積藏的理想,他將要出仕,開啟新的人生篇章。

    魯定公九年,孔子51歲。這一年他出仕為魯國中都宰。在講述孔子的政績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魯國當(dāng)時的情形。《春秋》所記魯國第二代君主魯桓公的夫人文姜未出嫁時便與自己的哥哥齊襄公亂倫。后齊襄公派大力士彭生害死了魯桓公。桓公與文姜的嫡長子莊公與黨氏女孟任私自結(jié)合,生了兒子叫般。文姜死后三年,莊公才迎娶了夫人哀姜,哀姜無子,撫養(yǎng)了陪嫁妹妹淑姜的兒子。魯莊公在立繼承人時,首先想到了庶出的般,而不是正室哀姜的養(yǎng)子。就在魯莊公想要讓他的弟弟們幫襯欲立的新君時,年齡最大的弟弟慶父表現(xiàn)出了奪位的想法,并獲得了三弟叔牙的擁護(hù),但是四弟季友卻支持莊公的想法,逼死了叔牙。慶父眼看計劃要落空,于是和同樣心懷鬼胎的哀姜聯(lián)手,把還未上位的般殺死,立哀姜的養(yǎng)子為魯閔公。不久,慶父與哀姜發(fā)生了奸情,又共謀害死了魯閔公,企圖奪取君位,魯國宮室大亂。時齊桓公在位,他派人殺死了哀姜,慶父也喝毒酒自盡。按照周代禮法,魯桓公的三個兒子,即使有罪也世代享有富貴權(quán)位。慶父的后代為孟孫氏,叔牙的后代為叔孫氏,季友的后代為季孫氏,即“三桓”。沒有功勛的“三桓”趁著繼位的混亂奪取了魯君的大權(quán)。到孔子之時,已有四五代魯君形同虛設(shè)。

    三家擅權(quán),出現(xiàn)了季平子驅(qū)逐魯昭公致其死在外面的忤逆之事。而季孫氏內(nèi)部也不太平,季桓子執(zhí)政時,家臣陽虎聯(lián)合季桓子的弟弟季武及叔孫家的庶子叔孫輒,準(zhǔn)備在宴會上殺掉季桓子,進(jìn)而攻擊孟孫、叔孫兩家。后季桓子為曾向孔子學(xué)過禮的孟懿子所救,陽虎的叛軍也被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擊潰。陽虎見勢不妙,盜取了宗廟里的寶玉、大弓逃出了魯國。

    經(jīng)過陽虎的叛亂,三家都有所反思,希望改變魯國的政局。在這樣的機(jī)緣中,50歲左右的孔子獲得了出仕的機(jī)會。孔子的第一個官職是中都宰,他規(guī)定“長幼異食,強(qiáng)弱異任,男女別涂”,恢復(fù)了社會秩序,老百姓都樂于遵從,以至四方諸侯都來向他取經(jīng)。一年后,孔子由中都宰變?yōu)樾∷究眨鞒珠_挖壕溝,將死在外面的魯昭公的獨墳同其他魯國君主的墳圈在一起,維護(hù)了禮法,也為季平子的忤逆行為挽回了顏面。不久,孔子升任大司寇。如此迅速的升遷,正可以看出魯國君臣重用孔子的迫切心情,當(dāng)然孔子的政績也擔(dān)得起這樣的重任。

    孔子任大司寇期間主要做了兩件事:相夾谷與墮三都。魯定公十年夏,定公在夾谷會見齊侯,孔子負(fù)責(zé)盟會的禮儀問題。犁彌對齊侯建議說,孔子知禮而無勇,可以利用荒野的萊人劫持魯定公。齊侯聽從了他的建議。這時孔子站出來,帶著定公退出去,并說:“士兵之!”意思是戰(zhàn)士們拿起武器沖上去。好強(qiáng)硬果決的語氣!接著用“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為不祥,于德為愆義,于人為失禮。君必不然”的禮義之辭指出了齊侯行為的卑鄙,有勇而知禮。在將要盟誓時,齊國人又來搗亂,在盟書上加上了一條:齊國出兵,魯國需要派三百輛戰(zhàn)車跟隨。這是要變魯國為附庸的條款。孔子讓魯大夫茲無還對答道:“而不反我汶陽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意思是讓齊國人歸還侵占的大片領(lǐng)地,針鋒相對又不輸禮節(jié),齊國想占便宜的愿望落空了。盟約之后,齊侯提出款待魯侯,孔子以不合禮法為由謝絕了,實際上是為了避免夜長夢多。會盟不久,齊國人把鄆、讙、龜陰的土田還給了魯國。孔子以不卑不亢的禮法和勇力給魯國挽回了面子,也要回了土地,打了一場漂亮的外交戰(zhàn)。

