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馬嚼子和爵士樂
據(jù)外媒報道,當?shù)貢r間8月5日晚,美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妮·莫里森在紐約去世,享年88歲。
8月6日,莫里森的家人和她的出版方克諾夫(Knopf)出版社在一份聲明中確認了她的死訊。在聲明中,莫里森的家人稱她為“我們尊敬的母親和祖母”,并表示:“盡管她的逝去是一種巨大的遺憾,但我們很欣慰她度過了美好而長壽的一生。感謝每一位了解和敬愛她的人,無論是通過她的作品還是私人交往認識她的。感謝各位在這個艱難的時刻所提供的支持。”
托妮·莫里森于199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美國非裔女作家。她的一生出版了11部小說。她在年近40歲時出版了第一部小說《最藍的眼睛》(The Bluest Eye);她的名作《所羅門之歌》(Song of Solomon)在1977年獲得了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獎;《寵兒》(Beloved)則獲得了1988年的普利策獎。
“寫作使我免于痛苦,”她說。
1994年,托妮-莫里森
1994年,作家述平向我推薦了一本名叫《秀拉》的小說,那是一本薄薄的小書,1988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封面是一張手撕成剪影的女孩的褐色臉龐。我第一次知道了托妮-莫里森的名字。
梅德林鎮(zhèn)的黑人女孩秀拉和她的好友奈爾穿著駱駝牌的長裙,走在山風刮起的塵土中,她們走過叫醇芳館的小鎮(zhèn)冷飲店、走過消磨時光彈子房,走過十分蕭條的烤肉店,冷風把兩個女孩的裙子吹得緊緊地裹住臀部,撩起下擺,偷窺她們的棉布內衣,而那些路邊的黑人男子的目光盯著女孩玉米棒似的圓腿,停留在她們膝蓋處的襪帶,想起了二十年沒有跳過的舊式舞步,歲月的磨礪中,他們的色欲早已隨著年齡的增長變成了慈愛。
這只是書里一個小小的細節(jié),這細節(jié)粘粘的,散發(fā)著憂傷魅惑的氣息。事實上,這本小說的每一頁都讓我怦然心動。托妮·莫里森平靜內斂的敘述,她的每一個句子都似乎長著翅膀,一次次斜掠著飛過,讓你舍不得眨一下的眼睛。
秀拉的外祖母建造了一幢迷宮一樣的房子,靠收羅流浪漢賺取房租,多年以前,再也生活不下去的時候,她扔下一雙兒女出了趟遠門,回來時失去了一條腿,她的腿被火車軋斷了,但她有了錢。
秀拉的母親漢娜是一個妓女,她離開男人的青睞就無法生活。她的下流氣壞了鎮(zhèn)子上的那些“好女人”,也給女兒未來的不羈樹立了榜樣。梅德林的黑人們住在山上,但那里卻叫做“底層”,底層的名字來自于白人尋歡作樂時開的玩笑。
在1917年的戰(zhàn)爭中,夏德拉克弄壞了腦袋,他在鎮(zhèn)子里創(chuàng)辦了一個人的“全國自殺節(jié)”。天空中知更鳥成災了,木匠路上,習慣了太冷太熱大旱和雨災的人們卻任鳥類泛濫。在鳥糞中,離家多年的秀拉戴著黑氈帽,穿著綴著粉紅和黃色百日草圖案的縐呢衣裙,挎著一只黑錢包回到了鎮(zhèn)子,她的身影就像當年一樣吸引著老男人的目光。回到梅德林的秀拉尋找著一個個情人,又都將他們一個個拋棄,秀拉傷害了她的朋友奈爾,她搶了奈爾的男人。秀拉找到一個送她滿屋黃蝴蝶的愛人,最后在人們的詛咒的唾液中孤獨地死去。
掩卷全書,秀拉用放縱的生活方式反抗“底層”生活的形象,讓人再也無法釋懷。
捧讀《秀拉》,我覺得自己走進了一幢擁擠嘈雜的房間,書里的人們都簇擁在你的身邊。托妮·莫里森為這本書鋪排了清晰而有張力的結構,但那本書真正的結構卻是死亡,一次次的死亡。
