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然小說《繭》法文版入圍2019年法國最佳外國圖書獎
張悅然(右)在巴黎的書店。 圖片來源@悅然
由法國zulma出版社出版的作家張悅然小說《繭》法語版,日前入圍2019年法國最佳外國圖書獎。同時入圍的還有加拿大著名作家,《英國病人》作者邁克爾·翁達杰(Michael Ondaatje)的最新作品《戰(zhàn)時燈火》(warlight), 被《格蘭塔》評為最佳年輕美國小說家之一的薩娜·克拉西科夫(Sana Krasikov)的《愛國者》( Patriots )等19部作品。最終獲獎結果將于11月底公布。
法國最佳外國圖書獎由一群文學評論家和出版商于1948年創(chuàng)立,是對外國文學感興趣的首批法國獎項之一,每年評選一部外國小說和一部外國散文作品。該獎項曾被授予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Alexander Solzhenitsyn),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馬利奧·巴爾加斯·略薩(Mario Vargas Llosa),薩爾曼·魯西迪(Salman Rushdie),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等作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中國作家獲得過該獎項。
今年入圍的作品共包括16部小說和3部散文作品,覆蓋了世界范圍內過去一年最優(yōu)秀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法語世界的譯介。《戰(zhàn)時燈火》是“金布克獎”得主翁達杰繼《英國病人》之后又一部作品,入圍了2018年布克獎,是一本關于暴力與愛、陰謀與欲望的小說。美國著名作家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入圍作品《朋友》(The Friend)獲得了2018年美國全國圖書獎。
zulma出版社總編輯Laure認為,《繭》能夠入圍該獎項是因為它非常特別,“小說講述了一個非常當代的中國故事,從1950年代到現(xiàn)在,用一種非常現(xiàn)代的風格,但是又接續(xù)了現(xiàn)實主義的傳統(tǒng),同時又非常的詩意。與很多中國作家使用寓言的方式不同,張悅然在直接講述今天中國社會的生活。如果說寓言是對生活的隱喻,《繭》的隱喻是詩意的,而不是生活的。她用一種更親密的、直接的、個人化的方式讓讀者感同身受。”
“當你在法國出版外國小說,人們總是等待作家要談論一些政治觀點。” Laure說,“很多時候,讀者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就會因此而沮喪。但是《繭》越過了這一點,在法國讀者這里,你可以很自然地僅僅是把它作為小說來閱讀,他們因此而很享受這本書。”
也因為讀者的喜愛,法國一家叫做“讀者”的網(wǎng)站剛剛發(fā)布了他們的2019年最佳書單,由50名讀者選擇50本書里的年度十佳,《繭》在評選中居第二,僅次于喬納森·科(Jonthan Coe)的《Middle England》。在巴黎,《繭》也被很多獨立書店列為推薦書目。
《繭》法文版書封
在一家叫做Babelio的法語閱讀網(wǎng)站上,有讀者寫到,“《繭》將我們帶到了1990年至2008年的中國,它細膩地書寫了中國三十歲年輕人的傷痛、理想、虛妄的追求以及失去所有根基之感。張悅然談論記憶的方式讓我很感動,因為我們就是這樣的:我們忘記了面孔,忘記了討論的內容,忘記了周圍親近的人。但是一些細節(jié),某些聲音或某些習慣仍然存在。這就是這個故事的味道:細節(jié)。被回憶過濾了的詩篇。”
《繭》是張悅然創(chuàng)作于2016年的長篇小說,作者以80后一代人的視角,直面祖輩、父輩的恩怨糾葛,通過一樁駭人罪案層層抽絲剝繭的漫長過程,將幾代中國人的現(xiàn)實際遇與心靈困境展開在讀者面前。
《繭》書封 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