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路德·金發(fā)明了FREESTYLE?
馬哈麗亞·杰克遜
《樂隊的夏天》的熱播讓參與節(jié)目的樂隊得到了眾多關注,也讓音樂知識流行起來,最新出版的《如何假裝懂音樂》,用輕松幽默講故事的風格,帶領讀者回顧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世界流行音樂的百年發(fā)展史,簡明扼要又風趣幽默,用輕松語調囊括了30多種流行音樂的主要風格。這本書不嚴格遵循時間的先后關系,而是從各種音樂風格的承繼關系入手,以講故事的手法將關于各種音樂的主要知識娓娓道來,既有料,又好讀,堪稱一部幽默版流行音樂史,是樂迷們不可錯過的簡明音樂百科。
說起福音音樂的歷史,基本上可以追溯到美國人買非洲黑人當奴隸的那個年代。為了方便和主人交流,黑人要學習語言,教材就是簡單的基督教音樂。后來黑人發(fā)展出了自己習慣的演唱方式,可能帶點兒口音,可能旋律有點兒怪,但是語言的確都是英語,白人也就沒多加批評。就這樣,一種從黑人嘴里唱出來的基督教音樂形成了,黑人兄弟管它叫“福音”。
“福音”是基督教詞匯里比較專業(yè)的中文翻譯,大白話說就是“好消息”。我才疏學淺,沒什么文化,所以關于“福音”這個詞,我只能追溯到《圣經(jīng)·新約》里的福音書,比如《馬太福音》《路加福音》等。
《如何假裝懂音樂》 作者:王碩、儲智勇 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9年7月
福音音樂是一種沒有樂器演奏的基督教音樂,原因不是遵從原教旨,而是因為黑人沒錢,買不起樂器,主人淘汰下來的也不給他們,所以只能跺腳打節(jié)拍加清唱。這種行為后來被歸納為一個詞,叫ACappella,這個詞也被視作一種音樂風格的名字。前些年看《我是歌手》節(jié)目里提到過這個詞,主持人直接音譯為“阿卡貝拉”。但阿卡貝拉不是一個音樂風格詞匯,而是一個行為名詞。雖然說“阿卡貝拉”顯得更高級,但是我們也可以簡單地將它理解為清唱。
雖說福音音樂應該是屬于黑人的音樂,但是被黑人最廣為傳唱的那首福音歌曲是白人寫的,而且他不是普通的白人,而是一個販賣黑奴的白人,叫“牛頓”。
這個牛頓不是被蘋果砸到的牛頓,發(fā)現(xiàn)地心引力的那位叫艾薩克·牛頓,我們說的這位叫約翰·牛頓,是一個詩人兼牧師。
詩人牧師牛頓在成為詩人和牧師之前,在海上當過兵,23歲那年遇上了一場海難。他之前不信上帝,但是在那時候卻祈求了一下上帝,結果海難還真的避過去了。他覺得兩者可能有關系,然后把這事兒琢磨了25年,終于在他48歲那年寫出了Amazing Grace,中文一般譯作《奇異恩典》。
如今說到這首歌,很多人都會說是約翰·牛頓寫的。但是,當時牛頓只寫了詞,沒有寫旋律,或者說,不是今天流傳的這個旋律。現(xiàn)在比較普遍的一個說法是,我們今天聽到的這個版本的旋律源自英國的一個民間高手。
《奇異恩典》誕生的時候就是一首詩,或者說是一段演講詞當中比較振奮人心的段落。后來這個段落被廣為傳誦,但傳的主要是詩詞部分,原因在于,傳教的目的不是教音樂,而是要讓人記住詩詞的內容,起到鼓舞振奮人心之功效。所以當時的牧師沒有什么原創(chuàng)概念,通常是拿著自己喜歡的詩詞,跑到一個地方問當?shù)厝似毡闀裁锤瑁缓蟀言~填到這首歌里面去。熟悉的旋律,不一樣的歌詞,唱來唱去唱熟了,也就寓教于樂地記住了。
所以《奇異恩典》過去套什么旋律唱的都有。直到有一次,這首詩詞被套上了兩段現(xiàn)成的旋律,一段叫《加拉赫》,一段叫《圣·瑪麗》。后來有人把套上這兩段旋律的《奇異恩典》記錄成樂譜,越傳越廣,傳到今天,變成了現(xiàn)在的版本。至于這首歌的作曲者,早就被忽略了,以至于今天有人干脆寫“作曲:佚名”。其實人家有名字,一個叫查爾斯·H.斯皮爾曼,一個叫本杰明·肖。
在所有版本的《奇異恩典》中,我比較推薦美國鄉(xiāng)村“老炮兒”約翰尼·卡什演唱的版本。這是他唱給已故的哥哥的,對這位哥哥,約翰尼·卡什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是他小時候玩拉大鋸扯大鋸的時候不小心把哥哥鋸死的。