    兩年后,54歲的孔子要在魯國推行一項重大的政治舉措——墮三都,就是摧毀季孫氏家的費(fèi)城、叔孫氏家的郈城、孟孫氏家的成城三座城邑。前面講到當(dāng)時魯國的政治生態(tài),“三桓”有自己的城邑和大片土地,并在城邑里養(yǎng)著軍隊,藏著私人的鎧甲,勢力越來越大,根本不把魯君放在眼里,對魯君形成了很大威脅。

    當(dāng)時季孫氏勢力最大,專政魯國。孔子任大司寇的前三個月,季孫氏對孔子言聽計從,十分信任。但是,孔子此刻想做的是拆毀三家的城邑,剝奪三家的非法之權(quán)。孔子此舉的動機(jī)是什么呢?首先,他要維護(hù)古禮,因為按照古禮,私家不藏兵甲,大夫城邑不超百雉,而三家顯然不合古禮。其次,他要解決現(xiàn)實問題,三家的城邑和甲兵,不但對魯君形成威脅,三家的家臣還會據(jù)此叛變,如此則魯國君臣都將深受其害。此時,公山不狃盤踞著費(fèi)城,季孫氏不堪其擾;此前一年,侯犯據(jù)郈城叛變叔孫氏后投奔齊國,雖然不久齊國就歸還了郈城,但叔孫氏心有余悸,所以,季孫氏和叔孫氏傾向于支持孔子墮都。

    墮都從散亂而無家臣的郈城開始,完成得很順利。接著矛頭指向季孫氏家的費(fèi)城,季孫氏家臣公山不狃聯(lián)合叔孫氏的庶子叔孫輒率領(lǐng)費(fèi)人抵抗,他們趁著魯軍攻費(fèi)城國都空虛的機(jī)會,直攻國都。孔子陪魯定公登上易守難攻的武子臺,叛軍無能為力。孔子又命令申句須、樂頎帶人殺下臺去,費(fèi)人很快潰敗,被國軍一直追到姑蔑,一舉消滅,公山不狃和叔孫輒出奔齊國。于是,費(fèi)城也很快被拆毀。三都就剩下成城,而真正的考驗來了。孟孫氏與季孫氏和叔孫氏的散亂不同,兄弟和睦,主臣一氣,當(dāng)時執(zhí)政的孟懿子雖然曾隨孔子學(xué)禮,但他更信任擊潰陽虎叛亂的家臣公斂處父。面對墮都,公斂處父的主張是:“墮成,齊人必至于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障也;無成,是無孟氏也。子偽不知,我將不墮。”真是一套好說辭,強(qiáng)調(diào)成城為孟孫氏抵御內(nèi)外的保障,又主動出面替君主分憂,孟懿子自然默許。公斂處父才智超群,再加上攻打成城時季孫、叔孫兩家并不完全出力,所以雖然包圍了成城但就是攻不下來。于是,墮三都的政治行動最終擱淺了。

    墮三都是孔子借力與魯國當(dāng)權(quán)者的直接碰撞。墮三都的失敗意味著孔子難以再待在魯國,他的政治生命也結(jié)束了。

    墮三都過程中,孔門弟子反應(yīng)不同,子路曾向季孫氏進(jìn)言墮三都,但孟孫氏卻一直守著成城不放,已經(jīng)墮了都的季孫和叔孫兩家開始為摧毀自己的都城而有了后悔之意。于是小人上場,被后人稱為“圣門蟊螣”的公伯寮乘機(jī)詆毀子路,以至季孫氏開始懷疑、怠慢子路及孔子。孟孫氏一族的子服景伯出于公心,想讓季孫氏治公伯寮的罪,但被孔子阻止了。孔子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道的行與廢,乃是聽之于命運(yùn)的,非一人所能左右。作為大司寇的孔子,想要實現(xiàn)政治理想,恢復(fù)魯國的君臣秩序,但現(xiàn)實阻力太大,最后以失敗告終,這是孔子身處的時代使然,一兩個人的力量又如何能與時運(yùn)、命運(yùn)抗衡呢?公伯寮不行,孔子亦然。當(dāng)然,我們在其中還能看到的是,孔子以“命也”的消沉感嘆保住了公伯寮。在前行的路上,有人掉隊,有人頹唐,再正常不過,在失敗的時候還堅守著為師者的仁心,不遷怒于他人,這樣的細(xì)節(jié)才更凸顯出孔子人格的偉大。

