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將息,你是我的孤獨 ——評京淮合演《新烏盆記》
京淮合演《新烏盆記》劇照 資料圖片
在西方古典悲劇理論里,一般是反對悲喜混雜的。倘若目的為“引起恐怖和憐憫”而描寫的行為卻是喜劇的,那么,就會“完全使他的主要意圖落空”(屈來頓),或“始而嚴(yán)肅,終于滑稽”(喬治·庇斯·貝克),往往是難以被接受的。這一點,中國傳統(tǒng)戲曲與其很不一樣。
戲曲重視機(jī)趣,不乏悲劇或嚴(yán)肅高雅的戲而以喜劇出之的例子。其中,《烏盆記》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它源出古典小說《三俠五義》,又稱《奇冤報》,是京劇傳統(tǒng)劇目中有名的鬼戲,講述了商人劉世昌被趙大夫婦謀財害命、燒制為烏盆,烏盆被抵債給張別古,寄身烏盆的鬼魂借機(jī)鳴冤,終于通過包公把兇手繩之以法的故事。一個慘絕人寰的碎尸兇案,以老生和丑的行當(dāng)搭配來表現(xiàn),把劉世昌鳴冤訴苦的悲和張別古討債、告狀乃至討板子求賞銀的荒誕滑稽融為一體,讓人鬼殊途的兩個人物像燈影投現(xiàn),寫盡了底層人的孤苦孑然。
京劇《烏盆記》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戲。除了譚鑫培那段著名的反二黃唱段,更因其運(yùn)用豐富的審美辯證法——悲和喜、恐怖和滑稽、嚴(yán)肅和荒唐等,憑一人一鬼,竟奇妙地融合,姿趣橫生。在特殊年代里,這部戲曾因“舞臺形象過于恐怖,宣傳了迷信思想”而停止上演,但客觀來講,并非所有鬼戲都是“怪力亂神”,而可能只是一種民間的獨特表達(dá)和人物的超自然延伸。像《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幽魂是情感的化身,《竇娥冤》里竇娥的鬼魂是意志的延續(xù)。本質(zhì)上,鬼亦是人。由上海市楊浦區(qū)文旅局、楊浦區(qū)文聯(lián)出品的小劇場京淮合演版《新烏盆記》(編劇管燕草,導(dǎo)演譚昀)改編自《烏盆記》,從“人”出發(fā)而又以“人”為基點來重新演繹經(jīng)典,是比較有特點的。
一個紗帽皂衣、嗚嗚鳴冤的鬼魂,陰差陽錯賴上了白發(fā)蒼頭、凄涼遲暮的善良老人。一個鳴冤無門,一個孤苦無靠,讓原本屬于公案范疇的害命與緝兇成為黑色背景,一切變成了“孤苦人何必為難孤苦人”的惻隱之情。對劉世昌來說,張別古就像暗無天日、禁錮靈魂的烏盆漏進(jìn)來的一道光,好不容易抓住了,結(jié)果卻是風(fēng)燭殘燈,簡直欲悲欲喜、無悲無喜,只當(dāng)?shù)闷鹨痪洹翱嗤邸保偹阌辛艘桓静荨垊e古大概只能用倒霉來形容,討債遇到了狠主兒,底層人的精神勝利法一再破產(chǎn),連鬼都賴上了他,都是烏盆惹的禍。
在京劇中,劉、張二人雖有鳴冤訴苦的言行,但其實并無獨立明確的自我意識,而更像是依千百年來的慣例行事。這無意中造成了一種荒誕的、帶有先鋒意味的效果——就像人被禁錮、物化為烏盆,兩人依慣例行事完全可以理解為是另一種物化或異化,而喜劇形式專注于描寫兩人此時情狀的旁觀化選擇,也客觀地呼應(yīng)了引起惻隱之心和批判意識的審美辯證法。劉世昌、張別古獨立的自我意識是什么?沒有說。《新烏盆記》不是“事了拂衣去”,而是讓劉、張有了一段“人鬼情未了”的告別。很顯然,這突出了劉、張的主體性,他們的自我意識蘇醒了,在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孤獨。可最無奈、最凄涼的是,雖明知別后人鬼殊途、自己在世上仍將孑然一身,還是不得不接受事實。如果說京劇版帶有社會批判的性質(zhì),那么,京淮合演版《新烏盆記》所展現(xiàn)的人生況味,就充滿了命運(yùn)的荒誕感。哪怕兇案再慘,有了鬼魂的超自然力量,結(jié)局不過是懲惡揚(yáng)善,可在荒無涯際的人鬼命途中,底層人物的無助感、孤獨感卻像附骨之疽,似乎永難擺脫。《新烏盆記》所提供的欣賞視角,是有啟發(fā)性的。
在舞臺呈現(xiàn)上,《新烏盆記》采用了“雙演員制”,由兩個演員同臺飾演鬼魂。這跟它在聲腔上的京淮合演相似,雖尚未盡善,倒也異曲同工。未善者,是減弱了一個演員集中表演的豐富姿趣,而音樂聲腔的磨合也還有一些余地;異曲同工者,是形成了影像疊加的蒙太奇效果和聲部色彩的豐富性。其中包含著不同戲劇觀念對話的色彩,比如是集中于表演的假定性、虛擬性,還是服從劇場時空的新調(diào)配,盡管我個人傾向于前者,但應(yīng)該承認(rèn),后者也有它的價值和意義。在我的想象中,一個老頭兒跟烏盆對話的情景,失手而眼看烏盆將墜地、鬼魂顛仆尖叫的樣子,多有趣啊,這可以是一種欣賞;同樣,兩個鬼魂的影像同臺,強(qiáng)化了他自證存在、看見自我的情感意志,從這部戲前述的旨趣來看,也是能夠自圓其說的。
作為不同劇種的合演版本,這部戲主要用了京劇的反二黃唱腔和淮劇的拉調(diào)、老淮調(diào)、大悲調(diào)。京劇有譚鑫培坐鎮(zhèn)在前,所用淮劇聲腔又皆為十分好聽的特色腔調(diào),可見創(chuàng)作者為集中和發(fā)揮優(yōu)勢的用心良苦。除了技術(shù)性的因素,我想可能劇中的喜劇因素還可以進(jìn)一步發(fā)揮,以為表演及聲腔的豐富提供情感的、場面的載體。無論如何,一部傳統(tǒng)經(jīng)典有了新的詮釋視角和新的舞臺樣式,是非常可喜的。作為探索性作品,《新烏盆記》打破了過去的欣賞習(xí)慣,打破了凄惻惻、蕩悠悠的情境氛圍,讓人物的獨立意識說話,并展現(xiàn)出演員表演一專多能的功底與才華,是很有案例性和啟發(fā)性的。
希望它不孤獨。
(作者:鄭榮健,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