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螢火蟲重新飛回杜甫的井邊” ——首屆觀音山國際文學與生態(tài)文化座談會側記
與會人員合影
10月27日,“首屆觀音山國際文學與生態(tài)文化座談會”在東莞舉行。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和夫人熱米婭,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邱華棟,中外作家交流營組委會主席趙晏彪,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董強和曾凡華、田瑛、劉迪生、楊映川、王威廉等作家,以及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相關領導出席座談會。
勒克萊齊奧的作品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我閱讀過勒克萊齊奧的一些作品,他的小說成就了今天五十多歲的我。”再次見到勒克萊齊奧,邱華棟難掩內(nèi)心的激動,這已經(jīng)是他第三次見到勒克萊齊奧先生了。第一次是在2008年,當時諾貝爾文學獎還沒有公布,勒克萊齊奧前來中國領取 “21世紀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獲獎作品是《烏拉尼亞》。邱華棟甚至還能回憶起勒克萊齊奧領獎當天感冒的樣子。
邱華棟致辭
在此之前,邱華棟一直通過作品認識這位大作家。他讀過勒克萊齊奧所有翻譯成中文的作品,最早是《沙漠的女兒》(又名《沙漠》),這也是勒克萊齊奧第一部被翻譯成中文的小說。大學畢業(yè)后,邱華棟只身來到北京,置身于水泥森林中的他,被北京巨大的城市景觀所震懾。《訴訟筆錄》中的主角亞當·波洛對現(xiàn)代城市的抵觸和反抗,讓邱華棟感同身受。“亞當·波洛面對這個世界有一種植物的感覺,在城市里被擠壓成別的東西,這對二十多歲的我來說有很大的啟發(fā)。”
趙晏彪致辭
邱華棟絲毫不避諱勒克萊齊奧對他小說創(chuàng)作的影響。“我閱讀過勒克萊齊奧翻譯成中文的22本書,全部都讀過,甚至我的作品里也有勒克萊齊奧作品的影子。”邱華棟特別喜歡短篇小說集《蒙多的故事》,講述一個男孩在四處流浪的過程中對生命細膩的感受,主人公蒙多變形后出現(xiàn)在了他自己的小說中。
勒克萊齊奧的小說反思現(xiàn)代文明
邱華棟認為,勒克萊齊奧的小說對現(xiàn)代文明有一種真正的反思,這與勒克萊齊奧堅持文化多樣性和提倡生態(tài)文學息息相關。土家族作家田瑛也認為“勒克萊齊奧一直關注生態(tài),而且生態(tài)的主題一直貫穿他的整個寫作之中。”
曾凡華在上世紀70年代從生態(tài)角度創(chuàng)作的報告文學《神農(nóng)架之野》曾經(jīng)受到郭沫若的贊揚,說他“站在地球的角度看待生態(tài)環(huán)境”。此次座談會前,曾凡華重新翻閱勒克萊齊奧的《戰(zhàn)爭》,再次被小說中詩性的語言吸引,勒克萊齊奧愛護生態(tài)的憐憫之心讓他感觸良深。
曾凡華致辭
曾經(jīng)做過前線記者的曾凡華認為,“戰(zhàn)爭是對生態(tài)最大的滅絕” 。他回憶起發(fā)生在戰(zhàn)場的一段往事,當時他想把一塊巧克力分享給敵軍女孩,女孩以決然的仇視目光回絕了他,這給他留下來難以磨滅的印象。
“對整個世界來說,和平是一種生態(tài),戰(zhàn)爭是一種死態(tài)“,曾凡華認為作家們應該向勒克萊齊奧學習,用筆捍衛(wèi)生態(tài)、捍衛(wèi)和平。
文化多元化更具有優(yōu)越性
勒克萊齊奧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世界主義者,足跡遍布世界。他雖然在法國出生,在法國接受教育,但有法國和毛里求斯的雙重國籍,同時受惠于毛里求斯的文化多元性。毛里求斯雖然是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島,經(jīng)歷過不同國家的殖民統(tǒng)治,但保留著文化的多樣性。島上不僅有印度文化、非洲文化,還有中國文化(客家人)。人們說著不同語言,信仰不同的宗教。
勒克萊齊奧做“生態(tài)文化的國際寫作”主題演講
在以“生態(tài)文化的國際寫作”為題的演講中,勒克萊齊奧認為,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對世界一體化、文化單一化的傾向應該保持警惕。在他看來,一些小國家,比如玻利維亞、加納等,由于文化多元化,反而更具有優(yōu)越性。他認為,抵御危險或解決文化沖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強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關懷。比如中國,“作為多元民族融合的國家,如果進一步豐富文化多元性,自身就會形成一股對抗單一全球化趨勢的力量,形成非常強烈的文化身份認同。”
青年作家王威廉也認為,勒克萊齊奧的小說為年輕的中國作家如何在與世界其它文明對話的過程中,既保持中國文化獨有個性又能堅持世界主義提供了參照。
中國是文化多元性的典范
勒克萊齊奧對中國的向往由來已久。趙晏彪說:“在上世紀60年代,勒克萊齊奧就曾向法國外交部提交前往中國教法語的申請,但未能如愿,陰差陽錯去了泰國曼谷。不過勒克萊齊奧一直關注著中國,他閱讀《莊子》《西游記》法文版,在《逃逸之書》中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熱愛魯迅和老舍的小說。他對老舍作品尤其感興趣,覺得老舍小說中北京人民的生活氣息與毛里求斯家庭的氛圍特別像。”“我懷著強烈的懷舊感,感覺到老舍在描繪一種將會消逝的情感,我能感覺到這位遠方的作家與我分享著同樣的情感。”勒克萊齊奧在現(xiàn)場說。
主題對談“生態(tài)文學創(chuàng)作與國際潮流接軌”
在勒克萊齊奧看來,中國一直是文化多元性的典范。“中國文化一直尊重少數(shù)民族文化,中國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對多民族文化的互相尊重上,包括對傳統(tǒng)文學的尊重和生活方式的尊重。” 他在南京大學授課時,觀察到不少學生進行跨學科研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學生對文學都非常感興趣。他從中看到了美好的未來,認為中國將自然科學和人類的想象結合一起,正發(fā)展出一種新的人道主義。“如果把自然科學和人類的想象脫節(jié),人類將出現(xiàn)悲慘的結局。”
中國不光有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尊重,也有對自然的尊重。“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尊重,一直都是中國文學重要的源泉之一。”勒克萊齊奧鐘愛杜甫的七言律詩《見螢火》,認為杜甫從螢火蟲身上聯(lián)想到人類生命的短暫。
巫山秋夜螢火飛,簾疏巧入坐人衣。忽驚屋里琴書冷,復亂檐邊星宿稀。
卻繞井闌添個個,偶經(jīng)花蕊弄輝輝。滄江白發(fā)愁看汝,來歲如今歸未歸。
前段時間去杜甫草堂,勒克萊齊奧問館長“螢火蟲還在不在?”,館長說已經(jīng)不在了,因為環(huán)境變差了。勒克萊齊奧希望大家“能保護好自然生態(tài),讓螢火蟲有一天再次飛回到杜甫的井邊。”
七位作家共同朗誦勒克萊齊奧的作品
勒克萊齊奧、邱華棟簽名贈書予趙晏彪、黃淦波
“走向世界文學頂尖作品評選”啟動儀式
此次座談會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聯(lián)合北京大學法語系、 “一帶一路”中國文化教育與國際交流基金、中作鼎堅(北京)藝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現(xiàn)場還舉行了勒克萊齊奧作品朗誦、互相簽名贈書和“走向世界文學頂尖作品評選”啟動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