    去魯適衛(wèi) 自衛(wèi)反魯

    魯定公十三年,55歲的孔子開始了一場偉大的游歷。他從魯國出發(fā),經(jīng)衛(wèi)、曹、宋、齊、鄭、陳、蔡、楚等地,歷時14載,最終回到父母之邦魯國。《列子·楊朱》篇說:“孔子明帝王之道,應(yīng)時君之聘,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圍于陳蔡,受屈于季氏,見辱于陽虎,戚戚然以至于死。此天民之遑遽者也。”這里總結(jié)孔子遭厄的經(jīng)歷中,大部分發(fā)生在游歷途中。那么,孔子周游的具體情形如何呢?

    這還要從孔子墮三都的失敗說起。墮三都雖然失敗了,但在魯國政壇上猶如扔下一顆炸彈,也震驚了旁邊的齊國。于是,不安的齊國采取了一項政治陰謀,送了很多歌姬舞女給魯國,季桓子欣然接受,從此不理政事。魯國君臣在墮三都之后的這種逃避與懈怠,大概也讓積極謀國的孔子傷了心。然而,真正驅(qū)使孔子離開的是另一件事。《孟子》中說:“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孟子可謂知人,祭祀不給大夫送祭肉,魯國上層的禮儀喪失,再待下去已無意義,于是孔子決定離開。

    孔子的第一站是與魯國接壤的衛(wèi)國,冉有隨行。衛(wèi)國平原千里又多君子,商業(yè)氛圍濃厚。孔子剛?cè)刖尘驼f“庶矣哉”,感嘆衛(wèi)國人口稠密。隨從的冉有問:“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富之。”冉有又問:“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對說:“教之。”人口多了,接著就要讓他們富起來,富起來之后就要以美善教化他們。這樣看似隨口而出的為民的政治主張,預(yù)示著接下來的周游歲月并不會順利。

    孔子到衛(wèi)國之后,比他小31歲的衛(wèi)國人子貢開始從游。有一天子貢問孔子:“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意思是有美玉是放在匣子里藏著呢,還是給識貨的人來買呢?子貢這樣的問話顯示出孔子最初可能沒有見到衛(wèi)靈公,也不急于出仕。但在子貢的誘問中,孔子答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意思是我在等待良主啊。孔子在衛(wèi)無事時擊磬,一個挑著草筐的隱者在門外從磬聲中聽出了孔子的深意,說:“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意思是沒人知道你,獨善其身便罷了。孔子慨嘆此隱者的忘世之深,可見此時孔子雖然不汲汲于仕途,卻也并未忘世。

    孔子在衛(wèi)國住了十個月,決定離開,途中經(jīng)過衛(wèi)國邊境的匡和蒲兩地,然而就在這一個多月里,發(fā)生了幾件事,使得他又返回了衛(wèi)國。先是在儀這個地方,管理邊境的官員來見孔子,他見完出來對孔子的弟子說:“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這樣的邊陲小吏居然能賞識落魄的孔子,可見孔子之不凡,以及衛(wèi)國之可戀。

    然而剛到匡地,孔子就被匡人拘禁了。原來匡人曾遭受過魯國陽虎的掠殺,而孔子的相貌很像陽虎,于是就發(fā)生了這一幕。還有一種說法是孔子在蒲地遭遇了公叔戌的叛亂,他們想阻止孔子前行。孔子一行經(jīng)過與蒲人的打斗才得以離開。不管哪種說法,孔子在匡、蒲之地確實遭遇了不小的麻煩,但這麻煩并沒有削減孔子的意志,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上天如果不想消滅自文王以降的這種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在危機(jī)關(guān)頭,孔子首先想到的是“文王”與“斯文”,他將自己的命運(yùn)與文化命運(yùn)聯(lián)系起來,確信自己是文化的傳承者,這是何等的氣魄與自信。“五十而知天命”,孔子在這時已經(jīng)真正明晰了自己的使命,把握了自己的命運(yùn)。

