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人類精神高地不斷邁進 ——談中國文學的世界價值
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學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漂洋過海,逐漸成為世界文學共同體中極具活力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 圖為《三體》英文版 資料圖片
圖為《解密》英文版 資料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diào),要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當代中國文化相適應、同現(xiàn)代社會相協(xié)調(diào),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激活其內(nèi)在的強大生命力,讓中華文化同各國人民創(chuàng)造的多彩文化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
當前,我國社會面臨偉大變革,對世界發(fā)展進程和人類前進方向的影響不斷加深。這個過程,必然孕育著代表人類精神進步方向的時代精華。而文學作為時代進程的忠實記錄者和發(fā)掘者,正在以全面加速、深入拓展的勢頭,實現(xiàn)著自身的世界化。新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學有更多的機會,并以更積極的姿態(tài)漂洋過海,逐漸成為世界文學共同體中越發(fā)重要、極具活力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堅持民族性的基礎上,更應該強化自身的世界性,呈現(xiàn)人類共有的情感底色,描繪與世界潮流共振的時代特色,向人類精神高地不斷掘進。
文學可以讓人類更有力量地面對世界
“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是對文學本質(zhì)性價值的重要闡釋,說的是文學要著力挖掘人性相近、人心相通的共同意義。文學是世界語言,其中蘊含著社會與人生的基本原理,有助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們消除隔閡,實現(xiàn)相互理解,達到思想的交流和心靈的溝通。文學創(chuàng)作要從民族與地方的特性中發(fā)掘出人類精神的同一性,得以在世界旅行中克服文化隔膜與沖突,從而打動世界各地讀者,使其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早在1922年,鄭振鐸就提出“世界的文學就是世界人類的精神與情緒的反映”。在他看來,全人類心手相連,精神、情緒具有內(nèi)在一致性,在人類共同的精神世界里永久地綻放著更光明、更快樂的花兒,由此形成全人類統(tǒng)一體,文學就應該反映出人類共有的精神。時間過去將近100年,他的文學觀念依然值得珍視,并具有當代價值。
人類擁有同一個家園,不僅意味著世界萬物的同在,而且意味著精神世界的會通。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構建,文學始終不可或缺。面對世界存在的不確定性和各種一時難以擺脫的困境,文學都在著力書寫人性中的希望與美好,書寫人類的進步精神,目的是讓人類更有力量地面對這個世界。
文學的外在呈現(xiàn)方式可以豐富多樣,其美學表現(xiàn)、敘事方式、修辭技巧固然重要,但內(nèi)蘊其中的審美意識與思想價值需要具備普遍的可接受性。中國當代文學亟待擺脫自身的片面性與局限性,以審美的方式積極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實現(xiàn)與世界文學潮流的同步,將著力點放在對人性與人心的洞察上,映照出人類精神世界的細密、幽微,助力人類結成牢固的精神紐帶,成為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橋梁,從根本上彰顯出文學的永恒魅力。
精品力作必然燭照和挖掘人類共通的精神世界
縱觀世界文學傳世之作,都通過合理的結構、藝術的形式、精致的語言、形象的思維,對人類共通的精神境界進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映,是人們認識自己、觀察社會、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渠道。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典作品還不斷深入探索人類精神世界的未知領域,拓寬人類精神世界的內(nèi)涵與外延。人類因苦難而同情、因慈悲而同愛、因明智而同理、因圖強而同心,這是人類精神得以維系的重要根基。中西方的早期神話敘事,已經(jīng)展露出人類童年時期的一些精神特質(zhì)。與之相應,世界文學巨匠無不基于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去體察個體悲歡離合、國家興廢存亡,進而有所發(fā)掘,尋覓人類精神世界里隱藏的神圣之光。
