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高舉《火把》奔向重慶
1940年,艾青在衡山鄉(xiāng)村師范學校任國文教員不到半年,就寫了《曠野》等不少詩作。這些詩雖說無一不滲透詩人的眼淚,滿含憂國憂民的情懷,但遠離烽火,聞不到“戰(zhàn)斗的氣息”,艾青心有不甘,他自問自答:“不!不能像野狗似的在荒墓間躑躅,為死人而哀傷……”
就在艾青為追尋春天艱苦求索滿心苦悶時,他的好友葉以群從重慶寄來一封直戳他痛處的信:“你不能老在鄉(xiāng)下呆,太閉塞,太憋氣。”幾乎與此同時,重慶育才學校魏東明誠懇地給他發(fā)來一封邀請函:陶行知先生想請你去育才學校兼課。艾青滿心歡喜,簡單收拾行裝,馬上從湖南新寧出發(fā)奔向重慶。
赴渝途中著《火把》
艾青啟程沿著夫夷江西行。先乘坐小木船,船到邵陽,改乘長江輪。船在廣闊與渺茫之中航行,艾青滿懷思緒構(gòu)思著自己的詩篇。凝視奔騰不息的長江,仲春的艷陽正高懸在輪船前方,迎著火紅的太陽,詩人心緒難靜。在武漢,他想起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民為紀念“七七”抗戰(zhàn)周年,舉行歌詠火炬大游行,千萬只火炬在天黑時舉了起來,把武漢的大街小巷映得通紅;他想起許多支游行隊伍安排在大大小小的船只上,點起火炬,映亮水面,一條條船只像火龍追波逐浪,仿佛要使整個長江燃燒起來……一江波濤在詩人心中洶涌,那熊熊燃燒的火炬,不正是象征著千千萬萬同胞對強大的新中國的熱烈期望么?不正是象征著千千萬萬走向革命、走向光明的青年么?
艾青捕捉到了火炬的形象。在1940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到五四青年節(jié),在劈波斬浪奔向重慶的長江輪船上,他一氣呵成,寫出了抗戰(zhàn)時期又一首優(yōu)秀的長詩———《火把》。熊熊的《火把》點燃了詩人心中壓抑已久的情緒,點亮了無數(shù)青年迷茫彷徨的心,點燃了千千萬萬熱血青年抗日救國的熱情。
這首詩可以稱作《向太陽》的姊妹篇,是一曲抗戰(zhàn)年代喚醒徘徊青年、鼓舞革命青年尋求理想道路的青春之歌。五月上旬一到重慶,當時正在《中蘇文化》擔任編輯的葛一虹捷足先登,第一時間找到艾青,一手搶去《火把》手稿,一手交給艾青二百元銀洋,使艾青不至于一到重慶就餓肚子。長詩《火把》很快就在《中蘇文化》上發(fā)表了。
教授學生新文學
育才學校是陶行知先生自費創(chuàng)辦的。《育才公約》規(guī)定:“主任、輔導員為真理之傳播者,藝友為真理之傳播兼學習者。”學校密切結(jié)合時事,把抗日宣傳、民主教育貫穿于全部教學過程中。學校容納了不少共產(chǎn)黨員和愛國民主人士,成為當時重慶地區(qū)抗日、民主斗爭的一個堡壘。國民黨視之為眼中釘,不發(fā)補助經(jīng)費,企圖把育才學校扼殺于搖籃之中。當時在育才學校聚集了大量的全國知名文化人士,老舍任古文系主任,賀綠汀任音樂系主任,陳煙橋任美術系主任,張明任戲劇系主任。艾青來了,陶行知立即委派他擔任新文學系主任,兼任“新文學講話”課的教員。
艾青喜歡學生們,常常對他們說:“我要向比我年青的一代學習。中國假如不向年青的一代學習,是沒有希望的。”在戰(zhàn)火和憂患中成長起來的這些學生,他們的知識和能力,往往超過了他們的實際年齡。他們關心時事,富有探討問題的興趣、追求真理的熱情,常常為接觸到的新事物爭得面紅耳赤。有個學生當著艾青的面,口若懸河,大擺“龍門陣”,講到大熊星座與牛郎織女的故事時,添油加醋,引人入勝。艾青稱贊他:“你想象力豐富,有詩人氣質(zhì)。”這不經(jīng)意的一句贊許,竟塑造了這個學生的未來,后來真的成了詩人。
育才學校不大,卻人才濟濟,文化名人比比皆是,在重慶的影響越來越大。鼓吹綏靖的國民黨坐不住了,特務機關把育才學校作為監(jiān)視重點,陶行知先生多次收到國民黨特務的恐嚇信。陶行知為學校前途再三考慮后,找到艾青商量:“育才你來搞,我去美國。”艾青只想自由寫作,不想被行政事務羈絆,沒有答應。后來,陶行知先生也沒有去美國,一直堅持到抗戰(zhàn)勝利。
心懷家國創(chuàng)佳作