    在這場混亂中,顏淵跟孔子一行走散了,孔子見到他就說:“吾以女為死矣。”好沉重的見面語!可見孔子一行在匡地一定經(jīng)歷了不小的風(fēng)波。顏回的回答則充滿溫情:“子在,回何敢死?”意思是老師您還在,我怎么敢死去呢?這番患難之后的對答雖然只有短短12個字,但足見孔門師生之深情。

    大約是孔子在匡、蒲途中的時候,晉國范氏、中行氏的家臣佛肸占據(jù)范氏的中牟邑來抵抗趙簡子,佛肸招孔子,孔子想去,但是子路反對說,佛肸背叛了他的主子,您為什么還要去?孔子說:“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意思是真正堅固的東西是磨不薄的,真正白的東西是染不黑的。我不是匏瓜,不能只掛著卻不給人吃啊。可見孔子此時是懷著熱切的入仕之心的。然而最終并沒能成行,孔子又重新返回衛(wèi)國。

    重返衛(wèi)國的孔子住在顏讎由家,子路的連襟彌子瑕說,孔子要是住在我那兒,很容易就可以做衛(wèi)國的公卿。子路把這件事告訴孔子,孔子說:“有命。”意思是由命運(yùn)來主宰吧。過了一段時間,孔子終于見到了衛(wèi)靈公。衛(wèi)靈公開口就問,你在魯國的俸祿是多少啊?孔子答六萬粟,于是衛(wèi)國也給孔子六萬粟的俸祿,孔子出仕衛(wèi)國。但衛(wèi)靈公終究只是慕孔子之名,而不能接受孔子的主張,孔子只能離去。在這之前,還有一段小插曲,受衛(wèi)靈公寵愛又與美男子宋朝有淫行的君夫人南子想見孔子,這時子路站出來反對。但是按照禮法,君主夫人有權(quán)見賓客,所以孔子準(zhǔn)備依禮行事,還在子路面前發(fā)誓道:“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我要是做得不對,讓天厭棄我罷!最終孔子見了南子,南子將自己圍在大帳之中,孔子行禮,南子還禮,她禮服上的玉器配飾還相擊發(fā)出清脆的聲音。一切都依禮而行,原來擔(dān)心的事情并未發(fā)生。試想一下,假如孔子拒絕了南子的召見,該是多么失禮啊!孔子的行跡之所以垂范萬世,秘密大概如此吧。

    見衛(wèi)靈公的第二年或第三年,衛(wèi)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衛(wèi)靈公不問禮儀教化之業(yè),而問行軍打仗之事,與孔子的主張相背。孔子也毫不含糊地說自己沒學(xué)過軍旅之事,即使寄居他國為官依然堅持道義,實在難得。既然自己的主張得不到施行,不如離開。不久,孔子又一次離開了衛(wèi)國。

    孔子離開衛(wèi)國經(jīng)過曹國,到了自己的祖先之邦宋國,就在這里差點遭遇殺身之禍。宋國的司馬桓魋因為孔子的批評而厭惡孔子。有一天,當(dāng)孔子和弟子穿著普通的衣服在一棵大樹下演習(xí)禮儀的時候,桓魋派人去砍樹,并揚(yáng)言要殺孔子。弟子們都要孔子馬上離開,孔子卻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意思是天在我身上生了這樣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樣?這是安撫弟子的話,也是一次自我的宣揚(yáng)。這一年孔子60歲,耳順之年,早已不再為外界的恐嚇而動搖。

    宋國不宜久留,孔子過宋國之后并沒有直接到陳國,而是西行去了鄭國,或是為躲避桓魋的追殺,不與小人爭執(zhí)是他一貫的作風(fēng)。孔子一行正好趕上鄭國的暴亂,彼此走散了。孔子一個人站在城郭東門之下,鄭國人對子貢描述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chǎn),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將這話原原本本地告訴孔子,孔子欣欣然笑道:“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這里我們借以知道一點孔子相貌的信息,然而這在孔子看來都是次要的,他說只有“喪家狗”這個稱呼傳神。有喪事之家的狗,沒有主人,沒有歸宿的樣子,何嘗不是精神上喪失依靠的孔子的寫照呢?