述平將那本書贈給了我,過了不長時間,在長春的古籍書店,我忽然發(fā)現(xiàn)書店在銷售《秀拉》,還是打折書。1989年,我曾在我的家鄉(xiāng)的縣城里買了一本《百年孤獨》,也是打折書,只用了六毛錢。這一次,一本《秀拉》只需要三毛錢,我把書架上的五本書都買了下來。不僅僅是因為便宜,我實在是太喜歡這本書了。
2006年春天,在長春的街頭一個殘疾人擺的書攤上,我終于買到了托妮·莫里森的《所羅門之歌》和《寵兒》,將這兩本書捧在手里的時候,我的心里充滿了驚喜和期待。《寵兒》是一本驚世之作,為了不讓女兒重復自己作為女黑奴的命運,塞絲毅然殺死了自己剛剛會爬的幼女寵兒——十八年后,寵兒還魂,重返人間,她加倍地向母親索取著愛,不擇手段地擾亂母親剛剛回暖的生活——全書苦澀,驚心動魄,更無限哀傷。《寵兒》的創(chuàng)作思路在《秀拉》里面已經(jīng)預演了一次,秀拉作為一個沒有任何生存資源的黑人女孩,只能靠毀損自己來向命運抗爭,《寵兒》走得更遠也更讓人痛苦,一個母親抗爭的方式卻是殺死自己的女兒。
1993年,托妮·莫里森在回答《巴黎評論》的采訪中,說到她寫作《寵兒》時的一個細節(jié):她在閱讀黑人作為奴隸的文件時,發(fā)現(xiàn)一個被屢屢提及的東西——嚼子,主人給黑人們將這東西戴在嘴上懲罰他們,讓他們閉嘴又不妨礙干活。作家開始搜尋這種宗教裁判所傳承下來的酷刑物件。最終將嚼子寫進了她的《寵兒》,也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寫作啟示。
在《寵兒》里,保羅-D對塞絲說:“我從未對人說起過它,有時候我唱一唱它。”他試圖跟她說戴上嚼子是怎么一回事,但到頭來他卻說起了一只公雞。他發(fā)誓說他戴上嚼子的時候那雞在朝它笑——他覺得掉價,覺得他根本不如陽光下坐在桶上的一只公雞值錢。
托妮·莫里森說:“描寫它(嚼子)看起來是什么樣,會把讀者的注意力從我想要讓他或她去體驗的那種東西上分散開去。”作家不想描寫真正的“嚼子”的形狀,認為那是圖片和說明書的功用,而書寫感覺才是作家要干的活兒。當黑人戴上嚼子的時候,連一只弱小卑微的公雞都覺得比他高貴,這樣的細節(jié)一出來,“嚼子”的傷害已經(jīng)超出了肉體的痛苦,變成了心靈的屈辱感受,而創(chuàng)作中這樣的細節(jié)和有無能力書寫出這樣的細節(jié),正是作家創(chuàng)作能力高下的分野之處。
小說是由一個個細節(jié)組成的,有沒有思考過用什么樣的細節(jié)來表現(xiàn)人物的感受,表現(xiàn)得準不準確,的確考驗一個作家的寫作能力。托妮·莫里森是作家中的作家,她的成就真是當之無愧的。
同樣對于寫作技巧,托妮·莫里森說:“性是很難寫的,因為那種描寫恰恰是不夠性感。寫它的唯一辦法是不要寫多。讓讀者把自己的性感覺帶入文本吧。如果你開始說到——的曲線,你很快聽起來像是婦科醫(yī)生了。”
講述生理的知識的確不是作家的本分和優(yōu)長,相反會將讀者帶走,從而忽視書中人物的心靈和心理感受。
不要讓你的讀者被無意義的細節(jié)分散掉該有的關注,這是這位優(yōu)秀作家給我們分享的又一個重要的創(chuàng)作技巧。這是一種克制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就像:“音樂家傳達的那種感覺——他有更多的東西,但他不會把它交給你——不是它沒有——而是因為豐饒。這是在形象和語言等方面想要有所節(jié)儉的那種做法。”
