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雙重性:遺失靈魂的人
2019年10月公布的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首部圖文并茂的童書《遺失的靈魂》獲得了多項童書獎,現(xiàn)今亮相中國。
版權頁注明為長篇小說。就字數(shù)來算,只能定為小小說,一千余字,是標準的小小說篇幅,再加上繪畫的頁碼,夠“長篇”的規(guī)模了,可謂號稱長篇。但是,小小說以開放式呈現(xiàn),不失為新穎出奇。一篇小小說能裝扮得如此豪華、亮麗,與繪畫結合,形成別致的文本。我設想,如若選擇五篇小小說,配上繪畫,以“集團軍”的方式進入童書領域,會是怎樣的景象?
好的童書,或稱兒童文學,老少皆宜,同時,也探索成人的主題。比如《小王子》,它就老少通吃。
《遺失的靈魂》探討的是雙重性的問題。靈與肉,即靈魂與軀體。一個人忙碌世俗的事情,把靈魂遠遠地丟在身后,于是他覺得四周空空如也,同時,覺得軀殼里也空空蕩蕩,他被診斷為弄丟了自己的靈魂。唯一的辦法就是停下,等待靈魂趕上來。其中,描述他等待的時間,“胡子甚至長到了腰間”,“終于……”靈魂氣喘吁吁地追了上來,從此,靈與肉合而為一。
高級的作家還進一步往細里掘進:他還做了一件事——把手表和行李箱(這兩個物件象征著快的現(xiàn)實)都埋在后院。他過起了慢生活。
于是,出現(xiàn)了兒童文學的元素:手表里長出了美麗的花朵,仿若鈴鐺,行李箱里生長著一個大南瓜。
花朵、南瓜,是相對城市快節(jié)奏(手表、行李箱)生活的大自然的慢節(jié)奏,是季節(jié)性的時間。
托卡爾丘克在一千余字的小小說里,簡約、明快地呈現(xiàn)了一個重大的存在境遇,從而讓我們覺悟:應當過什么樣的生活?尤其是在加“快”的現(xiàn)實中,會缺失什么?尋找什么?由此,警惕靈與肉的分離,不致于淪為行尸走肉。
關于雙重性——靈與肉、快與慢的悖論,我們沒有警覺,但可能經歷過。我曾寫過類似的一篇小小說,歸為艾城系列。其中的人物,行動迅疾,軀體總是跑在前面,而靈魂滯后,她跑到目的地,疑惑:我來干什么?返回去詢問,知道了要做的事。靈與肉的分離,這是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事情,稱為“沒帶腦子”,或“丟了魂”,可歸為托卡爾丘克所寫的“遺失的靈魂”同類人。看來,這類人還有“普遍性”。
雙重性問題,有個強勁的小說譜系,比如卡爾維諾的《一個分成兩半的子爵》,而博爾赫斯、史蒂文森尤其擅長表達雙重性。
2018年1月30日,我讀托卡爾丘克的小說《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在扉頁記下如下點評:雜糅與碎片——當今世界小說的進化標本。我感覺此作像是掙脫或剝離了時間的束縛,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現(xiàn),由此,成為一個永恒的故事。寓言小說,我尤其喜歡其中籠罩、流動、彌漫著非線性的氣息,像是民族記憶的定格。
換個角度,也可將其視為一系列小小說式的碎片組成的長篇小說。我期待她的長篇小說《云游》,由一百一十六個短篇構成,也可視為系列小小說組合成的長篇。每篇都獨立自主。
那么,小小說在當下,不是能夠采取系列的方式呈現(xiàn)嗎?由此,形成了長篇小說與小小說的能量平衡。
我甚至猜測,《遺失的靈魂》可能是托卡爾丘克某部已寫或將寫的長篇小說的一章。因為,我在其長篇小說《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時而見識過這類小小說式的片斷。我在讀長篇小說時,往往像小孩玩積木,忍不住會“拎”出其中一個片斷,當成小小說,托卡爾丘克和卡夫卡的長篇,輕易地讓我“拎”出好多篇,還獨立成篇,不失為一種閱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