    孔子居鄭國不久就來到陳國,住在賢人司城貞子家。孔子在陳國大概待了三四年,也未見重用。魯哀公六年,吳國討伐陳國,楚昭王派兵來救援,當(dāng)時孔子在陳國。大概是因為楚昭王的義舉,孔子離開陳國,有了游楚的想法,然而于陳、蔡之間,在混亂中遭遇了大厄,“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一行在野外被困七天,沒有糧食,隨從都餓病了,爬不起來,其慘狀可想而知。這時候子路坐不住了,帶著情緒去見孔子。孔子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雖然窮,還是堅持著,小人一窮就無所不為了。逆境中方能顯出人的真品格,孔子是在精神上鼓勵隨行的弟子們要堅持住。隨著吳、陳戰(zhàn)爭的結(jié)束,缺糧的事情得以解決。然而不幸的是,曾經(jīng)向孔子示好的楚昭王去世了,孔子游楚的想法也就再難實現(xiàn)。

    南游的孔子見到了楚國的賢臣葉公沈諸梁。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也許是一時沒反應(yīng)過來,也許是初次見面不明對方意圖,子路沒有回答。子路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你應(yīng)該告訴他:“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一個志學(xué)樂道的夫子形象凸顯出來。葉公還與孔子討論了為政和“躬直”的問題,關(guān)于為政,孔子說:“近者悅,遠(yuǎn)者來!”關(guān)于“躬直”,孔子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施行仁政,遠(yuǎn)近之人就都?xì)w服,父子相隱的基礎(chǔ)是父慈子孝,孔子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

    孔子南游的過程中,還遇到了一些有知識卻消沉的隱士,如勸說子路與其跟隨孔子逃避壞人不如跟著他們逃避社會的長沮、桀溺,唱著失望之歌又逃避與孔子談話的接輿,只顧小家倫理不管蒼生秩序的荷蓧丈人,這些人并無大的過錯,卻常說喪氣話,逃避現(xiàn)實,與孔子入世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難怪孔子說“鳥獸不可與同群”。孔子以強(qiáng)健的精神斥拒著這種消極避世的態(tài)度。

    孔子在楚地滯留了幾個月后,便經(jīng)陳國返回了衛(wèi)國。然而此時,衛(wèi)國政局大變,衛(wèi)靈公已死,太子蒯瞆被逐出奔,其子輒被立為衛(wèi)君,形成了父子內(nèi)外對峙的局面。子路此時問孔子:“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孔子回答:“必也正名。”顯然是針對衛(wèi)國當(dāng)下局面開出的一劑良藥,可惜最終也未能施行。

    魯哀公十一年,衛(wèi)國的孔文子要攻打太叔疾,問孔子的主意,孔子說:“胡簋之事,則嘗學(xué)之矣。甲兵之事,未之聞也。”與當(dāng)年回答衛(wèi)靈公問軍隊列陣之法的言辭何其相似。恰好這時,“季康子使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于是,孔子返回魯國,終于結(jié)束了長達(dá)14年的游歷生涯。這一年他68歲。

    整理六經(jīng) 垂范萬世

    孔子回到魯國也并沒有得到重用,但魯國仍以大夫之禮待之。季康子任用了孔子的一些學(xué)生,如此,孔子便作為“國老”被動或主動地參與了一些政治活動。《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孔子回國之初,季孫想要按照田畝征稅,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見,孔子以“丘不識也”拒絕了。但是季氏不死心,幾次三番去問,并說:“子為國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原來是想利用孔子“國老”的身份來為自己謀利。孔子私下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意思是君子辦事要以禮來衡量,施舍要豐厚,做事要適中,賦斂要微薄。冉有此舉陷老師于不義,孔子迂曲地回絕了他,又曉之以理,其真正的目的是要減輕民眾負(fù)擔(dān),真可謂老成謀國之士。不過,孔子的抵抗未能湊效。第二年,季氏還是“用田賦”,冉有也并沒有聽從孔子的勸誡。《論語》說:“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冉有幫助季氏斂財,所以孔子絕望地說:“冉有不是我們這類人了,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吧!”孔子反對聚斂,而面對冉有的背叛卻無能為力。