作家對你要寫的東西一定要有足夠的超越常人的理解,托妮·莫里森對爵士樂的理解和書寫可以再給我們以示范。“一旦你聆聽他們的音樂——爵士樂的開篇——你就預計到他們是在談論某種別的東西。他們是在談論愛,談論失落。但那些歌詞中卻有著那樣一種華美,那樣一種快感——他們根本不幸福——某人總在離別,冒險去愛、冒險投入感情、冒險耽于聲色,然后失去這一切的這整個悲劇沒什么大不了的,既然這是他們的選擇。爵士樂被看作是——魔鬼音樂:太性感,太挑逗,等等之類。但是對于某些黑人來說,爵士樂意味著對他們身體的承認。他們的身體被占有過,他們孩提時做過奴隸,或者他們的父母親做過奴隸。爵士樂和布魯斯代表著對于自身情感的所有權。”托妮·莫里森進而說明,“城市對他們(曾經(jīng)的黑奴和黑奴的后代)的誘惑力,因為它允諾遺忘。”
標志著黑人存在的不僅僅是爵士樂,還有色彩,對,色彩。“有教養(yǎng)的西方人不會去買血紅色的床單和碟子。那個奴隸群體甚至都弄不到有色彩的東西,因為他們穿的是奴隸服、舊衣服、用粗麻布和麻袋做的工作服。對他們來說,一件彩色的連衣裙就是奢侈了——我剝除了《寵兒》的色彩,這樣就只有短暫的片刻,塞絲橫沖撞地購買緞帶和蝴蝶結,像小孩子享受那種色彩那樣享受自己——我只是想要把它拉回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感覺到那種饑餓和那種快樂。”這幾乎就是神思之筆,托妮·莫里森將黑人的生活提煉出色彩和聲音的元素,這個世界因此豐富了,因此多了無限的感傷。
如果有人問我,這個世界上你最想見到的作家是誰,我一定回答說,我最想見到的是偉大的托妮·莫里森,讀她的書我開始了最初的寫作。她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小說豐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又如何成為現(xiàn)實社會的鏡子,進而初步理解了她說的“只有作家才能深刻地理解創(chuàng)傷,才能把悲傷化為意志,化為敏銳的道德想象力”。她還說:“作家的生活和工作不是人類的禮物,而是必需品。”但要想真正理解這句話,我也許還要再過上好多年。
就在昨天,我看到了托妮·莫里森在8月6日病逝的消息,匆匆寫下這篇小文,算是對她表達的敬意還有哀思,致敬,偉大的托妮·莫里森!
托妮-莫里森的“金句”摘錄
1、寫作賦予我的正是萬有引力、空間和時間的舞臺上賦予舞蹈者的東西。它充滿活力、和諧、流動而且寧靜。那兒總有一種成長的可能,我永遠無法到達頂峰,因此,我永遠無法停止。
2、我的編輯說:“請不要再兜售美了。”而我說:“等一下,等一下,讓我寫完這些螞蟻。”
3、每當我對自己的作品感到不安時,我便想,我書中的人如果讀了這本書會有什么反應呢?我就是為他們寫作的。
4、我和讀者站在一起,握住他的手,告訴他一個復雜的人們的簡單故事。
5、我的書是通向歷史和預言的出發(fā)點。
6、難的是怎樣寫得簡單,在不復雜的故事里描寫復雜的人物,并且使語言純凈,真正的純凈。
7、我希望我的小說里有感情的殘余物,這意味著處于感傷的邊緣,或者愿意讓它發(fā)生,然后又從中隱退。而且,講故事似乎已經(jīng)過時了,但敘事仍然是了解事物的最佳方式。
8、為了在小說中看他們,你不得不引讀者上鉤,擺出某種敘事者的架式,和讀者建立親密關系。
9、語言,僅僅是語言。語言必須仔細推敲,看上去又信手拈來。它不能流汗。它必須含而不露,同時又撩人心扉。它是黑人們如此喜愛的東西——說話時,文學在舌尖上逗留、揣摩、玩味。它是一種愛,一種激情。
10、寫作過程中讓我煩惱的是創(chuàng)造某種聲音,又不簡單地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那個聲音。其中一種方法是,在描述一個人怎樣說話時不用副詞。我試圖把對話寫得讓讀者不得不聽。
11、在寫作中,我經(jīng)常進展不下去,盡管我確切地知道情節(jié)會怎樣發(fā)展,對話是什么樣子的,這是因為我還沒看到畫面,那句開始的比喻。一旦看到了那個畫面,一切都會發(fā)生。
12、假如有更好的評論,就會有更好的作品。