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琴聲里的情懷和夢想
今年是波蘭著名作曲家和鋼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誕辰210周年,作為波蘭的文化名片之一,波蘭將舉辦一系列隆重的紀念活動。從近期在華沙眾多沙龍舉行的肖邦演奏會,到將在盛夏舉辦的肖邦音樂季,再到舉世矚目的、每五年一屆的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紀念肖邦誕辰將是今年波蘭文化界和全球古典音樂愛好者的盛事。
音樂沒有國界,但音樂家卻有自己的祖國及其獨特的民族印記,如巴赫之于德國,莫扎特之于奧地利,李斯特之于匈牙利……這些世界音樂史上星光閃耀的巨匠們,或在恢弘敘事之中,或在喃喃私語之間,或多或少地隱藏著關(guān)于故鄉(xiāng)、關(guān)于民族、關(guān)于祖國的獨特記憶。而對歷史上飽受磨難的波蘭來說,肖邦的音樂里便寄托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弗里德里克·肖邦
華沙郊區(qū)走出的鋼琴少年
“即使寒冬凜冽,我心仍一片翠綠。”
——肖邦書信
1810年3月1日,肖邦出生在華沙西北50多公里處的小鎮(zhèn)熱拉佐瓦沃拉,隨后舉家遷至華沙。華沙是肖邦永遠的伊甸園,他在那里度過了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肖邦后來的書信中,充滿了他對童年生活的追憶:華沙郊外一望無垠的田野與森林,空氣中彌漫的林木和泥土的芬芳,斯拉夫民族浪漫天真的舞蹈音樂以及家人圍坐在噼啪作響的松木壁爐前的溫馨冬日時光……這些都是肖邦音樂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
肖邦是真正的年少成名。他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創(chuàng)作出了第一首作品《波蘭舞曲》,8歲首次登臺演出就轟動華沙,十幾歲寫出了名動歐洲的《E小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與《F小調(diào)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至今仍是經(jīng)典。不同尋常的即興創(chuàng)作能力為肖邦贏得了“莫扎特的繼承人”的美譽,當時歐洲報紙曾有這樣一句話:“上帝把莫扎特賜給了奧地利,卻把肖邦賜給了波蘭。”
在華沙生活的日子是肖邦一生中最幸福愜意的一段時光,他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流淌著翩翩少年初長成時的天真爛漫與溫柔多情。尤其是他的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以斯拉夫式的音型與德奧流行的音樂結(jié)構(gòu)為支撐,將熱忱歡暢的青春氣息與恣意汪洋的浪漫幻想雜糅在一起,高度的詩意與樂觀的情緒噴薄而出,靈動而輕盈,一改當時古典音樂威嚴莊重的傳統(tǒng),有一種“少年不識愁滋味”的青蔥之氣。
然而,肖邦在波蘭的生活并非晴空萬里。肖邦在華沙時,正是歐洲列強三次瓜分和吞并波蘭的動蕩歲月。時局的不安和亡國的恥辱成為當時波蘭知識分子和藝術(shù)家們創(chuàng)作的母題。肖邦的父親也曾參與過反抗侵略者的起義運動,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對本土文化的感情,都如絲如縷般影響了肖邦的成長和創(chuàng)作軌跡。
隨著波蘭局勢進一步惡化,在師長和親友的敦促下,肖邦不得不離開波蘭。1830年的深秋,肖邦身帶一只盛滿波蘭泥土的銀杯啟程前往維也納。在途經(jīng)自己的出生地熱拉佐瓦沃拉時,送行的師友們?yōu)樾ぐ畛鹆顺錆M波蘭民族特色的送別歌曲。寒風蕭瑟,故土難離,肖邦滿含熱淚回望自己的故鄉(xiāng)。直至去世,他都未能再返回華沙。
肖邦音樂專輯封面。資料圖片
冬天盛開的玫瑰
“簡潔是藝術(shù)的最高獎賞。”
——肖邦語錄
1831年9月,肖邦到達巴黎。19世紀的巴黎音樂家輩出,藝術(shù)家云集,在巴黎的肖邦也進入音樂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對愛情的渴望,是肖邦音樂靈感的兩大源泉,巴黎則為他提供了豐腴的創(chuàng)作土壤。巴黎雖是肖邦的異鄉(xiāng),卻是他音樂的故鄉(xiāng)。