    《論語》中記載了另一件事,齊國的陳恒殺了齊簡公,孔子沐浴齋戒之后朝見魯哀公,跟他報告說陳恒殺了他的君主,請魯國出兵討伐。哀公卻讓孔子向季孫、仲孫、孟孫三人去報告。孔子又向那三位大臣報告了,他們都不肯出兵。這大概是孔子晚年在魯國發(fā)表的最后的政見,孔子也早就知道結(jié)果,但他為什么還要這么做呢?孔子自己的說法是:“以吾從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原來他是在盡一個大夫的職責(zé)!這看起來有些迂腐,卻是尊崇了老傳統(tǒng),西周的關(guān)系標(biāo)準(zhǔn)里,領(lǐng)國有錯,別的國家可以去糾正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孔子這個老大夫永不妥協(xié)的生命底色。

    《論語》中還記載了很多魯哀公和季康子向孔子問政的情形,孔子都一一作答,對之以直、正、善、敬、忠、孝、慈這些一以貫之的理念。雖然很多并不為執(zhí)政者采納,但是孔子為國家盡心盡力之心可見一斑。

    在參與政治之外,孔子還做的一件大事便是整理六經(jīng)。孔子認(rèn)為殷商文化吸收了夏文化,并有所增減;周文化吸收了殷商文化,并有所增減。由此可以推知,后來的文化都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礎(chǔ)上有所損益而形成的,這就是文化的“損益論”。秉承著這樣的觀點,為延續(xù)文化,孔子自覺承擔(dān)起整理六經(jīng)的任務(wù)。

    孔子整理《詩經(jīng)》主要用力于編定次序、去其重復(fù)。《論語》說:“子曰:‘吾自衛(wèi)反魯, 然后樂正, 雅頌各得其所。’”孔子回到魯國就開始正“樂”,讓雅、頌各歸其位,秩序井然。去其重復(fù)是將流傳過程中不同版本里章節(jié)、句子、字詞的差異列出來,然后刪掉重復(fù)的,形成三百多首詩篇的格局。經(jīng)過孔子的整理,《詩經(jīng)》變成了精煉、條貫的文本。在讀詩上,孔子開啟了一種新的解讀篇章含義的讀法。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簡有《孔子詩論》的部分,便是孔子讀《詩經(jīng)》觀點的遺存。對待禮樂,孔子主要是修復(fù)損壞的,興起廢弛的。孔子生活的時代,禮崩樂壞,社會生活的禮儀逐漸廢弛,需要人們記錄使其發(fā)揮應(yīng)有的功效,孔子便是最早記錄禮儀的人。《禮記·雜記》中有:“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xué)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孔子給人辦喪事,孺悲記錄下來,就成了一份保存禮儀的文獻(xiàn)《士喪禮》。

    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孔子篩選和整理了《尚書》,但是今天我們已經(jīng)很難真正弄清楚孔子與《尚書》的關(guān)系了。孔子于《春秋》,古人說是筆削,也就是在魯國原有的《春秋》基礎(chǔ)上進(jìn)行修訂,增刪修改,以此來體現(xiàn)出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微言大義。《孟子》說:“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整理《春秋》的目的正在于扶正世道,以史立法。

    孔子與《周易》的關(guān)系,《論語》中說:“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xué)《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早年對《周易》不感興趣,到50歲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以至于“讀《易》,韋編三絕”,可謂癡迷。《易經(jīng)》中與六十四卦相連的是《易傳》,歐陽修之前都認(rèn)為《易傳》的作者是孔子,歐陽修提出《易傳》的作者不是孔子之說。20世紀(jì),“古史辨”派徹底否定了孔子與《周易》的關(guān)系,但是1973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中關(guān)于《周易》有這樣的說法:“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囊。”“《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可見孔子不但喜歡讀《易》,而且把對《周易》的理解從卜巫之術(shù)提升至德義的精神層面。

    面對禮樂廢、詩書缺的文化境遇,孔子對不同的經(jīng)典施以不同的辦法,使經(jīng)典各得其所,傳承千年的古老文明在孔子手上變得簡凈、有序,煥發(fā)出勃勃生機(jī)。

