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托卡爾丘克《怪誕故事集》:打開怪誕的文學罐頭
波蘭作家、新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爾加·托卡爾丘克曾說:“世界的淺吟低唱被城市的喧囂、計算機的雜音、凌空而過的飛機的轟鳴,以及信息海洋中那令人厭煩的白色紙片給取代了。”
于是,在她更為偏愛的中短篇小說里,她以更加豐富的題材和敘述視角,打破了人與動物,與自然,與物質世界之間的界限,講述著我們這個急速發(fā)展、支離破碎、光怪陸離的當代社會生活的種種焦慮與真相。
近日,托卡爾丘克的最新小說集《怪誕故事集》由浙江文藝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簡體中文版,這是托卡爾丘克在中國出版的第四本書。原版《怪誕故事集》出版的第二年,她便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應該說,托卡爾丘克更廣泛地為讀者熟知始于2019年她被授予2018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她也由此成為歷史上第15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作家。然而在此之前,托卡爾丘克實際上已經是當代波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怪誕故事集》由十個圍繞“怪誕”這一核心主題展開的故事組成:《旅客》講述一次長途旅行中,坐在“我”身旁的男人向“我”講起他幼年時期經常在夜晚看到的一個詭秘身影;《綠孩子》發(fā)生在1656年的波蘭,身為國王的御醫(yī)的“我”旅行途中遭遇了兩個通體綠色、纏著波蘭麻辮的孩子;而《罐頭》是一個以葬禮開始,又以葬禮結束的故事,由母親去世后留下了形形色色奇怪的罐頭引發(fā)出一個具有驚悚色彩的故事;《心臟》的主人公M先生在中國南方的一家醫(yī)院里換了一顆新的心臟,在這顆新的心臟冥冥中的指引下,他來到了中國的一座寺廟;《變形中心》講述了一個超現實的,帶有科幻色彩的跨越生命界限的故事;《萬圣山》的主人公應邀前往蘇黎世城郊的山上開展一項神秘的實驗項目,對象是一群十幾歲的少年,在這一過程中,她發(fā)現了修道院隱藏的圣體與這群少年之間細思極恐的關聯……
閱讀這十個故事的過程,宛如打開了托卡爾丘克奇異的文學罐頭。本書譯者李怡楠副教授是北京外國語大學波蘭語教研室主任,是中國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在波蘭取得波蘭文學博士學位的學者。她長期從事波蘭文學的翻譯與研究,特別是托卡爾丘克作品研究。除已經出版的這部《怪誕故事集》外,她還承擔了托卡爾丘克另一部重要小說《最后的故事》的翻譯。
在序言《怪誕中的溫情關懷,碎片中的宏大想象》中,李怡楠為讀者梳理了托卡爾丘克的創(chuàng)作歷程,作品特色,也從譯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呈現了她對這十個故事的解讀:“托卡爾丘克非常準確地捕捉到了當今時代的特征:過往權威勢衰,亂象叢生,新現象的數量和發(fā)展速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在這樣一個匆忙的世界之中,個體的寂寞,怪誕又異常真實。”
據悉,《怪誕故事集》是托卡爾丘克作品系列(共九部)中的第一部。該系列作品均從波蘭語直接翻譯,由著名波蘭語文學翻譯家、學者張振輝、烏蘭、茅銀輝、李怡楠、林歆等領銜擔當譯者。小說集《衣柜》,長篇小說《犁過亡者的尸骨》(即《糜骨之壤》)和散文《玩偶與珍珠》也計劃于2020年與讀者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