當然,這首歌全世界公認最知名的版本可能是另外一個,即馬哈麗亞·杰克遜演唱的版本。她還有一個外號,叫“福音女皇”,可想而知她在福音音樂行業(yè)的地位。
她除了歌唱得好,還有一位知名人士為她背書,就是黑人民權運動先驅馬丁·路德·金。她當年很崇拜金先生,也沒少幫金先生的忙,經(jīng)常為金先生的演講擔任暖場嘉賓。1963年8月28日,他們依舊這樣男女搭配,等到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快要結束的時候,馬哈麗亞·杰克遜突然在臺下喊了一句:“跟他們說說咱的夢想!”聽到這句話,馬丁·路德·金放下了原本拿在手里的稿紙,開始就“夢想”發(fā)表了一番即興演講。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有一個夢想。”這段即興演講成了20世紀流傳最廣的一個演講,就是大名鼎鼎的《我有一個夢想》。
所以說,即興的《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放在嘻哈音樂里,可以算是一段freestyle(即興說唱)。在嘻哈文化中,也的確有一個說法:嘻哈起源于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是世界上第一段freestyle。
在“搖滾樂”這個詞誕生之前,聽起來非常“搖滾”的音樂早就有了,只不過可能叫另外一個名字,可能叫節(jié)奏藍調,也可能叫“鄉(xiāng)村歌手唱的”。
很抱歉,節(jié)奏藍調不是一種音樂風格,簡單地說,節(jié)奏藍調最早是為了替代其他罵人的說法才出現(xiàn)的。
在20世紀40年代之前,“R&B”這個詞還沒出現(xiàn)。當時美國人把黑人音樂單獨分成一類,叫“種族音樂”,后來黑人覺得這么說不好,白人也覺得這樣有點兒欺負人,于是就把種族音樂換了一個說法,叫“Rhythm and Blues”(節(jié)奏與藍調),后來簡寫為R&B。
今天的節(jié)奏藍調和當初的節(jié)奏藍調已經(jīng)完全不一樣了。當初的節(jié)奏藍調有很多是描述困苦生活的,今天的節(jié)奏藍調大部分是描述成功與失敗。
節(jié)奏藍調論資排輩比搖滾樂牛,因為出現(xiàn)得比搖滾樂早,而且在搖滾樂的盛世里,節(jié)奏藍調也在。甚至可以說,搖滾是一種合成出來的音樂,里面包含了三種元素,分別是節(jié)奏藍調、福音、靈魂樂。
“搖滾樂”這個詞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在音樂行業(yè)誕生的,其實到了60年代,搖滾樂就已經(jīng)日漸式微了。今天我們依然在說的搖滾樂,早就不是最初的意思了。Rock不等于Rock and Roll,甚至是為了反對Rock and Roll,才有了“Rock”這個詞。
當有人提到搖滾精神之類的詞的時候,我甚至會覺得有點兒可笑,因為搖滾這個詞從誕生到衍生,和精神世界幾乎完全不相關,搖滾基本上都是在講物質世界的事情。
“Rock and Roll”,其實是兩個動詞的結合,“rock”代表搖搖晃晃,“roll”代表滾來滾去,合起來是搖搖晃晃滾來滾去,簡稱“搖滾”。據(jù)說最開始是詩人余光中翻譯的。對,沒錯,就是寫《鄉(xiāng)愁》的那個余光中。
很多人因為《鄉(xiāng)愁》或者其他幾首小詩,就把余光中定義在詩人的標簽里了,但事實上余光中所做的事情遠遠不止那幾首小詩。他在1974年的時候出版過一本散文集,名叫《聽聽那冷雨》,里面講述了1969年他在美國講學期間觀察到的搖滾樂,于是翻譯了這個詞。這本書出版以后影響了幾位讀者,他們日后都成了臺灣原創(chuàng)音樂的先驅,包括最早的胡德夫、楊弦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