    這一時期,孔子繼續(xù)從事著從30歲就開始的教育事業(yè)。有若、曾參、言偃、卜商、顓孫師等先后從學(xué)。孔子所教的是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文指歷代文獻(xiàn),比如六經(jīng);行指社會實踐,為官為宰;忠指對待別人的忠心;信指與人交往的信實,屬于道德修養(yǎng)。從孔子學(xué)習(xí)的人有三千之眾,其中精通六藝的有72人,最為出眾的有10人,“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這四科之中,每人專擅不同,但都有出色的成就。

    在孔子生命的最后幾年,他不得不面臨一個悲痛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學(xué)生不在身邊,他的兒子與他欣賞的學(xué)生先他而去。“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返回魯國的孔子,念起跟隨他在陳、蔡之間受苦的學(xué)生,然而此時,他們或死或遠(yuǎn),都不在身邊,難以恢復(fù)往日講學(xué)論道、其樂融融的場景了。孔鯉是孔子唯一的兒子,他去世時,孔子69歲。老來喪子,孔子的悲痛可想而知。孔門弟子中,子路年齡最大,是孔子用世的幫手;顏淵年齡最小,是孔子傳道的知音。但是兩人都先孔子離世,這大概是孔子晚年最悲傷的事情。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孔子贊賞他的德行、好學(xué)、樂道:“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回也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然而,終是“不幸短命死矣”。面對顏淵的死,“子哭之慟”,高呼:“噫!天喪予!天喪予!”意思是天要絕我呀。71歲的老人,面對這樣的死亡,該是何等的悲痛啊。然而下一年,子路也死在了衛(wèi)國。

    在一次次的打擊之后,孔子病倒了。很多文獻(xiàn)都說孔子對于自己的死有預(yù)感。在魯哀公十四年春天,魯國貴族打獵,叔孫氏家的武士打到一只像鹿又像馬的獵物,認(rèn)為不祥,請孔子看,孔子說這是麟。麟的出現(xiàn)是天意的征兆,然后這只神獸一出現(xiàn)就被射殺,實在不吉利,于是孔子感嘆道:“吾道窮矣。”生命的垂危,理想的不張,怎能不讓人慨嘆!還有一種關(guān)于預(yù)感的說法是:孔子早起,背手拿著拐杖,自適地在門邊唱道:“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他跟子貢說他夢到自己坐在兩楹之間,知道將不久于人世。

    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孔子永遠(yuǎn)離開了他生活了73年的人世。魯哀公哀悼他說:“旻天不吊,不慭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毋自律。”意思是天老爺不愿意留下這個老人,使我孤零零在位,憂思而苦痛。魯國君主雖然沒能重用孔子,卻還知道敬重他。孔門弟子以對待父親之禮為孔子服喪三年,子貢守墓六年。服喪期滿,大家相對而哭,游散于諸侯之間,儒學(xué)由此流衍開來。

    二百多年后,漢高祖劉邦經(jīng)過魯?shù)兀锰沃Y祭拜孔子。三百多年后,司馬遷到魯?shù)兀瑓⒂^孔子的廟堂、車輛、衣服、禮器,目睹讀書的學(xué)生按時到孔子舊宅中演習(xí)禮儀的情景,久久徘徊,留戀不去。于是以“世家”為孔子立傳。

    我們再來回顧孔子的一生:十五志于學(xué),三十志于教,五十而出仕,七十而述作,無一不閃耀著理想的光輝。然而上天卻并不眷顧他,幼而喪父,壯而喪官,老而喪子,無一不浸透著命運(yùn)的無奈。但讓我們看到的是,在理想與命運(yùn)的交匯處站著的,一個天地間永不磨滅的人——孔子! 

    亚洲gv永久无码天堂网
    <dd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dd>
    <small id="yy8yy"><menu id="yy8yy"></menu></small>
    <sup id="yy8yy"><delect id="yy8yy"></delect></sup>
  • <noscript id="yy8yy"><pre id="yy8yy"></pre></noscript>
  • <sup id="yy8yy"></sup>
  • <tfoot id="yy8yy"></tfoot>
    <small id="yy8yy"></small>
  • <dd id="yy8yy"><pre id="yy8yy"></pre></dd>
    <sup id="yy8yy"></sup>
    <noscript id="yy8yy"><optgroup id="yy8yy"></optgroup></noscript>
    <noscript id="yy8yy"><dd id="yy8yy"></dd></no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