不久后,由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主辦的《文藝陣地》雜志從武漢遷到了重慶。在武漢時,艾青擔任過該雜志的編委,于是他離開育才學校,回到了《文藝陣地》編輯部。作為編委的艾青,在緊張的編輯工作之余,一邊寫作大量的文藝評論、散文、詩歌發(fā)表在重慶的報紙雜志上,一邊參加不少社會活動。重慶舉辦全國美術展時,艾青把留在自己身邊的畫作拿了出來,參加本次展覽。林風眠看了艾青參展的四張畫后,給予了很高評價。不久,經(jīng)過郭沫若的介紹,艾青見到了周恩來。之后,艾青又多次去過曾家?guī)r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聆聽周恩來講話。當時,他同田漢、胡風等人來往較密切,常在一起談形勢,談文藝,到中蘇友協(xié)喝咖啡。
在重慶半年多的時間里,艾青活躍于“大后方”文化中心,在共產(chǎn)黨和進步民主人士影響下,大量的詩歌合著時代脈搏激烈跳動,以宏放又深沉的聲音在民族危難時喚醒人們的靈魂。艾青將自己的“生命之泉”匯入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以極高的熱情寫下了大量詩篇,創(chuàng)作了《城市人》《賭博》《曠野(又一章)》《老人》《公路》《高粱》《篝火》《荒涼》《廣場》《夜》等佳作。在這些作品中,看似純屬描寫自然景物或生活風貌的詩,實則是詩人繼續(xù)抒發(fā)著自己深重的憂郁和悲哀,滿含著對國家前途的深深關切。在激奮的詩歌中詩人始終高舉火把,長鳴號角,讓浩氣橫流于每一句詩行間。
赤忱向往奔延安
1941年初,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國民黨掀起了第三次反共浪潮。在重慶,國民黨特務加緊了對進步文化人士的監(jiān)視、恫嚇、逮捕活動。艾青好幾次發(fā)覺,自己一出門,身后就有“尾巴”緊隨。有一次,艾青收到由陳立夫、谷正綱、吳國楨等人聯(lián)名簽署的請?zhí)麉⒓印皣讣o念周”活動。接到同樣請?zhí)倪€有田漢。田漢問艾青:“去不去?”艾青堅決地回答:“這里有陰謀,不能去,也希望你不去。”田漢接著說:“對,我們不去,沉默就是抗議!”
山雨欲來風滿樓。周恩來十分關心這批大后方進步人士的安危。1月間的一天,周恩來、鄧穎超和徐冰夫人來到北碚育才學校。胡風通知艾青去聽周恩來的講話。周恩來縱談抗戰(zhàn)處于相持階段的形勢,勉勵進步文化人士努力工作。周恩來知道艾青主要靠微薄的稿費維持生活,而且國民黨特務對這位進步愛國青年跟蹤甚緊,所以在眾多與會者中特別提到了他:“像艾青先生這樣的人,到我們延安可以安心寫作,不愁生活問題。”周恩來一席話,讓艾青心里熱乎乎的,多年苦苦求索,一路迷茫坎坷,現(xiàn)在,周恩來給他指出一條通向光明的道路。
在周恩來、董必武的精心安排下,艾青的妻子與三位八路軍家屬,于1月下旬先期出發(fā)前往延安。她們搭上董必武的吉普車,周恩來在紅巖村大門口親自送她們啟程,并一一與她們握手告別:“同志們,一路小心,我們很快會見面的!”
二月,周恩來給了艾青1000元的盤纏。艾青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的學生沈求我借給了他一張身份是綏蒙自治指導長官公署的高級參謀的證件。臨行前,周恩來還特地叮囑艾青:“你走大路,不要走小路。萬一給扣留了,就打電話給郭沫若。”
經(jīng)過一番喬裝打扮,身材瘦高的艾青身穿水獺領皮大衣,裝扮成高級參謀;畫家張仃曾在榆林待過,熟悉那一帶內(nèi)情,讓他穿著長統(tǒng)馬靴,做手持證件的副官;作家羅烽老練沉著,剃個光頭,擔任勤務兵;詩人嚴辰是唯一戴眼鏡的,穿上咖啡色長袍,正像隨行的文書;作家逯斐則化裝為家眷,在行李箱里放上新的羊皮茄克和演戲時用的高跟鞋。5位熱血青年,滿懷革命理想,踏上了去延安的路程。
艾青一行憑著機智和勇敢,瞞過了國民黨哨卡嚴格的盤查,歷盡艱辛,在1941年3月8日這天,踏上了這片象征著光明的土地———延安。這位唱著《大堰河——我的保姆》享譽詩壇,高舉《火把》滿懷激情奔向重慶的年輕詩人艾青,終于能張開雙臂熱情地擁抱夢想中的精神家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