初到巴黎的肖邦并沒有立即得到法國人的認可,這對他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加之對故鄉(xiāng)和親友的思念日益強烈,他黯然神傷。在巴黎郁郁寡歡的肖邦想起了小時候去鄉(xiāng)間度假聽到過的波蘭民族音樂的曲調(diào),從中得到靈感創(chuàng)作了大量練習曲、瑪祖卡舞曲和波蘭舞曲。在當時巴黎人普遍同情波蘭人的背景下,肖邦帶有濃郁波蘭元素的鋼琴曲打動了這座“鋼琴之都”,肖邦也成為巴黎最知名的鋼琴家之一。法國作曲家柏遼茲聽到他的音樂后激動地說:“真是含情脈脈,妙不可言。”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這樣評價肖邦的樂曲:“如一層情意綿綿的薄霧,就像是冬天盛開的玫瑰。”
肖邦對世界音樂的貢獻之一是將鋼琴從交響樂中解放出來,天才地創(chuàng)造了突出鋼琴特有的音樂美的表達方式,使其成為一件真正情緒化的樂器。除了十幾首歌曲和大提琴奏鳴曲組合外,肖邦其他所有的作品都是鋼琴曲。尤其是肖邦的鋼琴技巧從不固定,演奏帶有自發(fā)即興成分,他總是不停地進行修正探索,同一曲目每次演奏都不一樣。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曾經(jīng)說:“肖邦是彈鋼琴的游吟詩人,是鋼琴的精神、鋼琴的靈魂。”
在肖邦燦若星辰的鋼琴曲中,最能體現(xiàn)肖邦浪漫主義鋼琴詩人風格的是他的21首夜曲。夜曲是肖邦孤獨中的夢幻,向靜謐的夜色傾訴著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對亡國的悲痛、對愛情的向往、對自由的珍視。這些作品或柔美含蓄,或憂郁傷感,或高貴悲壯,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意境及朦朧悠遠的想象,充滿巴黎式的優(yōu)雅與細膩。尤其是他的《升C小調(diào)夜曲》,在短短的4頁樂譜中飽含了尖銳的情緒轉(zhuǎn)換,充滿了戲劇性的張力,是真正的曠世精品。
肖邦的音樂初聽之時是浪漫細膩之情,又聽有惴惴孤寂之音,再聽則是暗流激勇之勢。肖邦的浪漫情懷是少年的英雄夢想,是游子的赤子之心,是音樂的世界精神。
波蘭華沙一景。影像中國
民族音樂的世界精神
“你最珍視的東西在哪里,你的心就在哪里。”
——肖邦墓志銘
1849年9月,身患肺結(jié)核已久的肖邦搬入巴黎旺多姆大街12號,他的姐姐盧德維卡專程從華沙趕來陪伴他。秋日的巴黎風光旖旎,金色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肖邦消瘦慘白的臉上。不知這時的肖邦是否還記得華沙郊區(qū)那一望無際的田野森林,是否會想起自己與家人們唱歌跳舞的幸福時光,是否還能聽見波羅乃茲、瑪祖卡等波蘭民族舞曲鏗鏘有力的節(jié)拍。
波蘭是肖邦音樂最動人、最真摯的原鄉(xiāng),愛國也是肖邦最讓人感動的特質(zhì)之一。肖邦偉大的《降B小調(diào)奏鳴曲》建立在一首古老的波蘭詩歌基礎(chǔ)上;他獨創(chuàng)的4首《敘事曲》講述了波蘭最偉大的詩人寫的4個故事;今天被封為鋼琴練習圭臬的《革命練習曲》,則是肖邦聽聞華沙起義被殘酷鎮(zhèn)壓時悲憤交加而寫的。在國破家亡之時,鋼琴就是肖邦的武器,他的音樂是無數(shù)為波蘭復(fù)國而努力的戰(zhàn)士們的沖鋒號角。
依照肖邦的遺愿,他的心臟在去世后被帶回了祖國波蘭,安放于華沙圣十字大教堂的立柱內(nèi)。而他從波蘭帶來的那杯泥土,在伴隨了他近20年后,被撒在了他位于巴黎的墓旁。音樂家的心最終回歸故里,而他的才華則穿過時間的塵埃,流向世界。
德國詩人海涅在談到肖邦時曾說:“他在鋼琴前坐下來的時候,我覺得仿佛是一個從我出生地來的同鄉(xiāng)正在告訴我,當我不在的時候曾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有時我很想問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還在熱情地盛開嗎?那些樹還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嗎?’”
200多年過去了,肖邦故鄉(xiāng)的月色依舊皎皎,鮮花仍然盛開,風吹過密林曠野傳來熟悉的瑪祖卡琴聲,好像他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