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不乏揭示人類精神進步的偉大作品。屈原的《天問》叩問天地萬象、賢愚善惡,挑戰(zhàn)唯天命是從的守舊思想,在探討世界、歷史、人生規(guī)律方面呈現(xiàn)出人類的求真精神。元代戲曲家紀君祥的雜劇《趙氏孤兒》,不僅具有與西方悲劇《哈姆雷特》相同的復仇主題,而且在表現(xiàn)道德與犧牲、正義與強權、忠誠與背叛的激烈沖突中,闡明了舍生取義的人間大義,在啟蒙時期的歐洲產(chǎn)生巨大影響,時至今日難掩其光芒,仍然經(jīng)常登上歐美國家的演出舞臺。
世界文學大師打磨而成的鴻篇巨制,都在力求掙脫人類精神的桎梏,發(fā)出人類共同的心聲,并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方都能聽見回音。美國作家福克納始終堅稱要為全人類的勝利與永存送去不滅的希望而書寫,將自己畢生嘔心瀝血所從事的文學創(chuàng)作稱之為人類精神探索的工作,“是為了從人的精神原料中創(chuàng)造出一些從前不曾有過的東西”。錢鐘書同樣深具人類的共通意識,提出“東海西海,心理攸同”。當代作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和依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都在著力整合中國經(jīng)驗,馳騁于尋找人類新家園的美好想象,表達出人類命運、中國在場的精神境界,將中國文藝創(chuàng)作推向世界文藝的前沿。
可以說,經(jīng)典文學作品都在深切地表達人類的共同期待,即文學要為人類的生生不息點亮精神燈塔、提供人文關懷,真正體現(xiàn)“為人”的目的,將人類精神書寫外化為直抵人心的情感力量。
中國當代文學在人類精神書寫上要有新思路
自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文學伴隨著新舊力量的沖突與角逐,開始向現(xiàn)代轉型。盡管在主體性建構上做出了不懈努力,但終究難以擺脫“被譯介的現(xiàn)代性”陰影。世界文學格局還是被西方審美和思想價值主宰,中國文學的地位無法彰顯,所謂與世界文學同臺競技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向全世界敞開胸懷,中國文學聞風而動,重整行裝,向外眺望,透過不同的棱鏡來認識自我、定位自我、變革自我,在本土經(jīng)驗與世界視野的融合上艱辛探索,持續(xù)地推動自身勇猛精進。經(jīng)過持續(xù)發(fā)力和苦心經(jīng)營,中國當代文學正在不斷贏得世界性聲譽,以強勁勢頭將中國的精彩故事、審美趣味和思想觀念呈現(xiàn)于世界各地的讀者。曹文軒充滿自信地斷言,最優(yōu)秀的中國文學具備了世界水準。賈平凹明確表示,真實準確地寫出中國現(xiàn)實社會、寫出中國人的生存與精神狀態(tài),也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瑞典漢學家馬悅然說過,當代中國文學已完全接軌世界文學。從總體上說,中國當代文學力求表現(xiàn)人類命運的共同關切,探析人類精神世界的內(nèi)在奧秘,世界性價值逐漸得以彰顯。
不過,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格局,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性書寫要有新的思路。其中,建立起強大的文化自信是一個關鍵。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如此深厚,中國當代的社會發(fā)展進程舉世矚目,這些都是中國當代文學致力于世界性書寫的底氣與根基。從某種意義上說,把中國故事真正寫好了,自然就有世界性。把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真正寫好了,也就能觸動每一個人的心靈,無論他來自哪里、身處何方。所以說,中國當代作家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作個性、智慧才情,一面堅持立足本土、根植傳統(tǒng)、面向時代,一面恪守向著人類最先進的方面注目、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最深處探尋的創(chuàng)作理念,把自己擺到世界格局中去,擺到人性的基點上去,擺到為人類寫作的高遠目標上去。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文學,面對伴隨高度全球化而來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加劇的局勢,應該擔負起崇高的使命,寫出人類共同命運的中國擔當,為其揚帆出海提供壓艙石般的“精神重量”,這是關乎登臨世界文學之巔的重要命題。作家理應獨具慧眼,矚目如畫卷般精彩紛呈的中國現(xiàn)實,深刻挖掘中國道路、中國經(jīng)驗、中國智慧的內(nèi)在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投入一種人性目光,寫出一種天下情懷。
好的文學作品是塑造未來的,是直抵靈魂的。作家是以文字為犁的辛勤勞動者,腳踩大地,心向天空。好的作家都懷有為全人類而寫作的高尚目的,都為人類精神世界的飽滿與豐盈奮筆直書。期待中國當代作家在文學書寫中注入終極關懷,注入深刻的人類意識,不斷書寫出展現(xiàn)人類精神進步的中國新史詩,為世界文學格局標示出一個新高度。
(作者:胡燕春,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